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業都有縝密的工作規則,員工都得按原則辦事,就是總裁遲到了,也照樣得被罰扣工資。規則存在的價值就在於不能因為個人而打破,方圓的道理永遠也沒有例外。但是,有的領導亂了方寸,單位始終在一盤散沙中周轉。
管理的方圓之道
凡事都有個章法,亂七八糟的不成體統,嚴明紀律才有領導權威。“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是重要的,盡管它顯得古板。但是,約束是基於人性的需要,過度自由往往會成為不自由。當領導不是放羊,勞心費神的事跟當羊倌不可同日而語,方圓之道是業績攀升的不二法門。
大企業都有縝密的工作規則,員工都得按原則辦事,就是總裁遲到了,也照樣得被罰扣工資。規則存在的價值就在於不能因為個人而打破,方圓的道理永遠也沒有例外。但是,有的領導亂了方寸,單位始終在一盤散沙中周轉。今天王五遲到了,過後送你一根冰棍,就煙消雲散了;明天李六幹脆不上班了,晚上到你家扔幾斤雲豆,也萬事大吉了,長此以往,單位還有前途嗎?“正人先正己”,你覺得人家頭發髒了,自己身上還有虱子呢,人家憑什麼聽你的話?身教重於言教,你就是說得唾沫遍地,人家也不一定往自個兒的心裏去,但是,如果你作出讓人豎大拇指的事,員工們的自覺意識自然也就提高了。
領導之所以成為領導,是水平和能力超過了普通員工使然,因此成為工作的引導者,把握著單位的發展脈搏。一旦員工出了什麼問題,都應該及時給予指正,但是,很多領導的批評意見並不為員工們重視,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領導本身的素質問題。口碑好的領導者都“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以身作則,就是無聲的命令。”如果是“天橋的把式”,隻說不練,恐怕就成“行動的矮子”了。魯迅曾提到:“如果作家們聽到某個批評家的不太高明的批評,就沉不住氣,就發火,要求批評家自己創作一篇試試,這就好比廚師對品嚐食品的食客大叫道:那麼,你去做一碗給我吃吃看。”
焦裕祿、孔繁森等人之所以可敬在於:一個在風沙漫漫的蘭考不顧疾病纏身走家串戶訪貧問苦,在鹽堿地裏種了那麼多梧桐,而且,吃穿用跟群眾沒有什麼區別,一身為民服務的脊梁是錚錚作響的;另一個是在西藏的阿裏地區,自己的津貼都給了牧民了,在大風沙的天氣中奔走,把當地的老媽媽當做親娘一樣看待,人心都是肉長的,你焦書記、孔書記說一聲,誰能不惟馬首是瞻?領導“隻準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就別打算得到群眾擁護,拋開這種行為的後果且不談,即使你得逞了,耀武揚威於人群中,你得到的每一個鞠躬和微笑都不是發自內心的,換句話來說,你生活在不真實之中。而且,等你不是領導的時候,以往的事情就都找上門來了。
如果說“正人”是不可省卻的領導環節,“正己”就是前提,這直接決定著領導的威嚴被多大程度的認可,要想真正得到部屬們的擁護,就必須腳踏實地地操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然,規矩是人確定的,沒必要看死水微瀾,但是,在它被確定的時候,就被賦予了積極的意義,沒有必要徹底地打碎。
領導一定要博采眾長,誰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領,不用多,你隻要掌握千八百條,很多事情就不解自開了。關鍵是你有沒有慧眼,它直接決定你的取舍,萬萬不要浮躁。生活的智慧永遠在民間,不要從頭到腳榨出一個“小”來,大千世界你找不著北的事多著呢。
偏方治大病
我們總能在大街上遇見賣偏方的,他們標榜自己得的是的華佗李時珍的真傳,要不就是自家祖上幾百年前的創造,引來路人駐足。這似乎符合傳播的理論,要的就是受眾的好奇,一好奇就會失去理智,於是就萬事大吉了。平心而論,偏方往往能夠治大病,這個觀點的論據不勝枚舉,這裏也就不再贅言了。如果說我們把治病當作重要的事情,偏方就應該構成某種選擇,因為生活的智慧永遠在民間。
“偏方治大病”,他們在起死回生之間為自己的生命作證,管理的絕招能讓領導在輸贏之間轉換。而在競爭的過程中,贏即是輸,輸即是贏,關鍵有沒有良性心態。比如說經營方略,有“順風經營法”,也有“逆風經營法”,全世界有上億種美味,麥當勞就能“強迫”每年出生的150萬人口吃漢堡,你在廚房裏捉摸出上千種菜肴,也不如麥當勞那幾種有限的點心惹人喜愛,為什麼,人家用的是絕活,這偏方可是了不得。
首先是環境使你樂於進餐,這樣一切就都好辦了,那裏的玩具讓孩子逐漸習慣漢堡的味道,口味是從兒時慢慢養成的,一旦吃慣某種事物,一輩子都不容易改變,這簡直近乎絕招。所以,“偏方”絕對不“偏”,甚至你都不把它當做偏方看,你無緣無故進入“順風”中,就離不開這種感覺了,而夜郎自大的廚師捉摸上千種菜肴的時候,整個社會的口味都已經變了,你不是白耽誤功夫嗎?
因此,誰輸誰贏有時候是很難講的,你看不起別人的軟弱,殊不知,那正是人家的“偏方”,道理的複雜程度你還未必能參透,領導一定要博采眾長,誰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領,不用多,你隻要掌握千八百條,很多事情就不解自開了,關鍵是你有沒有慧眼,它直接決定了你的取舍,萬萬不要浮躁,不要從頭到腳榨出一個“小”來,大千世界你找不著北的事多著呢。這裏似乎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領導不能“狗眼看人低”。這樣的領導在員工的心目中,第一個是沒涵養,第二個還是沒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