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概述
選取我們比較熟悉的中國導演加以闡述,基本上是按照中國電影史的發展順序,涵蓋了大陸、香港和台灣的比較有影響的電影導演,對其生平、作品和藝術風格作整體概述。學習指導
這一節對於考生來說應該是至關重要的,作為即將進入大學學習本專業的考生來說,中國電影的發展史是必修的。所以考生應盡可能地掌握更多的電影導演及其導演風格。不管是對於這次考試還是對於以後發展來說都非常重要。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偏向對某個導演加以掌握和評價,甚至可以通過其他的資料對某一導演進行擴展學習。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考生都會自然而然地提到第五代導演,比如張藝謀、陳凱歌。如果考生沒有看過他們所有的片目的話,評委問及一個沒有看過的電影,考生就會很被動。鑒於對他們的風格論述已經定型,基本上不會有什麼突破。加上他們在考試中出現的頻率,和評委的熟悉程度,他們無可否認是中國電影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所以了解他們是必須的。但是如果考生在現場問答中可以自己選擇的話,建議避開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這幾年風格已經被媒體定型並且影片已經具有穩定風格的賈樟柯同樣也應該避開。選定了某一個導演,那麼對這個導演的了解一定要全麵和透徹。
對於考生的導演常識的測試,其實並不是要看考生對於電影專業知識的積累水平,而是主要考察考生對於電影的熱愛程度,畢竟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隻是相當於站在一個起跑線上,熱情和信心還有興趣愛好以及對畫麵的悟性比起單純的知識掌握來說,還是更為重要的。
■蔡楚生
1906年生於上海。1931年夏入聯華影業公司,任編劇、導演。編導了《迷途的羔羊》、《漁光曲》、《新女性》、《共赴國難》。1933年參加中國電影文化協會,導演了影片《都會的早晨》。1934年,編導的影片《漁光曲》以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轟動影壇,創造了當時中國影片賣座的最高紀錄。該片在1935年2月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榮譽獎”,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抗日戰爭前他先後導演了《新女性》、《迷途的羔羊》和《王老五》等影片,同時還創作了《飛花村》、《兩毛錢》和《歌舞班》3個電影劇本。1937年來到香港,與司徒慧敏編寫了《血濺寶山城》和《遊擊進行曲》兩部粵語影片劇本。1945年在上海參加聯華影藝社和昆侖影業公司的創建,並任昆侖影業公司的編導。1947年與鄭君裏合作編導《一江春水向東流》。
從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蔡楚生的電影創作,緊扣時代的脈搏,吸取中國古典章回小說的結構特點,影片的故事內容豐富、情節曲折、結構完整、層次分明,引人入勝。同時,他善於運用對比、呼應的藝術手法,把貧與富、美與醜、善與惡等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物和生活場景組接成有鮮明對照意義的鏡頭,使其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而濃鬱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以及細膩的細節刻畫,又都使他的電影創作顯出獨特的風格。
蔡楚生除編導、拍攝影片,擔任電影領導工作外,還發表散文、雜文、電影理論、電影評論和回憶錄文章多篇。其中,《對分鏡頭劇本和文學劇本的一些看法》及《創作四題》等,闡述了他的實踐體會和對電影藝術的精辟見解,具有重要意義。
■鄭正秋
中國電影先驅。原名鄭芳澤,號伯常,別署藥風。1889年生於上海。
1913年鄭正秋與張石川合組新民公司,專事承包亞細亞影戲公司的編、導、演業務,並與張石川合作編導中國第一部無聲故事短片《難夫難妻》,首開家庭倫理劇之先河。1922年與張石川、鄭介誠、任矜蘋、周劍雲等共同創辦明星影片公司,同時設立明星影戲學校,自任校長。陸續創作《孤兒救祖記》、《玉梨魂》、《苦兒弱女》、《最後之良心》、《盲孤女》等電影劇本,並編導影片《二八佳人》、《小情人》等。這些劇作和影片反映了封建製度下婦女的悲慘命運和勞動群眾的困苦生活,但也有因果報應、維護封建家長製等消極因素。20世紀30年代初,其思想發生明顯變化。1933年發表《如何走上前進之路》一文,提出“反帝、反資、反封建”的口號,熱情歡迎新文藝工作者參加電影工作。同年編導的影片《姊妹花》成為其代表作。
