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真相26(1 / 2)

氣溫下降加速滅亡之謎

加拿大科學家表示,他們在加拿大的阿爾貝塔發現了一組大型的恐龍化

石,而正是這些化石說明了它們死亡年代氣溫的急劇變化。但是這個年代卻

離小行星撞擊地球尚有一段時間。這些化石大約是在白堊紀的最後1000萬年

前形成的,這在地質年代中屬於極短的一段時間,白堊紀從1.46億年前一直到

6500萬年前,而6500萬年前恰好就是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時間。也就是說,化

石的形成距離地球遭到撞擊

大約有1000萬年的時間。

加拿大皇家迪雷爾博

物館館長、考古學家唐?布

林克曼是這次考古發現的領

頭人。他表示在發現化石的

周圍環境中有著溫度變化的

種種證據:化石周圍的泥土

和石頭,以及泥土中的煤炭

形成,還有當時植物生長緩

慢,和伴隨著連綿不斷的雨

季。這一切的證據都表明,

當時地球正在經曆著溫度急

劇下降的一場劫難。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恐龍是一種對溫度變化忍耐力很

強的動物,因為它們有著同哺

乳動物相似的身體結構。但是

令人困惑的是,烏龜和鱷魚以

及其他大型的爬行動物對周圍

的環境非常的敏感,然而它們

卻最終活了下來。

“在一個生態係統中,

恐龍並不是被分割開單獨生存

的。”布林克曼說,“它們是複雜

環境中的一分子,其中包括植物,還有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而

溫度的變化正是影響了恐龍賴以生活的生態環境,因此最終導致了

滅亡。”

因為溫度的急劇下降,因此動物和植物的食物和養料也越來越

稀少,最終導致恐龍從地球上消失。根據此次的發現,大約超過一

半的恐龍已經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滅亡,而小行星隻不過是加速

了恐龍滅絕的速度。科學家相信,即使小行星不撞擊地球,恐龍也

很有可能會滅絕。

戴爾?拉賽爾,北卡洛萊納州的教授和高級化石學家,也認為

這個發現和學說是非常可行的,但是他同時認為:“這次的發現隻

能夠說明區域性的地球溫度下降,而不能證明6500萬年前全球性氣

候的急劇下降。”

拉賽爾同時認為早在白堊紀中期,就曾經出現過溫度下降的跡

象,但是當時恐龍卻並沒有因此而消亡。其他一些科學家也支持拉

賽爾的看法,他們仍然認為恐龍滅絕的原凶應該還是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