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不是“垮掉的一代”

我們不認可“中國‘80後’是垮掉的一代”的說法。

我們同樣不認可對中國“90後”的類似判斷。

我們不是沒有看到他們成長中的問題,而是看到其問題的由來——難道這些問題是他們自己造出來的嗎?顯然,比他們年長的幾代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我們不應該簡單地指責他們,而有義務相互理解,共同解決這些問題。

除此以外,難道還有任何其他的選擇嗎?

更重要的是:這個選擇是否正確,關係到我們民族國家的前途與命運!

土地上的夢

我們所生長的這個叫“中國”的土地上的夢,有曆史,有現實,有未來,它們都非常重要,而未來無疑更重要。

在曆史的縱線上,我們已知甚多,譬如一個指標:人均預期壽命。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積貧積弱,民不聊生,以至到1949年,人均預期壽命隻有35歲,長壽則是想也不敢去想的命題,即使想,那也是遙不可及的夢。千百年來,長壽的標準是70歲,所謂“人生70古來稀”。可是,到2010年,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4.8歲,普遍超過當年的夢想,達到目前發達國家水平,更令人欣喜的是百歲人瑞也不再稀奇。

長壽,是文明的結果。它是基因參與身體的保養和修複,是身心健康狀況在改善,是身體在進化,是人的生命力、生產力、思維力在更長時間地持續。深刻認識生活和世界的長壽的睿智人口,有力影響和引導著這個社會認識並自覺地遵循必然,走向自由,收獲長壽所帶來的福祉。這個從秦皇漢武以前就開始的夢想,正在這片土地上漸被實現,而今長壽的標準已然超過百歲。

在現實的橫線上,同樣成果豐碩。“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開始的時候,中國的經濟總量是世界第7位,而當21世紀第二個10年開始的時候,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了”。中國的人均收入在1978年至2003年間以每年6.6%的速度增長,超過其他任何亞洲國家,大大快於歐美國家每年1.8%,是世界平均速度的4倍。

關於未來向度,人們的研究大多聚焦在中國的經濟總量與人均GDP何時能夠趕上美國。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相應的研究還包括中國的科技水平何時趕上美國等。最樂觀的說法是在2017年(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比較客觀的研究成果是由安格斯·麥迪森按購買力平價法做出的——中國占世界GDP的比重到2030年時可能會增加到23%(1978年時還不到5%),人均GDP達到西歐和日本大約在1990年時的水平;最悲觀的則是“中國崩潰論”,當然,我們絕不會讓它發生。

其實,對於中國人來說,經濟總量趕上美國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中國的發展能不能持續,中國的新一代能不能比上一代強。不論我們今天的成就多麼輝煌,我們的希望在明天,在80後、90後,乃至00後。隻有一代比一代強,中國才有希望。最重要的對比在於青少年,而培育他們的關鍵是文化,是文化的環境。

這片土地的文化越來越被世界看重。之所以看重,不僅僅是因為它具有世界上悠久的古代文明,盡管它是世界古典文化係列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也不僅僅是它在改革開放35年中大規模學習與吸收世界先進科學技術,盡管它已經形成中國式的開放文化;更不僅僅是在世界社會主義陷於曲折和低潮中都沒有傾覆的革命文化,盡管它在改革開放的洪流中已經煥發出容顏。今天的中國文化,之所以被看重,因為它是海納百川而又與時俱進的,是和諧共贏與包容的,是曆久彌新的!

夢想、幻想、理想和空想

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但有夢想容易,實現夢想卻很難。有些人把夢想當作理想,並為之努力奮鬥,最終取得了成功;而有些人卻將夢想變成了幻想和空想,碌碌無為,虛度一生。

要夢想成真,首先要把夢想變成理想。理想是已經有了明確的行動方案。沒有行動方案,那還是在夢想;有行動方案,這就是理想。當然,光有理想也不行,還要有好的方法與必要的能量,這個方法與能量還必須與理想相匹配。比如,火可以把水燒開,但用一個普通打火機肯定無法辦到。原因就在於目標(理想)和能量不匹配。當各種因素不匹配的時候,人的理想就會變成空想。

要夢想成真,還需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明確成功是什麼?第二,知曉如何走向成功?本書將對此一一予以解答。隻有先解決了這些問題,我們的夢想才不會變成幻想,我們的理想也才不會變成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