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原序
文以載道,儒者無不能言之。夫道豈深隱莫測,秘密不傳,如佛家之心印,道家之口訣哉?萬事當然之理,是即道矣。故道在天地,如汞瀉地,顆顆皆圓;如月映水,處處皆見。大至於治國平天下,小至於一事一物、一動一言,無乎不在焉。文,其道之一端也。文之大者為六經,固道所寄矣;降而為列朝之史,降而為諸子之書,降而為百氏之集,是又文中之一端,其言皆足以明道;再降而稗官小說,似無與於道矣,然《漢書·藝文誌》列為一家,曆代書目亦皆著錄,豈非以荒誕悖妄者?雖不足數,其近於正者,於人心世道亦未嚐無所裨歟!
河間先生以學問文章負天下重望,而天性孤直,不喜以心性空談標榜門戶;亦不喜才人放誕詩社酒社,誇名士風流。是以退食之餘,惟耽懷典籍,老而懶於考索,乃采掇異聞,時作筆記,以寄所欲言。《灤陽消夏錄》等五書,俶詭奇譎,無所不載,洸洋恣肆,無所不言,而大旨要歸於醇正,欲使人知所勸懲。故誨淫導欲之書,以佳人才子相矜者,雖紙貴一時,終漸歸湮沒;而先生之書,則梨棗屢鐫,久而不厭,是則華實不同之明驗矣。顧翻刻者眾,訛誤實繁,且有妄為標目,如明人之刻《冷齋夜話》者,讀者病焉。
時彥夙從先生遊,嚐刻先生《姑妄聽之》,附跋書尾,先生頗以為知言。邇來諸板益漫漶,乃請於先生,合五書為一編,而仍各存其原第;篝燈手校,不敢憚勞。又請先生檢視一過,然後摹印。雖先生之著作不必借此刻以傳,然魚、魯之舛差稀,於先生教世之本誌,或亦不無小補雲爾。嘉慶庚申八月,門人北平盛時彥謹序。
【譯文】
文章是用來闡釋道理的,讀書人都可以通過文章做到這一點。那麼所謂的大道難道真的是高深莫測、秘不外傳,就像佛家的心印,道家的口訣一樣麼?萬事萬物本質的道理,就是所謂的道了。所以道在天地之間,好像水銀瀉地,顆顆圓潤;好像月亮映照在水上,處處皆見。大到治國平天下,小到一事一物、一言一行,都有著道的蹤跡。文章,隻是其中的一個方麵。文章中的最高層次是《詩經》、《書經》、《禮經》、《樂經》、《易經》、《春秋》,這是道的寄托所在;再下麵就是曆朝各代的史書,再下麵就是各位賢人的著述,再下麵就是所謂百家的文集,這又是文章裏的一個方麵,它們的言論足以闡明道理;再下麵就是稗官野史、演義小說,看起來似乎與道毫無關聯,可是《漢書·藝文誌》將其列為一家,曆代書目也都收錄,難道能因為內容荒誕悖妄一概而論嗎?它們的言論也足以闡明道理,雖然不能歸入層次較高之列,其宗旨也是近於正道,對於世道人心也未嚐沒有助益呀!
河間先生學識淵博卻著作不豐,辜負了天下厚望,而天性孤傲耿直,不喜歡空談宋明理學借以標榜門戶;也不喜歡才人放肆荒誕、結詩社酒社,誇耀名士風流。所以在茶餘飯後,隻是專心考證典籍,老來懶於考經索典,就開始收集異聞,不時寫寫筆記,用來寄托心裏想說的話。《灤陽消夏錄》等五卷,奇幻詭譎無所不載,博大放曠無所不言,而宏觀大旨則歸結於醇厚方正,想要使人知道什麼才是勸善懲惡。以前那些引誘別人產生淫穢欲望的書,以才子佳人的故事吸引世人,雖然在當時流行傳誦,最終還是被人漸漸遺忘湮沒;可是紀先生的《閱微草堂筆記》,則再刻發行數版,流傳時間很長卻沒有令人生厭,這就是華而不實與敦實篤厚兩相比較的最好見證。但是翻印盜版的太多,其中舛誤錯漏不勝枚舉,而且還有妄自標出回目,弄得像明朝人翻刻的《冷齋夜話》似的,受到讀者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