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你的一生26(1 / 3)

第一章:重建新的人生評估體係 第二節:堅定的人生信念是常勝不敗的保證

一、學習成功的前輩

如何建立信心?確信自己常勝不敗!在才能範圍以內,不斷給自己各種挑戰,所長信心和才能的提升,迎向更高層次的挑戰,一步步向成功邁進。

以發現蘋果落地定律而著名的大科學家牛頓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是我是成功了的話,那我的成功是因為我踩在巨人的肩膀上。”

古往今來,無數的成功者都在實踐著這幾句話。它們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隻有不斷地向成功的前輩們學習,才會取得成功。

這裏之所以要說“成功”的前輩們,就是因為我要告訴民要避開那些不成功的前輩們,因為他們自己本身並不“成功”,所有你也不要期望從他們那裏學到什麼“成功”的經驗。

比如,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大發明家愛迪生。據說,在愛迪生小的時候,曾經因為考試成績不好,被老師攆出校門。後來,愛迪生的媽媽將愛迪生接回家,認真地交給他知識。我們無從考據愛迪生的發明興趣是不是媽媽培養起來的,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確定,那就是愛迪生後來成為發明家,肯定跟他的老師沒有關係。否則,那個將愛迪生攆出校門的老師在後來使用上愛迪生發明的電燈時,一準會驕傲地說:“瞧,這就是我的學生愛迪生發明的,是我幫助的他。”

事實也是這樣,在愛迪生成了發明家以後,他的那位老師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師,而且也不是一個“成功”的老師。

所以,我說,要學習“成功”的前輩。

大凡上過學的人,就會有坐在老師或者教授麵前的經驗。老實地說,這些老師或者教授其實根本就不麵對商場的真相,從來不冒險嚐試新的東西,從來沒有經營過企業,也沒有提高薪水恩澤百姓的責任。換句話說,他們中的大多數根本就是沒有什麼真正的經驗,而他們自己也從來沒有賺過什麼大錢。你想想看,就是這樣一群臨淵履冰的教育家,可能教會你如何付出成功的代價嗎?

又比如你的朋友,他們之中有些人從沒有過自我實踐的經驗,又不抱有什麼遠大誌向,總是象駝鳥一樣觀望而不行動,這樣的人過去沒有付出過,將來也不會付出太多。因此,他們永遠都不會成功。想想看,他們能幫助你、建議你、熱切地支持你達成目標嗎?

你渴望超過你父母嗎?

那好,我們來舉例瞧瞧。假設你的目標是成為一個百萬富翁,這不麵前不錯。但是,如果你的收入和提供的服務成正比,金錢是有益的。然而,你的父母若並非百萬富翁,他們有可能教會你成為百萬富翁的方法和知識嗎?

當然,這麼說的意思並不代表著說你的父母是百萬富翁,你就一定是百萬富翁;若你的父母不是百萬富翁,你就一定不會是百萬富翁。事實上,也有很多的人出身貧寒,在經過自己的掙紮和摸索後,成為百萬富翁。但是,這有一個前提,就是“經過掙紮和摸索”後成為了百萬富翁。我們不妨想一下,這個“掙紮和摸索”的過程有多久?有多艱辛?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成功的過來人指點迷津,是不是會減少很多的錯誤和時間。

有句老話叫做:嚴師出高徒。很多人理解為老師嚴厲,學生的成績就會高。其實不是這樣,所謂的嚴師,說白了指的就是取得成功的老師,因為隻有已經取得成功的人,他才知道成功的路上會有什麼樣的障礙,也隻有他們才會告訴學生,如何去繞開那些障礙,尋找到通向成功的捷徑。試想一下,有這樣一位老師,學生怎麼會又怎麼可能不成為“高徒”呢?

反過來說,如果你的師長、同學、朋友、父母根本不是一個成功的人,即便他們希望你好,但是不可避免的他們要從自己的缺點、恐懼和失敗的紗幕裏看這個世界,象所有的人一樣靠著感覺行事,他們讚成所熟悉的事物,卻反對他們沒聽說過的。

假如你征求他們的忠告,想想看他們會給你什麼?你不願意重蹈覆轍吧!

