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一個全新的自己38(1 / 3)

生活的泥土 百萬花園

20年前,舅舅隻是城郊的一個農民,他愛看書,喜歡種花養草,這在當時的農村可不是什麼優點,周圍人便有心無心地嘲笑他,說你的命苦哇,沒生在好地方好人家。舅舅卻充耳不聞。

一天,他走進市裏,發現在市政府的一側,有一塊長滿雜草的荒地。他站在那裏看了半天,不由分說:“多可惜,這要是整成花園,該有多好!”不想他的話音剛落,就有人在他身後答話:“你想得不錯。能詳細說說怎麼個幹法嗎?”

舅舅轉身看到一個中年人,正看著自己笑,還有個年輕人站在一邊。年輕人走上前說:“這是新來的市長。”舅舅向市長看了看說:“如果你同意,我可以把這塊荒地改成花園。”市長說:“市裏事情太多呀,恐怕一時顧不上投這個資。”舅舅就說:“我不要錢,修成後由我來看管就行。”市長想了一下,有點感動地點了下頭答道:“我同意。”

第二天,舅舅開著他的農用三輪車來了,車上裝滿了各種工具。他首先清走了垃圾,鏟除了雜草。接著是平整園地,圍紮柵欄,並讓人寫了小牌子:百萬花園。因為他的小名叫百萬。

一個農民自費修花園的消息不脛而走,於是舅舅和他的“百萬花園”一天天成了這個城市的亮點。不久,不少人由原來的瞧稀罕看熱鬧而開始伸出援手,有人送來了樹苗,有人送來了花種,有一家木製品公司的老總,聽到消息後表示要向“百萬花園”免費提供條椅等設施。

幾個月後,原來雜草叢生、垃圾遍地的荒地,變成了一座美麗的花園。舅舅笑了,但依然寡言。那年他42歲。

最後舅舅沒有做成“百萬花園”的看管人,因為他通過長期的實踐和努力,已成了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園藝設計師。在許多城市的園林設計圖上,都留下了舅舅的名字。但是舅舅卻說,最令他驕傲和滿意的,還是“百萬花園”,那是他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意義的一個開始。

感悟:一個人的一生有時就是從一件小事開始的。

搶準“歐元錢包”妙發財

時人常歎:“錢不好掙”、“商機太少”。但浙江一家民營小企業的頭頭可不這樣想。

早在兩年前,這家民企的頭頭捕捉到一條商業信息——統一後的歐元主幣的尺寸,將大於十幾個歐洲國家正在流通的貨幣。

得到這條乍一聽來好像與自己無關緊要的消息後,企業決策人卻如獲至寶,立即敏銳意識到:歐洲市場原有的錢包必將被淘汰。

與此同時,他們還得知,為了搶占先機,歐盟各國的皮件生產商目前正在加班加點設計、生產適合於歐元主幣的專用錢包,但苦於這塊“蛋糕”太大,一口難吃下,再加上歐洲本地生產的錢包成本很高,生產的產品遠遠滿足不了當地市場的需求。

於是,他們立馬抓緊時間,開發生產了40多款共230萬隻歐元專用錢夾,在歐元正式啟用前,迅速投放歐洲市場,230萬隻物美價廉適銷對路的專用錢夾轉眼間被搶購一空,並且大批的訂單隨後源源而至。

2002年1月1日,歐元正式流通時,浙江這家民營小企業早已賺得流金淌銀,而且生產訂單還源源不斷而來,已經“難以招架”……工廠連軸轉生產也供不應求。

感悟:許多機遇就隱藏在不顯山不露水的平凡之中,而善“挖出”者往往高人一招。

慧心創意巧

晚清有一位和尚畫家,法名叫竹禪。他雲遊到北京,被召到宮裏作畫。一天,一位宦官向宮內畫家宣布:“這裏有一張五尺宣紙,慈禧太後要畫一幅九尺高的觀世音菩薩站像,誰來接旨?”那些畫家按常規思維,認為在五尺宣紙上畫九尺高的觀音菩薩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無人敢接旨。而竹禪想了一下說:“我來接!”他磨墨展紙,一揮而就。大家一看,無不驚歎。原來竹禪采用了創造性思維:他畫的觀音和大家常畫的並無多大差異,隻是把觀音畫成了彎腰在拾淨水瓶中的柳枝,如果直起腰來則正合九尺。慈禧看罷,連連稱讚。

