北京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西部是太行山餘脈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脈的軍都山,均屬昆侖山脈,處於龍脈上,兩山脈在南口關溝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它所圍繞的小平原是由永定河、潮白河和拒馬河等河流衝積而成。
綜觀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勢雄偉。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俯中原,誠天府之國”。山灣環抱的北京平原,東臨遼碣,西依太行,北連朔漠,背扼軍都,南控中原。在地理格局上,“山環水抱必有氣”的北京,是理想的都城。
自金代營建中都城開始,經元、明、清三朝的建設發展,已經有八百多年的都城史了。特別是清代,北京城發展到鼎盛,宮殿、皇家園林、街坊和道路建設完備,城市布局成熟完善。
城廓有四重,最裏麵的是宮城,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紫禁城,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60米,麵積達72萬平方米。宮城設置八門,南五門,東、西和北麵各一門,宮城周圍有護城河,稱為筒子河,寬達52米,水深6米。
皇城在宮城之外,周長十八裏有奇,缺其西南角,南北長2.75千米米,東西寬2.5千米,麵積687.5萬平方米。東部為宮城,西部為西苑,中部為太掖池,皇城有六門。
再往外就是內城,周長45裏,九門,東西長6.65千米,南北寬5.35千米,麵積35.57平方千米。正南為正陽門(即前門),左崇文門,右宣武門;東之南為朝陽門,北為東直門;西之南為阜成門,北為西直門;北之東為安定門,西為德勝門。
外城位於內城之南,長二十八裏,門七,東西長7.95千米,南北寬3.1千米,麵積24.49平方千米。內、外城麵積合計為60.06平方千米,大於明初的南京城,在中國首都中,僅次於唐長安城、北魏洛陽城為第三大城。
北京自古就有“燕京八景”之所,其實到了清代,秀麗風景和名勝古跡之處,多不勝數。特別是永定門之南二十裏外的南苑,還有以三山五園為代表的西郊園林風景區,三山是萬壽山、玉泉山和香山,五園是圓明園、靜明園、靜宜園、楊春園和清漪園,共有園林景色一百單八處。
在人們的印象中,清代的京城是天下最美麗的城市,是人人向往的都城。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市容環境和衛生極差,道路不平,溝壑汙穢不堪,城牆破損,還有許多破爛不堪的房屋。
除了正陽門外是石砌的道路外,其他的街巷都是土質道路,風沙天氣和陰雨天氣都對環境造成汙染。天晴則沙深埋足,塵細撲麵;陰雨則汙泥滿地,臭氣薰天。因而,無論是長居於京城的人,還是外來的士子官僚、商人,對此都有極為深刻的感觸和無奈。
這種土質道路所造成的環境汙染,在明清時期的城市中相當普遍,一方麵是磚石道路太昂貴,國庫難支;另一方麵是管理不善。
對於街道的管理,明清兩代均設有街道廳,隸工部管轄,負責對損壞的街道及汙穢狀況修繕和整理。道光末年,國庫虧損,再加上戰亂不斷,已經沒有能力整飭了。
李書星未登基前,就想對改善京城的衛生條件和整治環境了,打算造就一個風景美麗、適合居住的大都城。他走遍了京城內外百裏方圓,轉遍了所有的河流和道路,考察了各種城市基礎設施。登基後,召集了全國各地的工匠、水利專家、建築專家、園林專家和風水專家,研究都城改造方案。
李書星之所以要大規模的改造京城,主要有幾方麵的原因:
一是保護人才。除了直隸、山東和江蘇北部外,全國各地都在鬧暴動,人口傷亡極大,其中不乏身懷奇能的人才,李書星想通過這種方式保護他們,讓優秀的中華精髓得以傳承。
二是保護名勝古跡等文化。戰爭的災難不單單是人口和經濟損失,還有一些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文化傳統,如果不能妥善保護和修繕,將會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三是出於環境保護,改善生存條件。隨著人口的增加,生活所依賴的原料越來越匱乏,樹木被大量砍伐。因而造成水土流失,河道決口,災害頻繁發生,生存環境遭到嚴重威脅。
四是出於政治目的。大規模的改造都城,給國民吃一個定心丸,穩定人心,表明朝廷安如磐石,國力強盛,有能力消除國內的叛亂,恢複和平穩定的局麵。另外,給戰爭難民提供一個務工的機會,讓他們的生活得到保障,有了活下去的希望,避免誤入歧途,被那些亂軍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