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中的“本草”是什麼意思?

《本草綱目》的作者李時珍出生於明代中期。他是湖北蘄州人,祖父、父親都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科考落第後,全力投身醫療事業,成為當地著名的醫生。在長期的行醫生涯中,李時珍意識到識藥與用藥的重要性。他認為,如果有一本好的醫書,能清楚、準確地介紹藥草和藥方,對醫生會有很大幫助。從35歲起,李時珍在民間行醫的同時,開始編寫這樣一本藥物書。後來,李時珍治好了楚王朱英檢兒子的氣厥病,被任命為楚王府的奉祠正。之後,他又被推薦到京城太醫院任職。太醫院豐富的藏書,秘而不傳的藥方,罕見的名貴藥材,為他的著書立說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後來,李時珍又深入民間,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努力搜集寫作醫書的第一手材料。1578年,耗費李時珍27年時間和心血的藥物書終於脫稿。此時,他已經是一位61歲的老人了。

在書的結構和體例上,李時珍煞費苦心,他翻閱了不少前人著作,最後從編年體史書的編書體例中得到啟發,確定了“綱目體”的編著體例。所謂綱目體,就是先設總綱和大類,下麵再設細目,綱舉目張,清晰整齊。在藥物的分類上,李時珍改變了傳統把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的分類方法,而是根據材質,把藥物分礦物藥、植物藥、動物藥三大類。在古代,藥物以草藥為最多,所以古代藥學著作都被稱為“本草”,比如《神農本草經》、《唐本草》等。於是,李時珍決定沿襲傳統並根據書的體例情況,為自己的這部藥物書命名為《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共有52卷,載有藥物1892種,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其中載有新藥374種,收集醫方11096個,附插圖1110幅,方劑11096道。這部藥典分類科學,藥物豐富,文筆流暢,可以說是對16世紀之前醫學界用藥經驗的全麵總結。1596年,也就是在李時珍逝世後的第3年,《本草綱目》在民間出版,直到公元1603年,官方才認識到這本書的價值,在江西翻刻出來。因為《本草綱目》非常實用,需求量極為龐大。1606年,《本草綱目》首先傳入日本、朝鮮,緊接著流傳到世界各地,廣受歡迎,被稱為“東方醫學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