記住一句話:沒人能教你他們沒做過的事。

不論我們要做什麼,我們的目標許多方麵已經有前人達到了。而我們大部分的成就也總是與前人的再結合和重複。這有什麼意義呢?隻有從他人經驗中可學到的,比自己在有限生命中學得更多。想辦法學習成功的前輩,信任他們的經驗,比自己埋著頭摸索出來的要有效一百倍。最重要的是要一直對自己深具恒心。

自信者人恒有之,反之亦然。有自信的人比其他的人更了解自己,如果對自己的才能都沒有把握,別人怎麼能信賴你呢?

不過,這種心理普遍存在著,所有跨越成功的第一個障礙,就是要建立信心。

二、對自己充滿自信

勝,始於相信自己必勝。

信念是一種指導原則和信仰,讓我們明了人生的意義和方向;信念像指南針和地圖,指引出我們要去的目標。一個沒有信念的人,就像缺少了馬達的汽艇,不能動彈一步。所以在人生中,必須要有信念的引導,它會幫助你看到目標,鼓舞你去追求,創造你想要的人生。信心的力量是驚人的,它能改變惡劣的現狀,造成令人難以相信的圓滿結局。充滿信心的人永遠擊不倒,他們是人生的勝利者。信心是成功的秘訣,拿破侖說:“我成功,是因為我誌在成功!”日本經營大師大橋武夫說:“勝,始於相信自己必勝!”不管是拿破侖還是大橋武夫,如果沒有這份毅然的決心與信心,是斷然不會成功的。

信心對於立誌成功者具有重要意義,成功的欲望是創造和擁有財富的源泉。人一旦擁有了這種欲望,並經由自我暗示和潛意識的激發後所形成的一種自信心,這種信心就會轉化為一種“積極的感情”,它能夠激發潛意識釋放出無窮的熱情、精力和智慧,進而幫助你獲得巨大的財富與事業上的成就。

因為有了自信心,有了必勝的決心與毅力,愛迪生才為我們發明了電燈與留聲機,萊特兄弟才為我們發明了飛機,哥侖布才為我們發現了新大陸,哥白尼才讓我們看到了人類肉眼從未看見過的宇宙的另一部分……

“雕塑傑作就是一塊去掉了多餘部分的石頭。”社會中還有什麼樣的創造性活動不是出自選擇的正確與否?

命運之神為每一個人創造出等同的成功機會,有人成功了,獲得了幸福;有人失敗了,得到了無盡的歎息。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區別,關鍵在於身處於人生岔路口的人們,有人選擇了奮鬥,有人選擇了等待;有人寄希望於實幹,有人寄希望於機遇;有人在挫折中不斷總結並進一步尋求正確路線,有人在困難麵前畏懼、彷徨、退卻。

對任何事物,不加選擇地接受,大都會帶來不幸與失誤,對任何事都不能做出正確選擇的人,都不能說他是成熟的人,都不能寄予莫大的希望。

決策的果斷,同樣如此,你如何“去掉多餘部分的石頭”,是事業成敗的關鍵,何時去掉,也同樣是個關鍵。一個有魄力的人,必須果斷。果然在這裏既非頑固,也不是一種姿態,它應該是在經過審慎的預先思考之後,希望去行動的一種意願。果斷,並不是一種美德,它隻是一種資產,是引導並指揮公司的動力。

不能說每一個果斷的人都會獲勝,隻能說一個果斷的人將有可能獲勝。果斷的人,總比那些因凡事優柔寡斷導致事事坐失良機的人,值得肯定。

那麼,如何建立自己的信心呢?確信自己常勝不敗!

