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知識決定你的前途51(1 / 2)

從多方麵吸取知識 參觀,參加活動

我們都知道,大多數人的專業特長和學習興趣並不是生而有之,而是後天培養的。除了學習知識以外,參觀、參加有意義的活動對學習是有益的補充。

拉姆齊是美國物理學家,因發明了分離振蕩方法,為研製世界上最精確的計時工具――銫原子鍾作出了重要貢獻,獲198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拉姆齊的父親被派往法國任職,母親帶著他來到了法國首都巴黎。來到了歐洲藝術之都,拉姆齊有機會每個月在母親的帶領下參觀兩次盧浮宮,接受藝術的熏陶。當然,不光是參觀盧浮宮,巴黎還有其它許多名勝古跡和眾多博物館。

一次,拉姆齊參觀了一座科技博物館,他對科技博物館中的展品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輪船、火車頭、蒸汽機……拉姆齊圍著這些展品轉來轉去,歪著頭一看就是半天,想弄清這些會動的機器中的微妙所在。還不停地發問:輪船、火車頭為什麼會跑?蒸汽機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勁?

拉姆齊70多歲時,回憶起童年時代在巴黎的經曆,說:“已經不記得是否看了盧浮宮中藝術大師達?芬奇創作的蒙娜麗莎畫像和著名的維納斯雕像,而科技博物館中的一艘軍艦卻給我留下了清晰的印象。”可以說拉姆齊是在參觀科技博物館時開始萌生了對科學技術的愛好,這對他日後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產生了重要影響。

場館展出的實物適合人的具體形象的思維特點,有助於在具體實物和抽象概念之間建立聯係,這無論對於學習新知識還是重溫已有的知識都很有好處。比如參觀天文場館,可以通過使用天文望遠鏡來觀察星空,看到無數用肉眼根本無法捕捉的星星,也就能夠更好地理解宇宙、星係等概念了。

場館中展出的實物都經過專家鑒定、分類和說明,比如礦石、動物種係或是美術作品都是分類展出的。參觀這樣的展覽不但能夠提供比較完整、係統和準確的知識內容,更有助於通過比較相似與不同來建立更高水平上的知識結構,使人的思維更加靈活,有助於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參加各種科技館、博物館等,還可以激發人的靈感,培養專業興趣。經常進行各種各樣的參觀就像是打開了無數知識的窗口,讓人見多識廣,眼界開闊,思維活躍,興趣廣泛,成功的機會也就更多了。

1975年諾貝爾生理學家和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病毒學家愛德華?馬丁?特明15歲那年,參加了緬因州傑克遜癌症研究室為中學舉辦的夏令營。這個夏令營以生物學為主題,旨在激發少年位研究癌症的興趣。在傑克遜研究室的夏令營,一批來自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給中學生們講課和進行輔導。

科學家們以通俗、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學生們講述生命現象中的奧秘,介紹生物科學和癌症研究的作用和意義,喚起他們對科學的好奇心。在夏令營中,還讓他們自己動手解剖兔子,參加一些在中學裏從未見過的實驗。夏令營激發了特別對生物科學的興趣,他連續三年參加了傑克遜研究室的夏令營。也正是夏令營培養了特明對科學、特別是對生物科學的興趣,並且埋下了他日後長期從事癌症病因研究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