鄭正秋一生共編導影片四十餘部,是中國第一代導演中的佼佼者。區別於同時代大多數“惟興趣是尚”的電影人,他有自己的藝術主見與追求,提出影片要引導觀眾的欣賞趣味。研究者認為,鄭正秋以其藝術實踐探索出一種以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為中心,結構成曲折動人的情節發展,同時展開和完成一個社會性主題的創作模式,對同時代的電影家和後來者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費穆
字敬廬,號輯止,1906年生於上海,被尊稱為“中國現代電影的前驅”。其學貫中西,法文非常流利,也通英、德、意、俄等外語,博覽群書,喜愛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並造詣頗深。費穆是儒雅的、有深厚人文情懷的導演。難怪人們說“費穆有三多: 看書多、看事多、看影戲多”。
1932年至上海任聯華影業公司導演。同年執導了《城市之夜》,反映人民疾苦,這部電影充分顯示出其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導演才華。之後,他又陸續導演了《人生》、《香雪海》、《天倫》。1936年由他導演完成影片《狼山喋血記》,被認為是國防電影的代表作。抗日戰爭爆發後,費穆拍攝了《北戰場精忠錄》。“孤島”時期,導演了《孔夫子》、《世界兒女》及京劇戲曲片《古中國之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占領租界後,費穆轉向戲劇舞台。抗戰勝利後重返影壇。在國內,他第一個在默片中配上民族音樂。1947年,他執導了由京劇大師梅蘭芳主演的戲曲片《生死恨》,這是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達到了建國前戲曲片拍攝的最高水平。1948年,導演《小城之春》。1949年5月去香港,創辦龍馬影片公司,執導影片《江湖兒女》,片未竟而病逝。費穆憑借《小城之春》開啟了中國詩化電影的先河,20世紀70年代末,人們開始發現費穆,認為是他把中國傳統美學和電影語言進行了完美的嫁接,開創了具有東方神韻的銀幕詩學。
■謝晉
1923年生於浙江上虞,電影導演。1947年開始電影導演生涯,從影後第一部擔任副導演的影片是吳初之根據同名話劇改編的諷刺喜劇《啞妻》。他的成名作是《女籃五號》與《紅色娘子軍》。由謝晉導演的許多影片曾頻頻在國際、國內獲獎,他是目前中國獲獎最多的電影導演。他導演的影片《女籃五號》,獲1957年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銀質獎章和1960年墨西哥國際電影節角帽獎;《紅色娘子軍》,1962年獲第一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舞台姐妹》,1980年獲第二十四屆倫敦國際電影節英國電影學會年度獎;《天雲山傳奇》,1981年獲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牧馬人》,1983年獲第六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高山下的花環》,1985年獲第八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芙蓉鎮》,1987年獲第十屆電影百花獎和第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謝晉曾三次擔任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委員,還曾經擔任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東京國際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塔什幹電影節、阿爾及利亞電影節、馬尼拉國際電影節評委。
■楚原
1934年生於廣州,原名張寶堅,香港導演。父親張活遊是粵語片著名演員,經其介紹於1956年投身粵語電影編劇工作。
曾師承秦劍,擔任《椰林月》及《紫薇園的秋天》等影片的副導演。1959年獨立執導首部影片《湖畔草》,次年執導描寫香港低下階層艱苦生活的《可憐天下父母心》並大獲好評。隨後開拍不同類型影片,多產而水準不一,至粵語片衰落時,已導演了60餘部粵語片。較知名的作品有愛情片《含淚的玫瑰》、懸疑俠盜片《黑玫瑰》及喜劇片《玉女添丁》等,其中“黑玫瑰係列”大受歡迎。1968年底加入國泰影業公司,拍攝首部國語武俠片《龍沐香》,奠定日後唯美、奇情的武俠風格。1971年轉投邵氏兄弟影業公司,執導邱剛健編劇的《愛奴》,頗受評論肯定。1973年執導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使已經低落的粵語片再度複蘇。1976年起以《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等片掀起古龍武俠片熱。他的武俠片糅合文藝與浪漫氣息,有別於張徹、胡金銓的武俠片風格,影響深遠。1979年以《孔雀王朝》獲第二十五屆亞太影展最佳動作片導演獎。1985年脫離邵氏兄弟影業公司,自組曆高製作有限公司,創業作為《花心紅杏》。之後陸續導演《大丈夫日記》、《李香君》、《小偷阿星》等。楚原導演影片總數超過120部,晚期活躍於影視演出,包括成龍的《警察故事》與續集、《奇跡》、《霹靂火》,陳可辛的《新難兄難弟》,以及馬偉豪2004年翻拍的《玉女添丁》等。
