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知”經——知己知彼,立於不敗(1)(1 / 1)

做人做事必須有攻守轉換之計,即通過“知己知彼“的方法,取得“百戰不殆”的效果。既了解對方又了解自己,就能百戰百勝;不了解對方而隻了解自己,勝敗的可能各占一半;既不了解對方,又不了解自己,必然每戰必敗。唯有心中有數,方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知道對方想什麼就知道自己做什麼

在兵法上強調“知己知彼”,在做人辦事時同樣如此——隻有知道別人想什麼,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

知己知彼,百戰有利

人與人相交處事,假若不清楚對方的底細,貿然行事,往往結果和目的會相差甚遠。就像與高手過招,在意而不在形,假如對對方一無所知,可能會一敗塗地。隻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做到百戰無不利。

三國時,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後,根據天下形勢,“外結孫權,內修政理”,經過赤壁之戰,孫、劉聯合抗曹,大破曹軍,暫時解除了北方的威脅。之後,孫、劉之間開始了荊州的爭奪。當時,劉備中年喪偶,失去了甘夫人。周瑜得悉這一消息,便向孫權獻上一計,派人前往荊州向劉備說媒,假意將孫權之妹嫁給劉備,然後騙劉備至東吳招親,扣為人質,逼還荊州。孫權派呂範前往提親,劉備“懷疑未決”。但諸葛亮胸有成竹,料知東吳之謀,讓劉備答允這門親事,而且會使“吳侯之妹,又屬於公;荊州萬無一失”。然後,諸葛亮坐鎮荊州,令勇將趙雲帶500兵士,保駕劉備招親。臨行前,諸葛亮授予趙雲三個錦囊,並囑咐趙雲按囊中“三條妙計,依次而行”。趙雲牢記軍師囑咐,依錦囊所授之計而行,使劉備東吳之行化險為夷,順利招親,得了“佳偶”,而且安全返回荊州,使孫權、周瑜落得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結局。

人們佩服諸葛亮料敵如神,計謀高超絕倫。其實,諸葛亮是在完全了解吳國君臣的心計情況下定立的妙計。首先識破“提親”是騙局,便將計就計,大造輿論、聲勢,搞得沸沸揚揚,搞成既成事實,迫使孫、周啞巴吃黃連,隻得弄假成真。其次,他深知劉備戎馬半生,喪偶又得佳麗,會沉溺安樂,“樂不思蜀”;同時又深知孫、周會因此利用榮華安樂、聲色犬馬軟禁劉備,因此設了第二條計,稱曹操興兵五十萬,殺向荊州要報赤壁之仇,讓劉備回去。再次,他料定劉備逃出,孫、周絕不肯善罷幹休,會派兵追回劉備等人,因此設立了第三條計,讓劉備請出孫夫人來退兵。

劉備招親過程中,劉備、趙雲等人能夠處處主動,步步占先,就在於有諸葛亮的三條錦囊妙計。諸葛亮之所以能在事情發生之前預先定下應付妙計,是由於他對事態的發展有著高度準確的預見。他這種先見之明,絕非來自主觀臆斷,而來自對己方和彼方情況的深入了解以及對事態發展的符合邏輯的透徹分析。

由此可見,在兵法上強調“知己知彼”,在做人辦事時也同樣如此——隻有知道別人想什麼,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這樣才能真正掌握“攻守轉換術”。

了解對方喜好確定對策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而在人與人交往中,隻有先了解對方的喜好,才能因人製宜,確定對策。隻有把人搞明白了,事情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春秋時期的吳越爭霸,最後以吳王的失敗而告終,原因之一就是吳王沒有真正地認識越王勾踐。以為勾踐不過是一個貪生怕死之輩,因而放鬆了對勾踐的防範,最後一敗塗地。而恰恰相反,勾踐的反敗為勝,正是由於他對吳王進行了深入的了解,然後投其所好。他知道吳王不滿伍子胥的耿直,便使用反間計,使伍子胥自刎身亡。又送給吳王兩個絕色美女,使吳王耽於淫樂……最後,終於一雪前恥。

又比如說諸葛亮和司馬懿可以說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諸葛亮深知司馬懿的為人,司馬懿也了解諸葛亮的智慧。正因為如此,在失街亭後,熟知司馬懿為人的諸葛亮,麵對司馬懿的重兵擺下了空城計,成為戰爭史上的一個著名案例。而司馬懿敗給諸葛亮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很了解自己,並且自以為很了解諸葛亮——“為人謹慎”。諸葛亮抓住的就是司馬懿性格中的多疑,成功地從司馬懿的眼皮底下全身而退。

戰場上虛虛實實,實實虛虛,隻有知己知彼,方能立於不敗之地。商場如戰場,人生如戲,在塵世行走,一言一行更要小心謹慎,並且要能夠抓住對方的弱點。這樣,出擊才能夠快、準、狠,從而達到百戰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