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態成就女人一生的幸福34(3 / 3)

許多成功的男人都可以證明這種說話的真實性。

劉永好的愛人李巍就是這麼一位賢內助。在一本雜誌上有這麼一篇介紹劉永好愛人的文章。開始時,她與劉永好的相愛卻沒有被朋友和家人看好。在他們看來。劉永好出生在小縣城,隻是德陽一所工業中專的畢業生,還有一些曆史問題,和她根本不般配。但那時,愛已使李巍不再有絲毫猶豫。

相識半年後,他們把各自的被子抱在一起就結婚了。家裏最奢侈的東西就是她當姑娘時,攢了幾個月工資買的那塊英納格女表。結婚那天,由於請不起客,就稱了六七斤水果糖,挨家挨戶發了。

那年他們回到新津老家過年。劉永好見哥哥和嫂嫂、侄子們都回來了,公公劉大鏞由於長期感情壓抑,病得不輕,那時劉家兄弟每人每月給老人5元錢,但最終還是沒有留住父親的生命。

當吃完年飯,兄弟幾個偶然議論起來,現在的鵪鶉蛋真賣得起價錢,鳥蛋那麼大小,居然比雞蛋還貴,而且供不應求,許多農民因此走上致富之路。

不知誰說了一句“我們也養鵪鶉”,立即引起四兄弟的響應。

他們說幹就幹。不僅在新津老家養,還在陽台上,也搭了飼養棚養了300多隻鵪鶉。每天課間休息時,李巍都要趕回家去,給鵪鶉清理糞便。

當時鄰居們都議論紛紛:一個教師、一個醫生,夫婦倆日子也過得去,咋像個農民似的,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在單元樓上養鵪鶉,真是有辱斯文!

鵪鶉蛋越下越多了,銷路成了問題。劉永好就跟著三哥劉永行跑市場,沿街叫賣。不巧碰上他教的一些學生,當時,還不像現在這樣,一個教師沿街吆喝賣鵪鶉蛋,在學生眼裏絕對是尷尬和恥辱的事情。劉永好窘迫地把頭埋得低低的,晚上回到家裏也無精打采。

於是李巍鼓勵他說:永好,抬起頭來!甭管別人怎麼看、怎麼想,經商並不下賤。在西方社會,衡量一個男人成功的標準,還要看你能掙多少錢呢……

劉永好抬起了頭,目光裏有感激和感動。其實男人也很脆弱。

那時他需要的就是一點理解和信任,而李巍的支持對他來說格外重要。

不久,劉永好幹脆辭去教師工作,在成都青石橋開了一個鵪鶉蛋批發門市部,每天清晨5點鍾就起床,騎著摩托車過去守著銷售,到了晚上才能回來,一天兩頭黑。劉家兄弟的鵪鶉蛋生意越做越大,青石橋門市也搬到城裏最大一家集貿市場——東風市場。此時,他們兄弟的目光已投向廣袤的巴山蜀水間。從1982年春節的l000元起家,到1988年,僅過了6年時間,他們四兄弟已掙了l000萬元。

劉永好四兄弟從此走上了中國億萬富翁之路。

劉永好初下海時,麵臨著很多問題,一個大學老師辭了公職,去賣鵪鶉蛋,人們都說他瘋了。如果他的愛人沒有豁達的心態,一味地埋怨他;如果沒有他愛人的支持和鼓勵,使他能夠坦然麵對挫折和逆境,那他可能就頂不住當時的壓力,他可能就會走回頭路,返回學校去當老師,而中國就少了一個億萬富翁。

卡耐基指出:真誠的讚美和激賞,是值得嚐試而能使男人發揮出最大能力的有效方法。我們完全盡力了嗎?沒有人知道。有一天我們將會失去兩個老公裏頭的一個,而剩下的是保留著那個他想變成的人。

把話說到孩子的心坎上

孩子大哭大鬧時,哄也沒用,打也無效,怎麼辦?父母與孩子間的語言交流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學齡前的孩子由於缺乏理性,往往自控力較差,情緒化色彩較濃。當自己的要求無法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們便會大發脾氣,讓不少家長頗為煩惱。其表現大多是:大哭大鬧,久哄不好,甚至會來追打大人,而家長卻束手無策。其實,家長如果能從幼兒的心理出發,適當地利用語言技巧,必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幼兒發脾氣,家長打罵並不奏效之時,這一點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1.運用角色效應,導入遊戲環節

