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5年9月5日,日本東京,世界科技大會。
來自全球160多個國家的近5000名科學家聚集在東京大型科學會館。這座建築高聳入雲,是21世紀末期建築學進步的產物,建築材料是一種發泡玻璃,將建築所需部件的構造輸入到發泡機中能夠立即成型,這種材料的透明度可以隨意調整,具有超越鋼結構的硬度和泡沫般的輕度,是建築史上的一次革命,這座科技大樓也因為這種工藝達到了近千米的高度,在陽光下閃爍玲瓏光影,彰顯東京科技之都的風采。這麼大規模的科技會議在世界曆史上是罕見的,全球頂尖的科學家們聚集在此的目的是應對剛出現不久的末世危機。在一個月之前,全球幾十個天文觀測站幾乎同時觀測到,距地球十光年之外出現了一顆以無限接近光速飛馳的類星體,它正朝著太陽係的方向飛來,讓人聯想到21世紀風靡一時的科幻小說《三體》裏黑暗森林的橋段。
中國政府派出了五十名科學家參加這次會議,來自中科院天體物理所的研究生楚墨也在列,本來以他的資曆是沒有資格參加如此高規格的大會的,不過作為中國首位發現光速類星體的人,他也被政府派來出席。
美國科學院院長鮑威爾對美國近期的發現與研究做了總結,“類星體速度和光速非常接近,但是它的方向卻並沒有指向太陽係中任何一顆星體,包括恒星和行星。經計算在十年後,如果類星體不減速,將穿過地球與火星軌道駛出太陽係。不過由於速度極高,類星體的相對論質量極大,達到了太陽質量的一千倍以上,雖然在經過地球軌道的時間極短,也會對地球造成毀滅性打擊。”“我們詳細計算了類星體經過時對地球造成的影響”,說話的是日本科學省省長武宮正陽,“由於類星體巨大的引力質量,整個北半球表層都有被撕裂的危險,受災最嚴重的是俄羅斯、中國、日本和朝韓等國。這幾個國家地表近1000公裏以上的地殼將被引力掀起,下落的地殼會對地球造成二次打擊,強烈的衝擊甚至會在地球上上演第二次恐龍大滅絕,隻不過這次主角換成了我們人類。”會場所有人都吸了一口涼氣,大家全都佩戴自動翻譯機,這種機器能夠對地球上200多種語言自由翻譯,每個人都可以聽懂另外一個國家的語言。大家沒想到類星體造成的打擊會強烈到這種程度,會場籠罩了一層烏雲。
“我們國家也計算出了類似的結果,我想這也是這次會議的目的吧,我們要想出一個應對末世危機的一個方案。”楚墨抬頭看了一下,說話的是中科院的院長袁木星,袁院長是中國理論物理學的頂尖專家,是中國特大型強子對撞機項目的負責人。“今天咱們就把各國科學家的應對方案拿出來讓大家公共參考,然後選出最合理的方案作為我們的最終方案”。各國科學家也都隨聲附和。會議接下來的內容是各個國家介紹自己應對末世危機的方案,選出其中五個得票最高的作為備選。最終經過各國科學家反複討論,以下方案幸運入選最終備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