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詩》的版本、內容和特點

庸安

論及蒙學讀物,現代人常常會提到“三百千千”,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在中國傳統的兒童早期教育中,當孩童經過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識字教育過程後,就要開始學習些簡單的名家詩篇了。因此,多種多樣的以廣大少年兒童為對象的詩歌選本便應運而生,其中最有影響、流傳最廣、成就最大的就是《千家詩》。

如今通行本的《千家詩》大約定型於明末清初,它由兩部分組成,即《七言千家詩》和《五言千家詩》。嚴格說來,它們是由不同時代、不同作者選編而成。

關於《七言千家詩》何時成書、選編者為何人,至今仍是一個難以解開的謎。但基本可以肯定,最遲到明朝初年,這本書在朝野已經非常流行。當時,明代坊間出現了一種《七言千家詩》,有題劉克莊編選的,有題謝枋得編選的。劉克莊是南宋著名學者,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刊行的《楝亭十二種》裏,收有《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一書,題為“後村先生編集”,全書十二卷,分為時令、節候、氣候、晝夜、百花、樹木、天文、地理、宮室、器用、音樂、禽獸、昆蟲、人品,共十四類。“後村先生”即劉克莊,因其號後村居士。而謝枋得是南宋末年愛國詩人,抗元兵敗後隱居閩中,薦者不絕,被強行招至北京,絕食而死,著有《文章軌範》《疊山集》等。但從這本《七言千家詩》的內容看,題為劉克莊或謝枋得編選都是不可靠的。謝、劉皆為南宋人,且是著名學者或詩人,而書中竟把宋代一些名人名作張冠李戴了。如《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本是楊萬裏的名作,書中卻誤為蘇軾作品,詩題也改成了《西湖》,竟還加了一條注:“東坡出守杭州詠湖之作。”楊萬裏的另兩首詩《傷春》和《初夏睡起》(亦作《閑居初夏午睡起》),又誤為楊簡所作。更重要的是,書中竟選有明世宗嘉靖皇帝親作七律《送毛伯溫》和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所作《送天師》。可見這本《千家詩》並非謝枋得或劉克莊選編,或許是明人從劉克莊的《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裏選錄增訂而成的。這位編選者不願透露自己姓名,默默地做了一件好事,而選本卻假劉克莊或謝枋得之名,在社會上很快流行開來。

到了明末清初,社會上又出現一本王相選注的《五言千家詩》,很受歡迎。關於王相的生平,史籍記載不多,但是我們知道他是一位醉心啟蒙教育者,編輯和注釋過許多種蒙書。他所編《女四書》,把曆史上著名的女子道德教科書《女誡》(漢班昭)、《女論語》(唐宋若莘)、《內訓》(明成祖仁孝文皇後)及他母親所著《女範捷錄》合編在一起,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他注釋的《三字經》《百家姓》《增訂廣日記故事》都是社會上通行的版本。他甚至還為署名謝枋得選編的《七言千家詩》(題為《增補重訂千家詩》)作過注。

後來,有人將《七言千家詩》和《五言千家詩》兩書合刊,總稱《千家詩》,這就是如今我們看到的通行版《千家詩》了。合刊後的《千家詩》,有各種注釋本流行,甚至還出現過繪圖注釋本。也有各種不同的“增補本”或者“重訂本”,多是以原本為基礎,多少增刪一點,換上個名字罷了。

《千家詩》全書收七言絕句、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五言律詩四種近體詩,雖名為“千家”,實際隻收錄詩人122家220首詩,其中唐65家,宋53家,明2家,年代不可考無名氏2家。

《千家詩》能夠在社會上廣為流傳與其內容和選編方式有很大關係。無論是七言詩還是五言詩,都有一個明確的定位,那就是麵向初學者。因此所選詩歌不僅多為名家名篇,而且通俗易懂,易於上口,便於背誦。有些詩中的名句不僅生動傳神,文采飛揚,而且極富哲理韻味和警策精神。此外,《千家詩》所選詩人也不拘一格,上至帝王、公卿、文人學士,下至僧人、牧童,所選題材也十分多樣,山水景物、贈友送別、思鄉懷人、吊古傷今、詠物題畫等等,這樣就能使讀者更廣泛地了解唐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思想狀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同一體裁中,所選的詩是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為序編排的,這體現了農耕社會四季生活(士人生活為主)的方方麵麵,部頭不大,卻像一部微型的古代文人生活百科全書。因而,它不僅適合蒙童學習詩歌,更便於他們在短時間內了解古人的社會生活,為今後踏入廣闊的社會領域提供認識基礎與思想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