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麵幾章筆者介紹過很多使人放鬆、快樂的實用方法,而這章等於將它們做個總整理,並從生理、心理等不同的角度討論所謂的“均適生活”。
“均適生活”的藝術基於放鬆技巧的訓練法、靜坐、肌肉放鬆訓練(漸進式放鬆)及專注力訓練(動中禪)。借由上述技巧的練習,可以使一般清醒狀態(第四意識)變得更放鬆、更均衡。當人的情緒、思想、神經係統放鬆之後,會產生一種均適的心態。
在不知不覺中,外在的均衡姿勢會連帶形成內心的和諧,也會改變自己看待世界、周遭人及自己的態度。在簡明牛津辭典中,“posture”這個詞不僅指“身體的姿態”,還可以解釋為“情境、心態、狀態”。
人不僅需要有良好的立姿、坐姿,更要有均衡的心理。當身體處於均適狀態中,不論是工作、遊戲、背負東西、走路、跑跳、開車或生孩子都會更輕鬆容易,因為身體會自動調節到最有效率的狀態。
放鬆的身體與放鬆的心理一旦結合,生活、工作及遊樂都會變得更加簡單,因此有更多的能量可供人使用。人也不再受疾病——心髒病、神經崩潰、癌症、壓力——的侵襲,均適生活是邁向成功的生活策略。
放鬆的態度消除了現代壓力來源——各種競爭、複雜的人際關係及生活的不斷改變,使人了解到盡己之力就是成功,不必庸庸碌碌,汲汲於名利。而且明了世事無常,如果沒有這些改變,人生將會單調乏味。
放鬆的生活並不需要借由外力,如:鎮靜劑、毒品、香煙、酒精等作為輔助,你將會發現,原來放輕鬆靠自己就可以做到。
均衡的態度與自由
“心態”是決定一個人情緒與行為的重要因素。均衡的呼吸與姿勢,不但有助於形成均衡的心態,更能厘清自我價值觀。心態是可以調整的,且一經調整,整個生活形態也會改觀,這些調整都是十分合理且正確的,而這都需要透明的自我觀照之後,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均適生活的目的,是為了追求真正的自由——解除身體的緊張及情緒上的焦慮,同時更加信任生命的自由,使精神生活更加開放而寬廣。
一旦你知道如何運用知識和技巧達到上述的目的,你將會驚訝於自己原來也可以如此放鬆、愉悅及均衡地生活。
幽默一下
世界上許多事情都應該幽默看待,幽默地麵對自己、別人(緊張的主要來源)及整個世界,這就是放輕鬆。
大多數宗教都犯了一個毛病,就是太嚴肅了。不過道家和禪宗是特例,它們全都充滿笑聲。
當有人受邀到弗洛伊德家做客時,他招待的不是一杯杯的茶水,而是一則則的笑話。弗洛伊德說,幽默不但可以達到使人放鬆的效果,而且根本不用花一毛錢!
當人變得太緊張、太傲慢或太嚴肅,幽默可以打破僵局,帶來會心的微笑。愛德華?波諾說過,幽默給人的啟發是大過理智的,因為它給人不同的世界觀,它是一種創造性的思考方式。
換個角度想
幽默改變了人們思考的模式,並刺激出新點子來,它是一種放鬆的工具。放鬆性思考是反僵化、反專斷的,可以產生思想上的真空,使人感到有趣、好玩,找到另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案。
愛德華?波諾所主張的“側向思考”就是這個意思,這種隨興且創造性的思考在孩童身上最明顯。
放自己一天假
均衡的人會從事一切能使他沉浸其中、自得其樂的休閑活動,他們視休閑為汲取創意的途徑,他們喜歡毫無目的地進行,不喜歡受製於各種條件,包括:教育、文化背景、個性……
值得注意的是,當整個人投注到任何活動中時,會產生極大的滿足感,身體能量源源不絕。
與大自然感應
均衡的人會很自然地發展出一種對大自然的特殊感情,而且這種感情是由自我觀照得來,再反饋到外界的環境之中。因此,他們會對自然元素:地、水、火、風產生感激,如同道家所描述的道中之人一樣。
直接的體驗
這種對大自然的欣喜之情是來自對生命的感觸,來自直接的體驗與觀照,大家應該了解所謂的言語式體驗和非言語式體驗的差別。在生活中,我們不應該用言語式體驗來解釋一切,這樣生命會枯燥乏味。
我們應該直接去感受生命裏的每一件事物,即使喝一杯茶都可以成為一件美好的事。不要讓頭腦壓抑了生命的活潑與光彩,去體驗頭發被雨淋濕的感覺,去體會吃一顆蘋果、啜一口葡萄酒、眺望大海的新心情,每一件事都值得你細細去品味。
當我們不再有那些直接的體驗時,就表示我們可能失去真實感,或健康出了問題,或悖離了自然之道。不管我們喜歡與否,我們都是宇宙組成分子之一,我們無法置身事外。
直接體驗產生於領悟的那一瞬間,是任何言語式體驗所無法代替的。布裏斯曾說過:“禪不否定任何事,但也不執著於空。”當一個市井女子被一個和尚問到“如何超脫嘈雜的俗世而保持寧靜”時,她馬上回答:“想起三月裏鳥兒在芳香花叢中吱吱叫的情景,總教我心曠神怡。”
顏色的力量
除了肌肉的緊張之外,心理因素是引起緊張的主因之一。
鋼琴家斯伐托斯拉夫?瑞特發現,當舞台的顏色以藍色和灰色為主時,他能保持最佳的演奏情緒。
每個人都是生活的藝術家,所以應該對生活中的各種色彩有敏銳的感覺,也深受它的影響。色彩也是影響人放輕鬆與緊張的原因,當我們的色彩敏銳度愈高,我們創造力就愈豐富。
快樂在哪裏?
本書已經討論了有關如何調整心靈狀態、身心鬆緊度、意識狀態的實用技巧,想必你已經了解不管生活裏有多少變化,人還是可以達到心靈的平和。
人的心態在經過身心訓練之後,的確可以使心靈的澄靜變為可能的事實,均衡、放鬆、開放的心態,使得我們得以經驗這個美好的世界。
安德魯?莫瑞斯解釋得好:“快樂不是靠外界事物或對象產生,而是來自於心,隻有心才能賦予事物意義。我們應該期待的是如何把快樂的感受延續在某一水平,而非幻想愉快事物從天降臨。”
你能做的絕不隻有祈禱快樂的時間能夠拉長,你可以自己製造快樂,並學習如何保持快樂的心。擁有最真實快樂的前提是,整個人放輕鬆,如此你才可能覺知快樂在哪裏。
自我實現:一種成長心理學
擁有均衡、放鬆生活的人,所具備的種種人格特質與行為,可能多到寫一本書也探討不完。有些特質筆者已經介紹過了,像對自然的感通力以及幽默感,其他則如:包容、豁達、不迷信、有愛心、對美有鑒賞力、欣賞所有事物並接受它的本來麵目、重視生活而非成就,不以擁有為目的;就跟艾瑞屈?弗朗在《不擁有的快樂》一書中探討的相同,這種人不迷戀物質,卻也不與社會隔絕,不緊張也不懶散、不拘泥,關心其他人的感覺及需要,但不介入他們以保持“旁觀者清”的原則。
那些專精於放鬆方法的專家身上的特質,乃是馬斯洛博士(死於1970年)大力提倡的“自我實現”階段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