現代社會,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人的潛能得到無限地發揮,個人的才能將大大擴大,與大部分組織機構相比,個人可以更加有成效地左右社會變革,幾乎在所有的領域裏,都將出現呼風喚雨、應者雲集的英雄。

喬治.傑爾德寫道:“與某些滿腹經綸的人的預測相反, 科技的發展不僅沒有使權力集中在少數統治者手裏,而且由於某些特性所致,又將權力交還給人民。”

他還說:“帝國主義、重商主義、和國家主義的日趨衰敗,必將有益於全世界人民。”今天,個人擁有“古代帝王所無可比擬的創造才能和交往才能。”

在二十一世紀,一個普天同唱的主旋律就是個人的勝利,在剛剛過去的那個世紀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人民的原創、蓬勃精神受到很大的製約,但在在新千年的來到之時,個人都顯示出比以往任何時候逗強大的力量。

這是一個每個人都能做自己主宰的年代。

現在,曾經是名不見經傳的個體企業主,已從享有盛譽的大企業那裏搶走數十億美元的生意,他們正在世界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巨大的作用。

據賽德曼國際會計師事物所的一份研究報告統計,多年來,美國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出口商品來自美國最大的二百五十家跨國公司。現在,美國有八萬家以上的公司經營出口業務,其中也包括許多非常小的企業。

得克薩斯州的老傑菲遜磁磚製造公司僅僅有七名雇員,一九八八年的營業額隻有約五十萬美元,現在卻打入了歐洲市場。

美國西目出版社隻有利托.特哈達費羅雷和林德.魏德菲霍兩名員工(同時他們還是該出版社的擁有者)。這對夫婦在他們的住宅辦公室裏編輯了從旅行指南到攝影藝術手冊等各類書籍,與設在紐約的。、曆史悠久的出版機構進行競爭,並獲得了成功。

他們利用一台計算機進行圖書的編輯和設計工作,然後使用他們自己的激光印字機進行照相排版,最後在漢城和香港印刷,並向世界各地發行。

林德和利托出版一本書(從接到書稿到出版成書)通常需要兩個月的時間。這一周期對於一般的大型出版社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們從接到書稿到最後出書平均需要約九個月的時間),他們二人居住在偏僻的山村,卻在全世界競爭。

在新的千年裏,作為個體的世人感到自己將擁有更更加自由地決定自己命運的才能。社會各個層麵的選舉表明,公眾對社會各方麵的發展,參與意見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選民們為了表達自己的觀點不遺餘力。在某些地區,盡管選票上隻有一個候選人的姓名,但許多人仍然將其刪掉,從而使其明落孫山。

這一顯現現象說明,人越來越對自己的才能有所肯定,也就是說,人越來越相信自己。

在美國,人們幾乎都不再以民主黨人或者共和黨人的身份參加競選,而是以個人的身份參加競選。

除非發生重大事件,否則,在常規的時代裏,個人的力量將越來越大。不可否認,在各個領域裏,個體成為一種重要的成份。

今天,與大部分組織機構相比,個人可以更加有效地左右社會變革。比爾.蓋茨使全世界人民從DOS操作係統進入了視窗的友好界麵,而索羅斯則教訓了各個國家應有一套很好的金融體係;至於科技的革命則更多地來自於個人。

在個人的作用日趨重要的今天,人人都可能成為呼風喚雨的英雄。某些落後勢利的影響已經日趨衰弱,真正有才華的個人,其才能將可以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如果身處這樣一個年代,還有所障礙的話,那就是自己身上出了問題。

其實,人最怕的是戰勝不了自己,至於戰勝了自己,就有可能戰勝其他的一切,因為這是一個自由的王國,自由的時代。

隻要對自己充滿信心,就會在未來廣闊的空間裏,呼風喚雨,你不用再象你的父母祖輩們一樣必須依靠舊時的方式獲得生存和發展。未來的世界充滿了無數的成功的可能,重要的是你對自己有信心,你就會說:“我就是自己的主宰!”

