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耶穌帶著他的門徒彼得遠行,途中發現一塊破爛的馬蹄鐵,他讓彼得揀起來。彼得懶得彎腰,假裝沒聽見。耶穌沒說什麼,就自己彎腰揀起馬蹄鐵,用它從鐵匠那兒換來3文錢,並用這3文錢買了18顆櫻桃。出了城,二人繼續前行,經過的全是茫茫的荒野。耶穌猜到彼得渴得不行,就讓藏於袖中的櫻桃悄悄地掉出一顆。彼得見了,趕緊揀起來吃。耶穌邊走邊丟,彼得也就狼狽地彎了18次腰。於是,耶穌笑著對他說:“要是你剛才彎一次腰,就不會在後來沒完沒了地彎腰。小事不幹,將在更小的事上操勞。”

這是文學家歌德夫在他的敘事謠曲中講的一個故事,明明是瑰麗的“寶石”,然而,許多人因彎腰累卻視而不見,結果造成像這位彼得的下場。

不會彎腰,是糊塗;而恥於彎腰者,就一定是傻子!

彎腰確是有點累,但如果不彎腰,農民如何開鐮收割?

還有個故事,更加意味深長:

印度的孟買佛學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佛學院之一,建築輝煌,曆史悠久,培養出了許多著名學者。在孟買佛學院,有一個細節是別的佛學院所沒有的。所有進入這裏的人出來時都無一例外地承認,這個細節讓他們受益無窮。孟買佛學院在大門的一側又開了一個僅15米高40公分寬的小門,所有的人都能輕易進入,隻要他彎腰。可是,所有剛進佛學院的人都感到納悶,宏大的佛學院有巍峨的大門可以堂皇地進入,還開這個小門做什麼?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雖說短暫,但也是個漫長的旅程。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有坎坷不平,時而登上峰之巔,時而跌入穀之底,也許有時還要穿過伸手不見五指的“隧道”。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些困難像一座座山壓在背上,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著要“站直了,別趴下”,“要頂天立地”。而孟買佛學院卻啟發每一個進出的人,要學會彎腰。

其實這兩者並不矛盾。在困難麵前,我們有時的確需要彎一下腰。也許就彎這一下,困難就會從身上“滑”過去,即使不會“滑”過,也會讓我們積蓄再度登上征程的力量。有時生活隻留給我們一扇這樣的小門,這時候就得學會彎腰,低頭鑽過去。

況且彎腰也隻是暫時的,過了這扇“小門”,就可昂首闊步,挺直了腰板向前走上光明大道,走向成功。

學會彎腰,不但不是消極,相反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哲學。大丈夫要能屈能伸。當初韓信受胯下之辱終成大業,是因為他真正學會了彎腰,領悟了這彎腰之間所蘊涵的人生哲理,所以最終能挺起腰杆回去感謝那位讓他彎腰的屠夫。

在一些人看來學會彎腰並不容易。因為人們不願明白,有的時候隻有做到暫時的“屈”,才能有以後的“伸”,否則就會像台風中的樹木被連根拔起,或被攔腰折斷。

彎曲中蘊含著深刻的哲學道理,它並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更堅定、更挺直地站立。忍一時風平浪靜,讓一步海闊天空。彎腰是為了一種迂回的前進,彎腰是解決問題、減輕壓力的另一種有效辦法,也是人生的一門藝術。學會彎腰,也就學會了用美的感覺麵對人生的苦難。學會彎曲;也就學會了用更高的智慧去看人世的滄桑與榮辱。

當然,會彎腰還要會前進。夏衍在一篇隨筆《樂水》中,以水的品質形象化地涵蓋了他所理解、推崇且身體力行的“知識分子”的人格特征,即“質要硬,形要軟”,這一“硬”一“軟”既蘊含深刻的哲理,又流溢智性——水的“質硬”表現為一種不怕任何阻礙的貫徹力與意誌力,一種非達目的不罷休的執著精神;水的“形軟”則表現為一種懂得迂回的策略性,一種婉轉避讓的柔韌性。

因此,彎腰絕不是逢迎、不堅持原則,更非夜郎自大、目中無人的張揚,它是一種自知之明的表現,是謙虛謹慎、迂回發展的人生態度與智識。

彎腰,是一種處世哲學;挺直腰杆,也是一種處世哲學。

迂回,是一種做事方法;勇往直前,也是一種做事方法。

願你洞悉人生,以更健康、積極、全麵的智識與心態麵對困境與坦途、悲傷與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