2004年完全息影。
■謝鐵驪
當代中國著名電影藝術家,1925年生於江蘇淮陰。現為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並兼任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名譽主席、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藝術委員會主任等職。
1940年參加新四軍,在三師淮海劇團當演員,後一直在文工團工作。1941年從淮海幹校畢業後,分到淮海劇社當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劇社隸屬的第三師要向東北挺進,但文工團骨幹留下重組文工團,這樣謝鐵驪又當了五年文工團團長。
1950年2月,謝鐵驪調到北京文化部電影局,創建(電影)表演藝術研究所,任研究所演員班班主任。1952年演員班撤銷後又成立了演員劇團,被任命為副團長,團長為田方。在北影廠期間,謝鐵驪這匹黑馬走遍了全中國,拍攝了一大批深受人們喜愛的影片。拍《暴風驟雨》到了東北,拍《海霞》到了海南島,拍《知音》到了承德,拍《天網》到了山西……
1959年的《無名島》是謝鐵驪第一次獨立執導的電影。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間,幾乎每年謝鐵驪都有影片推出。直到1999年,謝鐵驪74歲的時候還自編自導了《聊齋·席方平》。
1990年以電影《紅樓夢》獲第十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
2005年個人獲第十四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張暖忻
196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係。其以《沙鷗》一片獲1982年金雞獎導演特別獎。接著又拍攝了《青春祭》、《北京,你早》、《雲南故事》。張暖忻是紀實美學最早的實踐者。她的幾部作品,顯示了她在電影美學上的不懈探索。《沙鷗》中以新穎的電影語言表現人物心理活動的敘述形式,《青春祭》中營造的含蓄、飽滿而又溫煦的意境,《北京,你早》中以生活流和紀實風格顯示出來的潛在激情,在中國藝術電影創作中可謂獨樹一幟。
■鄭洞天
現為北京電影學院導演係教授、博士生導師。1976年,鄭洞天到北京電影學院任教,並從事電影創作。先後與謝飛等合作導演了《火娃》、《向導》等片,後者獲得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1981年,鄭洞天與徐穀明合作導演了影片《鄰居》,獲得次年的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影片被視為第四代導演早期的扛鼎之作,確立了“紀實美學”的風格。此後,鄭洞天又先後拍攝了《鴛鴦樓》、《秘闖金三角》、《人之初》、《劉天華》、《台灣往事》等影片。
鄭洞天任電影學院教師以來,為中國電影事業培養了不少導演人才。同時,在電影評論、電影藝術創作等方麵都有較高的建樹,其評論文章、論文在電影界有一定的影響。
■吳貽弓
吳貽弓1938年生於浙江杭州,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係。1980年導演影片《巴山夜雨》,1981年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吳貽弓本人獲文化部1979年度青年優秀創作獎。後導演影片《城南舊事》,1983年獲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第二屆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1984年獲第十四屆前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思想獎。後又導演影片《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1992年導演的影片《闕裏人家》,於1993年獲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故事片獎及最佳導演獎。