三、不斷地迎接挑戰

美國發明家愛迪研製蓄電池,一直失敗,幹到第五千次時才獲得成功,他卻自負地說:“不,我沒失敗,我發現了蓄電池不能工作的四千九百九十九種原因。”由此可見,失改也是一種成功。說得具體一點,就是在失敗的母腹中,孕育著成功的新生兒。

顯而易見,如果沒有四千九百九十九次的失敗,愛迪生便不可能成功,如果愛迪懼敗失改,根本就不敢去實驗,也根本不可能成功。所以,對於我們來說,可怕的並不是去做、在做中犯錯,而是不做、不犯錯。

不做就不會犯錯,更談不上成功。這是一種最要不得的人生態度,應該把它打入“不為之罪”行列。

自己認為值得一幹的事情,都要幹一幹,即使結果不理想,也總比什麼都不幹的好。幹的過程中,也許暫時失敗,卻能在這個過程中積累各種經驗和教訓,下一次就能避免類似失誤了,最終走向成功。

愛迪生告訴我們:害怕失敗,就永遠不會成功!

“善敗者不亡。”這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說過的話。毫不誇張地說,凡是有所作為的人,都具有善敗的天賦,並勇於在實踐中磨礪。那種害怕失敗的人,就永遠不會成功。要善於從失敗中窺見成功的因素,在失敗的母腹裏,正孕育著成功的新生兒。善於窺見摻雜於失敗中的成功因素,才有希望反敗為勝。從失敗中窺見成功的因素,即可增強信心,鼓舞鬥誌,又可以此為新的起點,走向成功。

要選擇有利的時機反敗求勝。嚴格地說,不斷揚棄的過程,隻是一個自我強化的過程,隻有這樣,才能達到“自我感覺良好”的境界,能否在新的角逐中反敗為勝,這種自我感覺十分重要。

總之,成功並不是輕而易舉的,每一個成功者的後麵,都隱藏著許許多多的失敗,而正是由於這些失敗,才最終導致了他的成功。“失敗乃成功之母”,失敗並不可怕,隻要我們能從中吸取教訓,勇往直前,最終的結局也隻能是——成敗。

害怕失敗,就永遠不會成功。

二十一世紀的到來,要求我們必須適應未來,要想在未來社會生存得更好,就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精神狀態,能夠經得起瓦解環境巨大變化的考驗。在壓力和挑戰麵前堅持自己的追求和信念。我們必須要清楚的一個事實是:在成功的道路上,沒有一番風順一蹴而就的事情發生。成功往往是與艱難困苦、挫折挑戰相伴的而來到的。即使沒有逆境,也應該適時地為自己創造一些逆境,因為如果你無法在逆境中生存,也就意味著無法適應未來的社會,無法走向成功。

在此,不妨從美國汽車界巨子艾柯卡的故事中說起。

一九七八年七月十三日是艾柯卡的恥辱日。這一天,他被福特公司的董事長亨利.福特革了職。這是他永遠難以忘記的。 艾柯卡曾經把全部心血用在為福特公司的繁榮發展的事業裏,當了八年福特公司的總裁和三十二年職員,創造了數以億萬美元財富的艾柯卡竟然在一夜之間失業,這是令人費解的。

艾柯卡回憶起這段艱難的日子時痛苦地說:“直到今天,我仍然不能忘卻妻子和女兒的痛楚與憂傷。假如獵人在捕捉獅子時懂得什麼東西對他有用,他就不會去傷害那些無辜的幼獅了。然而,亨利.福特卻加害於我的妻子和女兒。對此,我永遠刻骨銘心,永遠不會原諒這個欺世盜名的暴君。”

在最初的一段日子裏,艾柯卡幾乎要瘋狂了,他開始狂飲、借酒消愁。但是,冷靜下來以後,艾柯卡清楚,他必須認真對待在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現實給了艾柯卡一次大的挑戰,他必須在要在困難麵前做出選擇。在艾柯卡恥辱日的那天早晨之後的幾個星期,契機終於降臨了——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瀕臨倒閉,艾柯卡踏入了它的門檻,艾柯卡清楚地知道,自己必須全力和命運搏鬥,這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冒險。但是,艾柯卡還是決定賭一把,幾個星期後,艾柯卡當上了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總裁。