宋代畫院招考畫工,用“踏花歸來馬蹄香”為題。考生一接到題目,幾乎都不假思索,提筆作畫,一時完成。大部分考生采用了常規思維:有的畫達官顯貴,有的畫文人仕女,這些人物均騎著馬穿梭於花叢之中,主考官閱卷時大搖其頭,隻有一幅畫吸引了他。這幅畫整個畫麵上不見一朵花兒,隻見一匹駿馬揚鬃緩步走來,幾隻蝴蝶圍繞著觸地輕抬的馬蹄飛舞追逐,踏花的馬蹄沾有的芳香之氣竟然引來了蝴蝶。繪畫本是訴之於視覺的藝術,而要把看不見摸不著的嗅覺形象(花香)通過畫麵表現出來,是相當困難的。而這個畫工竟然做到了,真可謂妙手回春。

感悟:人們要想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就必須拿起創造性思維這個武器,徹底破除並掙脫束縛手腳的常規思維,尋求奇異的思維效果。

生命的背影

唐三藏剛剛出家為僧時在法門寺。每天清晨,他都早早起床,到大殿上焚香拜佛,然後專注地撚珠誦經。有一天早上,他又起得很早,匆匆淨手更衣走進大殿時,天色還十分熹微,他隱約地看見一個人正在焚香叩拜菩薩,發覺那人的衣著穿戴和身影很像坐在蓮花台上的菩薩,他悄悄過去一看,焚香跪拜的人正是觀音菩薩。

三藏大惑不解,問菩薩說:“你已經得道成仙了,還有什麼自己辦不到的事情需要求菩薩呢?何況你就是菩薩,為啥自己要求自己呢?”

菩薩看一眼三藏說:“你看那蓮花台上坐著的是我嗎?”三藏借著搖曳的燭光一看,不禁心裏又驚訝又好笑,原來那高坐在蓮花台上的菩薩背向而坐著,三藏說:“那蓮花台上坐著的就是你呀,都說佛前一炷香,出家這麼多年,我還是第一次看見有人在佛背焚香叩拜的。”

菩薩一笑說:“怎麼不能叩拜自己的後背呢?世間的人求仙拜佛,都是乞求保佑他們的未來和前程,隻是為了他們自己的身前名利。而我做為觀音菩薩,已經位列仙班了,麵前的是非顯而易見已經看得一清二楚了,而自己身後的是非卻沒有辦法自己去看清楚,我叩拜自己的後背是為了乞求自己能擁有一個清清潔潔的身後名啊!”菩薩頓了頓說:“人生一世,留給子孫和後人的都是自己的背影,胸前的衣服再華麗幹淨,你身後的人是怎麼也看不到的,後人看到的隻能是你的脊背和身影。我不求自己給自己留一個純淨的背影,不給自己留下一個聖潔的身後名,後人還會焚香叩拜我為菩薩和神仙嗎?”

三藏頓然大悟說:“怪不得世上許多人雖皓首窮經,卻不能得道成仙呀,原來他們都不過是隻修前程,卻不能修正自己的背影,隻瞻前程,而不顧自己的背影呀!”

感悟:何嚐不是呢?我們誰不是陶醉在胸前的讚美裏,而往往冷落了身後那些言辭懇切的批評呢?

追求完美,背後的批評往往比我們麵前的鮮花和掌聲更重要。

打破常規

一個年輕人垂頭喪氣地來法門寺求見釋濟大師。年輕人說:“大師,我做人做事是那麼地踏踏實實勤勤懇懇,但為什麼我卻沒有一點比別人更出色一些的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