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參加一個聚會,在座的有許多是職場新人,熟悉之後大家開始談起彼此的近況。有的說大學畢業後就進入大公司上班,每天都是忙忙碌碌,還經常加班加點,雖然薪水年年漲,可薪水的提升總跟不上物價上漲的水平,雖然拚命工作,但努力總見不到回報,仍擺脫不了窮的命運,生活讓人感到很迷茫;有的說想生活得更好一點,但薪水總是不滿意,自己的付出和收獲不成正比,隻好一個勁兒地跳槽,結果跳來跳去,也不見有根本好轉;有的說領導不公,生活沒希望,隻能用消費減壓,但是消費之後,資金上的缺口更讓人感到壓力,於是為了花錢而賺錢,為了賺錢而加班,越忙越窮,越窮越忙……我驚訝地發現,他們的抱怨是那麼相似,生活沒有目的,工作沒有目標,整個一“窮忙族”……在我看來,轉變他們的觀念,已經勢在必行了。
職場“窮忙族”的中國式生存
鄰居張大爺過生日那天,早早準備了一桌子菜,打算和很久沒見過麵的兒女好好團聚一下。結果等來的卻是一個個電話。“爸,我今天晚上還有事情要忙,不能回去陪您了。”“爸,您先吃吧,我公司這邊走不開。”“爺爺,我下周一定過去看您,但是今天實在太忙了。”張大爺對著一桌子飯菜安慰自己:“都忙,忙,忙點好啊!……”
我無言以對。
一時間,仿佛全中國人都比國務院總理還忙,忙得一塌糊塗。可是,我們到底在忙些什麼?
某次我去星巴克赴約,意外地碰到了隔壁大爺的孫子小軍。他看起來衣著光鮮卻神情疲憊。原來他正在等客戶,於是我們便閑談起來。
“聽說你平時很忙?”
“有點兒,不過是瞎忙!”
“哦,那一定收入可觀了?”
“唉!甭提了!”他似乎有一肚子苦水要倒。
情況是這樣的:大學畢業不久的小軍在某化妝品公司做銷售,作為一個剛踏入職場的新人,他工作格外賣力,天天忙得暈頭轉向,可仍深感入不敷出。為了走出這種“窘境”,他隻有不停地跑業務希望能提高業績,但境況並沒能得到改善。推銷這個行業的基本工資不多,靠的就是業績。對於新人來說經驗是最重要的,為了得到資深前輩們的指教,總得表示表示才行。還要應酬客戶,每次與客戶麵談時的飯局自然不能讓客戶“埋單”了。另外,為了能給人留下好印象,著裝自然也不能太寒酸……小軍的“遭遇”並不讓我吃驚。近期我遇到過的類似情況不在少數。許多年輕人向我訴苦,說自己每天忙得暈頭轉向,到最後卻是一場空,忙碌和回報似乎不成正比。
對於“忙”這件事,我本不想妄加評價。或許在你看來,“忙”是一件好事,它意味著一個人有事可做,說明一個人生活得充實,也能體現一個人的社會價值。不錯,“忙”是事業發展必經的一個階段。任何人從無到有的過程都是艱辛忙碌的。可是,很多人的忙好像迫於生活的無奈。為了自己的生存或家人的生活,疲於奔命,忙於工作、忙於布置任務、忙於應酬……但我們在不經意間發現,他們越忙越窮,越窮越忙!
我們很多人都曾有過和小軍類似的經曆:同時執行多份Case(案子),腳不沾地,加班無數,犧牲假日,無暇娛樂……這一切換來了什麼?答案是Nothing(什麼都沒有),沒有豐厚的收入、多彩的生活、光明的前途……我還發現一個更有意思的現象:即便知道自己忙得無組織無紀律,但一般人還是會一如既往、周而複始地投入其中。
這是為什麼?因為,在當下社會,連“窮忙”都變成了一種搶手的權利!
這話絕非危言聳聽!請看看下麵這些調查數據:
調查1:《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騰訊新聞中心開展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11351人參與):75%的人自認為是“窮忙族”(其中有82.6%的人是在職者,9.2%的人為學生),12.7%的人表示“不清楚”自己是否為“窮忙族”,隻有12.3%的人明確表示自己不是“窮忙族”。
調查2:某報記者在蘭州街頭進行的隨機調查中發現,20位受訪的上班族中,竟有16位自稱是“窮忙一族”,比率高達80%。其中,6位上班族對自己目前的薪水不滿意,認為積蓄太少,無力置業;5位認為自己每天都在超時工作,但卻看不到希望;3位覺得自己已經陷入“越窮越忙,越忙越窮”的尷尬;而另2位則正為自己忙活了半輩子卻沒有攢下退休養老的資金而發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