導演作品代表作有: 《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裏人家》(兼策劃、編劇)、《海之魂》(兼編劇)等。
■黃建中
1941年生於福建泉州,北京電影製片廠一級導演。多次在國際國內影視界獲獎,另有電影理論批評文章40餘萬字。黃建中是自學成才的導演,1979年與張錚合導的《小花》顯露才華。《如意》是他首部獨立執導之作。《良家婦女》是黃建中的代表作,對人性的自由發展深層次的關注,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哀而不怨,怨而不傷,寓悲於美的藝術風格,使影片在國際上贏得很大反響,並多次獲獎。
導演作品代表作有: 《小花》、《如意》、《良家婦女》、《龍年警官》、《過年》、《紅娘》、《我的1919》、《笑傲江湖》等。
■吳天明
1939年生於陝西三原縣,原籍山東萊蕪。1979年和1981年兩次與著名導演滕文驥合作拍攝了故事片《生活的顫音》和《親緣》。1983年獨立執導了故事片《沒有航標的河流》,該片於1984年獲文化部優秀影片二等獎、夏威夷第四屆國際電影節東西方中心電影獎,這可以說是西影廠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
1984年,他執導的影片《人生》又獲得了第八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1987年,吳天明又執導了一部轟動中外電影界的影片《老井》,這是一部描寫中國北方貧瘠山村生活風貌的影片。為解決老井村缺水的問題,回鄉知識青年孫旺泉帶領村民曆盡千辛萬苦,終於打出了盼望已久的深水井。《老井》於1988年獲得第八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第十一屆百花獎故事片獎,第二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故事片大獎,第七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等。吳天明本人獲得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
1994年,吳天明執導的《變臉》獲得1995年華表獎最佳對外合拍片獎,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吳天明的影片都有著較深的內涵,溫厚而樸實,他拍的影片雖不多,但幾乎每部都獲得了國內或國外大獎,這說明了吳天明對題材的選擇是認真慎重的,這也表現了一個藝術家的良心、愛心和責任感,顯示了導演的才華、修養和視野。
■黃蜀琴
原籍廣東番禺,1939年生於上海。1964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係,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場記、助理導演、導演。
她曾在《啊!搖籃》、《天雲山傳奇》等影片中任執行副導演。獨立導演的影片《青春萬歲》於1984年獲前蘇聯塔什幹國際電影節紀念獎,《童年的朋友》於1985年獲文化部1984年優秀影片獎、首屆中國兒童少年電影童牛獎。1987年與李子羽、宋日勳合作編劇並導演影片《人·鬼·情》,於1988年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第五屆巴西利亞國際影視錄像節電影大獎——金鳥獎;1989年獲法國第十一屆克雷黛國際婦女節公眾大獎。曾執導電視連續劇《圍城》,於1991年獲第十屆全國電視飛天獎二等獎、最佳導演獎,首屆國際電視節金熊獎,全國電影廠優秀影視片評比一等獎。《我也有爸爸》獲1997年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謝飛
謝飛1942年生於陝西延安。1965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係,後留校任教,先後任導演係主任、學院副院長,並擔任中國電影協會理事,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國際影視學校中心”國際學術組織理事等職務。1986年至1987年作為訪問學者赴美講學並考察,曾出任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和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第四屆國際學生電影節的評委。