有時候,當孩子發脾氣時,適當地運用角色效應,使孩子進入特定的遊戲環節,在似真非真的情境中受到迷惑,一場“戰爭”便平息了。小強和媽媽之間有個秘密,那就是媽媽總和他玩“老師和同學”的遊戲,兩人天馬行空地進行想象,在虛擬的短劇中,交替扮演著小動物、小朋友、老師、學生等不同的角色,這種遊戲既培養著小強的想像力,又鍛煉了小強的語言表達能力。每當小強發脾氣時,媽媽劇中的角色便派上了用場。一天,小強發脾氣了,媽媽便走過去說:“來,我們來玩老師和同學的遊戲。”小強脖子一扭:“哼,我才不玩呢。”媽媽便說,“那好,我和別的小朋友去玩。”然後便裝出環顧四周的樣子,說:“同學們,現在我們一起來上數學課。老師先出一道題,3+2等於幾?知道請舉手。大明你說等於幾?等於4,錯了。芳芳你說等於幾,等於3,不對。聰聰,你說等於幾?等於2,也不對。看來隻有最聰明的小朋友才會答出來。那麼到底哪個小朋友能算出來呀?”媽媽這時偷偷地觀察小強的反應,見他雖仍然在哭,聲音卻明顯有些減弱,顯然是難以抵製這種誘惑。媽媽便指著小強說:“到底誰能回答呢?這位小朋友,你說等於幾?”小強脖子一扭,小聲說:“我才不說呢。”媽媽激他說:“你肯定不知道。”小強說:“我知道,等於5唄。”媽媽故作驚訝地說:“哎呀,沒想到你這麼聰明。我再考你一道:4+3等於幾?”小強立刻回答是7。媽媽便摸摸他的腦袋說:“真聰明。告訴老師,你叫什麼名字?“我叫小強。”就這樣,小強不知不覺地進入到媽媽的遊戲中,早把發脾氣的事忘到九霄雲外去了。

2.運用心理激勵,進行實物展示

當孩子大喊大叫時,家長大可不必緊張,可以若無其事地隨手翻起孩子最感興趣的東西,如孩子的照片、隨手亂塗的畫或字、孩子的書、孩子的衣服等,並且要做出驚喜的表情予以鼓勵,以便讓孩子受到感染,從而將所有的興趣轉到大人手中的物品上來。一次,洋洋大鬧不止,爸爸哄了一會兒,卻並不奏效,於是不經意地拿起一幅畫,故作驚奇地說:“咦,誰畫的?畫得太好了。是大壯畫的?是麗麗畫的?不對,不對,那麼到底是誰畫的呢?”小孩子是毫無心機的,經爸爸這番設計,洋洋早就止住了哭聲,急不可待地回答是他畫的。爸爸故意說:“真是你畫的?”洋洋使勁地點頭。爸爸立刻表揚他畫得好,並問道:“那麼這個太陽裏為什麼有隻小鳥呢?”洋洋說:“這不是你給我講的三足鳥嗎?”爸爸又問:“那麼這個小方框是什麼?”“那是窗戶。”此刻,洋洋的注意力不知不覺轉移到了畫上,發火的事早就忘到了腦後。