艾柯卡終於反敗為勝,克萊斯勒公司起死回生,並隨之擠進美國汽車行業三強(通用、福特、克萊斯勒),創造了的奇跡使得美國企業為之驚呼:艾柯卡,我們時代的驕子——當代英雄。

遙想四百年前,意大利偉大的冒險家、航海家哥倫布發現了一塊寶地——新大陸。四百年後,又一個意大利人艾柯卡在哥倫布發現的這塊神奇的徒弟上崛起,被世人稱讚著……

另外,從一個人對於挑戰的反應,也可以看出他是否了解什麼是成功。

一個成功者對重大挑戰的反應有一個特色:全力以赴,無畏失敗。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是人人知道的道理,那麼是不是隻要失敗過,就一定會成功呢?這裏要說的觀點就是,失敗未必是成功之母。身為父母的人都知道,要學會在逆境與挑戰中生存,首先要讓孩子預料到未來的種種困難,因為每一個冒險都會帶來許多的風險困難與變化。但是,假如我們在安排還在出門旅遊時,一定要等到“天氣良好、交通便利、吃住都安排好、甚至連門票都買好的情況下”才出發,那麼他什麼時候才可能出發呢?當他計劃去某一個地方時,先在地圖上選好行車路線,檢查一下隨身攜帶的物品,並盡量考慮一下排除其他意外的作法。這些都是出發前需要做好的準備,但是仍然無法完全消除意外的存在,所有你在發生困難時,最重要的是勇敢的麵對現實,並且積極地挑戰自己。

養鳥的人都有這樣一個經驗:一隻長久地呆在籠子裏的鳥,當你有一天必須打開籠子讓它飛翔的時候,它卻怎麼也飛不起來了。

因此,學會在挑戰中生存的得二個要求就是正確地看待失敗與挫折。

不管是暫時的挫折還是逆境,都是正常的,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沒有一番坎坷和磨難,也就沒有成功。然而,今天我們必須用一種全新的觀點告訴每一個準備走向成功的人,那就是“失敗未必是成功之母”。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父母或者幼兒園的阿姨就這樣告訴我們:“失敗是成功之母”,並且還舉了許多的例子諸如愛因斯坦、居裏夫人等等諸多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企業家、政治家經過千挫百折才獲得成功的例子為證。於是,在我們幼小的心靈裏那顆“失敗隻是有點那人難過,但是不可怕”的種子就紮下根,並且隨著歲月的流轉和滋養漸漸發芽了。

久而久之,我們心中就會有一種潛意識:失敗是成功的先兆,隻有失敗才能走向成功。因而,失敗非但不該是一件令人沮喪的事情,反而實在應該是可喜可賀的,甚至還會可愛而浪漫地想:“隻有風雨才能衝去掩蓋於我表麵的塵埃,顯露出我的英雄本色。”

於是,在以後的道路上,我們無所畏懼,跌倒後再爬起來勇敢前進,而結果卻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這種精神的本身是勇敢鼓勵的, 但是是否對我們走向成功有所幫助呢?正如馬來西亞著名武俠小說作家溫瑞安曾說過的那樣:“跌倒一次、兩次你還可以爬起來,但是如果你跌倒一百次呢?即使你有爬起來的勇氣,相信你的脊背永遠也挺不直了。”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屢戰屢敗使人潛移默化地在失敗和成功的問題上形成了一個心理誤區,存在著一個心理症結。扭曲了失敗與成功在“失敗乃成功之母”中的“母子”關係;認為“失敗”比如得到了“成功”,而沒有去深入想一想“失敗”在這句話中的意義。

失敗是成功之母,但並非失必定是成功之母,兩者之間根本沒有必然的母子關係。如果不失敗後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很瀟灑地一點都不在意、搖搖頭忘了過去的話,那麼,等待你的還有可能是失敗。