1978年,與鄭洞天合作導演了故事片《火娃》。1979年與王心語、鄭洞天合作導演的影片《向導》獲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1983年,謝飛執導影片《我們的田野》。1986年,謝飛導演了他的女性作品《湘女蕭蕭》,這是一部描寫中國農村童養媳命運的影片。影片以故事情節生動感人於1988年獲法國第四屆蒙特埃國際電影節金熊貓獎,第二十六屆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堂·吉訶德獎。1989年,謝飛的又一“理想主義作品”——《本命年》問世,這是一部悲劇樣式和寫實風格的藝術片,影片反映了處於社會變革時期青年個體勞動者的心態,寓意深刻,人物刻畫鮮明生動,於1990年獲第十三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十四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1991年,謝飛擔任總導演,拍攝了反映西藏地礦工作者生活的影片《世界屋脊的太陽》。1993年,謝飛的又一部女性電影《香魂女》轟動了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奪得第四十三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1995年,謝飛執導影片《黑駿馬》,這是一部抒情詩電影,清新流暢,生動感人。同年,謝飛獲得第十九屆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目前,謝飛不僅要教授學生,培養電影導演人才,還在繼續拍片。
■羅維
中國香港電影演員兼導演,1918年生於江蘇。畢業於北京中學,後從事抗日戲劇活動。1948年移居香港,進永華影業公司出演《清宮秘史》(飾袁世凱)、《愛的俘虜》等十多部影片。1957年組建四維公司,執導《多情河》等。1961年參加電懋公司執導《無語問蒼天》。1965年進入邵氏兄弟影業公司執導《鱷魚河》。1970年執導《五虎屠龍》、《影子神鞭》、《冰天俠女》,後轉入嘉禾公司任主導演。1971年執導《天龍八將》後,起用李小龍主演《精武門》,獲第十屆台灣金馬獎最佳作品獎,創立了“功夫電影”的新類型,並一連起用李小龍主演五部功夫片,很快打進歐美電影市場,掀起世界功夫片熱潮。1974年起用日本女演員池玲子主演《惡魔的首級》,走向與國外合作製片。1975年創建羅維影業公司。執導《金粉神仙手》後,將成龍從澳大利亞召回,出演《新精武門》,培養了第二代功夫明星。此後執導了很多由成龍主演的影片,如《上海灘大亨》等。
■滕文驥
1944年出生在北京。他自幼喜愛音樂,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係。他是“第四代導演”中不斷變換自己創作視點和創作風格的一位導演,是一個不斷思考、不斷進取的導演。作為第四代導演的代表性人物,滕文驥以其豐富的作品為新時期的影壇添加了亮麗的色彩。滕文驥在創作中關注人性話題,關注現實生活,同時也大膽地在電影語言上進行突破性的嚐試。
主要作品包括: 《致命的一擊》、《關懷》、《春天的狂想》、《北京深秋的故事》、《香香鬧油坊》、《征服者》、《在那遙遠的地方》、《曼荼羅》、《黃河謠》、《霹靂行動》、《棋王》、《讓世界充滿愛》、《颶風行動》、《海灘》、《鍋碗瓢盆交響曲》、《都市裏的村莊》、《蘇醒》、《生活的顫音》等;他擔任製片的影視劇有: 《找不著北》、《簽約季節》、《危情時刻》等。
■孫周
國家二級導演,現任珠江電影製片有限公司藝術總監。1981年調入山東電視台,參與拍攝了《武鬆》、《高山下的花環》等電視劇,這兩部劇分獲第一、第二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飛天獎,其執導的《今夜有暴風雪》獲得1983年第三屆金鷹獎、飛天獎的最佳導演獎。
導演作品有《給咖啡加點糖》、《滴血黃昏》、《心香》、《我的兄弟姐妹》、《周漁的火車》等,並主演過《冰上情火》一片;《心香》獲得第十二屆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第十二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1991年政府獎最佳影片獎、百花獎,1991年最佳攝影、最佳錄音獎和最佳影片、最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剪輯等提名,上海影評人協會影評人獎和法國蒙彼利埃電影節大獎,同時該片被評為1992年度十佳影片。其電影《漂亮媽媽》獲2000年度金雞獎、政府獎最佳故事片提名、最佳女主角提名,1999年上海影評會全國十佳影片獎,第二十四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女主角獎,第二十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耐克鉑克獎最佳亞洲影片,並入圍第五十屆柏林電影節影展特別首映;2001年策劃電影《周漁的火車》。最新參演的影片是2005年的《智慧風暴》和《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