3.運用心理期待,有意引而不發

運用時間差,來滿足孩子的心理期待,也會收到意外的效果。又是洋洋在鬧,爸爸並不勸,反倒歎了口氣說:“我今天看見了一個小孩,特別可愛。真想抱抱他。”洋洋一聽越發哭了起來,嘴裏嚷著:“你就喜歡抱別人的小孩,不喜歡我。”爸爸說:“其實這小孩你也認識,你想不想知道他長什麼樣子?”洋洋大鬧著:“不聽不聽。”爸爸便說:“他呀,兩個眼睛大大的,睫毛長長的,兩個小手背上還有小肉坑。”爸爸有意停了下來,看洋洋有何反應。洋洋雖在哭著卻低頭看自己手上的肉坑。爸爸接著說道:“這小孩穿的衣服是綠色的,鞋子是黑色的。對了,他的左手有個痦子。”爸爸邊說著,洋洋邊上下打量著自己,聽到最後便大聲說道:“這是我。爸爸,你得抱我。”爸爸笑了,說:“來吧,寶貝,我要抱的正是你。”洋洋爸爸的這種方式之所以奏效,其原因就在於運用了孩子的心理期待,並引而不發,在比較確認中產生了一個時間差,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達到了止哭的目的。 運用言語暗示,再次舊事重提。

孩子久鬧不止時,家長應該想方設法找出他以前的某個優點,並有意在此重提,以引起孩子的注意,進而對他進行心理暗示,並進行言語激勵,必會收到好的效果。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容易使孩子沉浸在美好的往事中,既可喚起他對是非的判斷力,也可喚起他的自尊心。當家長重提舊事時,孩子其實是在傾聽的,並且希望能得到家長的讚賞。但要注意,重提的那件事必須是真實的,而且能讓孩子回憶起來,否則效果會適得其反。佳佳又發起了脾氣,媽媽不是像以往那樣又哄又勸,而是若無其事地走到一邊,說:“我給你講個故事吧。”佳佳大哭道:“不聽不聽。”媽媽便自顧自地說道:“從前有個小孩,真懂事。有一次,看見媽媽蹲在地上擇豆角,就悄悄地拿了個凳子給媽媽,還說:‘媽媽,你上班太累了,我以後要多幫你幹活。’這小孩多懂事呀!”佳佳一聽立即止住了哭聲,委屈地說:“那是我。”媽媽趁勢說道:“是呀,看你多懂事。以前你還幫媽媽掃地收拾桌子呢。大家都誇你不哭不鬧,還聰明。是不是呀?”佳佳的臉上露出了笑容。媽媽趁機說:“還像以前那樣懂事,好嗎?媽媽相信你會的。”佳佳點點頭,掛著淚珠的臉上現出了開心的笑容,立刻撲到媽媽懷裏了。

4.運用心理威懾,重塑孩子信心

有時候孩子發脾氣是因為對自己在完成某項活動時信心不足,因而情緒煩躁,利用哭鬧進行自我宣泄。此時家長打罵一番可能會有一時之效,但長此以往則會讓孩子信心全無。最好的辦法是,當他大哭大鬧時,利用他所敬畏的人進行心理威懾,使其不良的行為得以收斂。強強因為積木搭不好,發起了脾氣,把積木扔得到處都是,不但拒絕媽媽前來幫忙,而且還要打媽媽。媽媽見狀走到了電話旁,說:“我要打電話給你們幼兒園白老師。”邊說邊拿起了電話,強強以為媽媽要向老師告狀,頓時慌亂起來。媽媽說:“我就跟白老師說,強強在家大哭大鬧,表現一點也不好。”並做出要打電話的樣子,強強立刻驚慌地阻止媽媽。媽媽趁機問他還鬧不鬧了,強強連連搖頭,然而情緒還是煩躁不安。媽媽於是拍拍他的腦袋說:“媽媽下次告訴老師,就說你在家表現很好。遇到什麼困難都會自己解決,從來不哭不鬧。積木搭不好,也不把積木扔得到處都是,而是和媽媽一起搭,最後終於搭好了。我這樣說好不好?”強強連連點頭。媽媽趁機說:“那麼,現在咱們一起來搭積木好不好?”強強立刻高興起來,拉著媽媽一起玩起了積木。

其實化解孩子發脾氣的途徑有多種,以上隻是略舉幾例而已。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切記幾點:一是不可在盛怒之下暴打孩子,長此以往會使孩子變得性格古怪,膽小怕事。二是不可任由孩子哭累後睡去,這樣會使孩子帶著壓抑的情緒進入睡夢中,精神上容易受到刺激,長此以往會造成精神方麵的疾病。三是不可故意拿別的孩子同自己的孩子做對比,這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並加重孩子的挫敗感,不但達不到止哭的作用,反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