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諸般神奇,人來人往。人生際遇,亦各不相同。與佛有緣去學佛,與道有緣來修道,若不識慧根也無際遇怕隻能在塵世浮沉。即有此兩者,若無大毅力亦是枉然。諸法因緣生,緣分不思議,非人力能左右。緣起一回而顧,緣滅時一顧而回。人生有偶然有必然。偶然是緣,必然是天地法則。無論多麼微小的邂逅都是緣的開始,影響未來的命運。正如滄海桑田,起源於微小的力量。
當今天下分九州,皆以小海環之,流通昆侖大海。其一為中原,又名赤縣,赤縣小洲內亦有九州。天下九州,幅員遼闊,奇山異水,不可勝數。其中唯赤縣最屬繁華。而今天下太平,邪魔退居,當真是烈烈神州,皓天舒白日。故事在赤縣一洲一城中開始:北魏,宛城。宛城位於北魏西北方,三麵環山,四方高中央下,因此得名。建城以來,幾經重修於興建,已成為北魏六大都會之一。
且說此刻正值晌午,城中人來絡繹不絕。其中客棧林立,打尖住店之人不知幾許,千奇百怪之人事已見多不怪,隻是城中山苑客棧某位客人仍有顯突兀。見那人頭頂無發,著素色長衫,胸前掛一串褐黃色佛珠,粒粒狀如金蟬,赤腳。看其打扮與僧人無異,但此刻這位僧人卻在飲酒吃肉,不顧忌周遭人眼神。
“再來一壺酒,三斤牛肉。”怕是這僧人還未吃飽。
“好嘞,客官稍等。”此刻店中繁忙,小二應了一聲後繼續到處奔走,好一會兒才給那僧人上了酒肉。走時嘀咕了聲:“原來是這和尚要的酒肉,出家人不以慈悲為懷,卻在喝酒吃肉,犯了佛門大忌,也不怕下地獄。”
那和尚耳力不錯,聽到小二嘀咕後,站起身,向小二行了一禮,如是說道:“這位施主有所不知。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貧僧心中有佛,你看我在享受口腹之欲,殊不知貧僧是在超度。它們若是被凡夫俗子吃下,來世仍需入那畜生道,苦多於樂,更無修行機會。而貧僧超度後卻可轉世入那人道。人身難得,猶如曇花。阿彌陀佛!”
“這…”饒是店小二也見過些市麵,碰到這能說會道的和尚,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搖了搖頭便轉身繼續做事。而和尚附近幾桌客人聽聞此言,大感詫異,停止了喧嘩。附近一下安靜許多。
“嘿嘿,大師此言差矣。”和尚鄰桌一白衣少年此刻突然接過和尚話說道,“眾生看佛是佛,看人是人,佛看眾生都應該是佛。大師若心中有佛,那看人即佛。凡夫與佛亦無區別,大師此前所說豈不滑稽。譬如那門外乞丐,不知大師能否見他佛性?”那白衣少年說到此停頓了下,看了一眼同桌之人,見他仍自在吃飯,便繼續說道,“而且我觀大師隻為滿足口腹之欲,又何來超度之說。再者大師尚不能見凡夫之佛性,可見修行未深,功力淺薄,又有何能力替亡魂超度。最後奉勸大師,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接下來兩句卻是:世人若學我,如同入魔道!”少年說完,附近幾桌客人不由得叫好起來。瞪大眼睛看那和尚如何辯駁。
“此子心思敏捷,能言善辯。年齡不大有如此見地。他倒收了個好徒弟。”和尚神色平靜,內心卻打量起那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