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6年,年僅13歲的秦國新一屆帝王即位,在掌控實權後,僅用10年時間便將六國一一平定,為長達兩個半世紀之久的戰國時期完美的畫上了一個句號。
公元前230年滅韓,公元前228年滅趙,公元前225年滅魏,公元前223年滅楚,公元前222年滅燕,公元前221年滅齊,僅十個春秋,六海歸一,秦軍勢如破竹,所向披靡,統領著中華大地。
——《秦始皇》
趙國的夏日似乎是極為炎熱的,一老者須發花白,手中拎著兩隻極大的魚朝著小屋急急而去,老者極有禮儀地叩門,不久才見一小廝開了門,道“老先生!”老者點頭微笑,顧不上額角的汗,急急尋找木盆。將因為走得急而不曾整理的魚放入木盆中,除去草環,抬了魚桶進入了後院,院中的小路以青石鋪成,老者走得慢,轉了幾處彎,在小廝的帶領下遠遠的就看見了坐於竹中的稚童,稚童周身遠遠的擺了茶幾,三兩步可見一簇嫰竹,其間小溪中流過泉水,使空氣低於屋外。
“瑾小友!”老者上前,仔細看來,才知道稚童正在閉目養神。
聽到輕喚,馮瑾沒有抬眸,抬手示意老者先行坐下,老者跪坐於稚童前,約摸半個時辰,馮瑾抬眸,見老者眼閃異光,道“荀先生可曾試過?”
“哎,老夫活了半輩子,學無止境,學無止境!”馮瑾勾起嘴角,知道自己已將這荀夫子的激動之情,磨了大半,隻化為了學無止境四字!小小稚童的眼中有著成人的沉著與穩重。
“我?一介幼童倒叫荀先生見笑了!”馮瑾將地上的竹枝撿起,劃動木盆中的水道“你我皆非縱橫家禮不應下此注才是!”
“此次再叫老夫心服口服,下得下得!”老者不住點頭,此人是一位姓荀的老者,約在一年前來過一次之後,便頻頻過於院中,幾日前同此人下了注說“水清無魚!”馮瑾道“非也!”兩人幾番爭議不下,便決定試試,將魚養於木桶中,至以汙水,一邊放一桶清水,使魚能看見,魚最後留於何地!
最後的勝者一覽無餘,此次勝負如何,實際都並非重點,重點在於荀子的注意力為精神、守禮從容,心中有一疑也不點破,若無誤此人乃為秦國思想家荀子,若如此推算…馮瑾微搖頭,點點竹香襲來,寧心靜氣。
“小友雖年幼,卻有大才之能,為何不離開此地,拜於百家門下?”馮瑾將竹枝放下,心道這荀子有收納賢才之意。
“我雖年幼,與先生年齡差異極大,卻如多年的良友,即是友人定當您說起,我乃趙國一農戶趙姓氏馮玄六子,單名瑾,六歲之時家道中落,父母恐我餓死,便將我送於鄰戶,鄰戶遷徙途中遭襲,將我棄下,逃命去了,我在此地生存,因年幼,受人欺淩,若不是有貴人相助,怕早早的了了小命,為使自己記下曾經的苦,故為自己提字甘之,意有苦盡甘來!”
稚童微笑,老者點首“自知以我之力,不能使這亂世平定,也不能為帝王出謀劃策,如此,也是閑人一個,索性寄情山水詩賦,不去入這紅塵瑣事!”
荀子聽了此話心下一陣憐惜之意“小友說朝堂是瑣事可見胸襟並非一般人可比,隻是世間萬物之定數讓人訝然,不知所述的貴人是?”
“隻是在國中當了小官,不滿朝中荒誕,又有報複,遂棄官尋師!”馮瑾抬起小手朝遠去的小丫頭瀧玥招手道“去請李先生,伊,過來!”
小丫頭走得極快,隻一盞茶的功夫,便領來了李斯,李斯身著一件麻布白衫,上來便朝荀子與馮瑾行禮道“荀先生,瑾小友!”
荀子見李斯約三十來歲,渾身氣度張揚,定是個急於報複之人,心下了然。
荀子邀李斯入坐,李斯搖頭婉拒,言尊師,禮樂之道,雖張揚卻也是個人才,荀子道也罷,問道“李斯,瑾小友有意讓你拜我門下,不能教導你什麼,唯有禮樂詩書!帝王之道略懂一些!”
李斯聽這話,心下一喜,又連做兩揖道“多謝先生,多謝瑾小友!”
荀子聞言大笑出聲,手綴白須。馮瑾抬眸,瞧一眼李斯,心道這間小苑算是認了主了。
馮瑾抬眸,瀧玥便上前來扶她,她撐著腳起身,瀧玥將她背於背上。“若先生不棄,留下用膳吧!也好嚐嚐這先生送來的鮮”
荀子一陣深思看著小小的背影離開後院。
“小友的腿?”荀子略帶訝色問李斯,李斯抬頭答道“遇見她時,她坐在火堆的中間,狼群圍著,腿在那之後就廢了!”
荀子輕歎一聲,是他疏忽,李斯示意荀子朝內殿而去。李斯也輕歎一聲,但想起當日的情景,自己後背一身冷汗,這馮瑾真不似個孩子。
荀子留下用了午膳便告辭了,離開前仍叫李斯多多照顧她幾日,再去百家,李斯應下,隻過了半月便也離開了,留下一半的錢財,雖是一半也極多了。馮瑾讓瀧玥背著她采藥維持生計,日子雖不富裕,卻實是安寧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