為什麼失敗一個接一個,成功卻從來沒有來呢?這正是學會在挑戰中生存的第三個要求:善於總結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

在每一種挑戰和每一個挫折中都存在著一個持久性的大教訓。而且,通常說來,這些大教訓是無法在挫折以外的其他方式中獲得的。所有,當我們在成績跌落時或者遭到其他失敗和打擊時,一定要自省:我錯了。並且一定要想想自己“為什麼會錯”,從而找到經驗“怎樣才不會錯”。隻有這樣,你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道路。

當今社會隻屬於那些備嚐艱辛、勇於挑戰的人們。芸芸眾生對於成功者頭上的光環頂禮膜拜的時候,不禁哀歎,成功者鳳毛麟角,何年何月成功之神才能對自己格外地關照幾分呢?在自怨自艾的消極心態中,錯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他們如何也想不明白:成功者無一不是戰勝失敗而來。能更好地生存,是挑戰與機遇的結晶。

人們麵對挑戰中的失敗,通常有三種表現:

●遭到了失敗的打擊,從此一蹶不振,成為讓失敗一次性擊敗的懦夫,此為無勇亦無智者。

●遭到失敗的打擊,並不知道反省自己,總結教訓,隻是憑著一腔熱血、勇往直前,這種人,往往事倍功半,即使能夠做出一點成就,也是曇花一現,此為有勇無智者。

●遭到失敗,能夠積極地審時度勢,調整身心,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才能與實力,等待時機成熟,再度出擊,卷土重來。這一種人堪稱智勇雙全,這一種人往往也是最能適應社會的。所以能夠更好地生存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善於總結經驗教訓。

從這一角度講,屢戰屢敗者的秘方就是認真對待你的每一次失敗,要痛定思痛,找出自己失敗的原因,在下一次奮進中引以為戒。

現在,不知道萬寶路香煙的,大概已經不多了。萬寶路香煙之所以風糜世界,與其廣告的成功密不可分。那位粗獷豪放的牛仔形象的萬寶路代言人幾乎成為萬寶路的代名詞。

不過,萬寶路的這種廣告也並非“萬路皆通”,在香港,其形象就曾經一落千丈。那些生活在大都市裏的香港人對於騎著駿馬,馳騁在草原上牛仔形象處之漠然。

萬寶路的總裁菲力浦.莫裏斯決定改弦易張,使其主人工具有香港特色, 修改後的廣告上的男性仍然是一身牛仔裝,男子氣十足,但是年紀略輕,精修邊幅,並且在香港擁有土地和汽車。這一修改,才使得萬寶路深入香港市場。可見,如果不吸取教訓,結果隻會是一次又一次的碰壁。

學會在挑戰中生存,還要有頑強的精神與樂觀的態度。

古人雲:“天下有大勇者,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大勇者之所以能夠具有處式不變的本事,並非因為他們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先天的教育與後天的磨礪得來的。因為他們承受了壓力,學會了頑強,因此他們已經不再畏懼逆境與坎坷了。

可以說,在任何人的成長道路上,或多或少會有一段暗淡的歲月,麵對現實的殘酷,隻有不屈不撓勇於挑戰,才能堅持到光明的時刻。

所以,頑強的精神是學會在挑戰中生存的第一要求。

考驗一個人是否能在挑戰中生存的另一個重要方麵,就是看他是否仍保持一種積極主動的樂觀精神。

至於那些選擇了失敗、災難、平庸的人則正好相反。他們忽略了問題或機會,毫不在意;不到最後關頭,不敢麵對困難。他們永遠不先采取行動,而代之以煩惱和呻吟,直到一切都太遲了,才開始後悔不迭。

處理挑戰的關鍵因素是事件——不論這項挑戰是個機會或者難題,都要早早做好決定,迎接挑戰,要不然就靜觀其變。這兩者都比延遲動作來得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