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在麥城苦守,日夜盼望上庸救兵來到,但望穿秋水,也是不見動靜。此時關羽手下,隻有五六百兵馬,多半帶傷。城中又已缺糧,甚是苦楚。
關羽怎麼也想不到,人生無常,短短數日內,自己就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關羽找趙累、王甫等人商議對策,但除了堅守,沒有任何辦法。
正在愁困之際,小兵來報,說城下有一人,來見關君侯。此人正是諸葛亮的胞兄諸葛瑾。諸葛謹為了荊州,已經多次和關羽打交道了。雖然每次都是受到關羽淩辱,但諸葛瑾韌性十足,絲毫沒有因此而膽怯。
諸葛瑾此來,是奉孫權之命前來勸降關羽的。
孫權為什麼會有讓關羽投降的念頭呢?
關羽是世之虎將,對於屢屢被關羽輕視戲弄的孫權來說,如果能夠讓一個高傲的對手,拜伏於你的麵前,那是何等的暢快啊!
而且,當時曹劉孫鼎足而立,孫權是把自己歸為割據天下的頂級人物的。他在各方麵的比較對象也鎖定在曹劉兩人。關羽是劉備的下屬,但當年曾經投降過曹操,僅僅是從對比的角度,孫權也想嚐嚐讓關羽歸降自己的感覺。
諸葛瑾對關羽說:“現在將軍您曾經掌管的荊襄九郡,已經盡歸東吳。您現在隻有孤城一座,又能堅守多久呢?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將軍如降了吳侯,還能夠重新鎮守荊襄,保全家眷,光宗耀祖,何樂而不為呢?”
諸葛瑾說完這番話,是等著關羽發怒大罵的。但這一次關羽竟然沒有動怒,而是端正臉色,從容不迫地說道:“我關羽不過是解良的一個武夫罷了。得蒙我主公劉備以手足相待,又怎麼能夠背信棄義而投敵國呢?城池若破,也不過是一死罷了。又有什麼可以畏懼的呢?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身雖殞,名可垂於竹帛也。你不用多說了,趕快回去告訴孫權,我要和他決一死戰!”
關羽說這番話的時候,十分冷靜淡定。關羽始終是一個英雄,盡管他剛剛得知失了荊州後,內心出現了嚴重的認知不協調,表現出了狂暴的傾向,但他很快就調整好了心態,開始淡然麵對自己這一生中最為艱險的時刻!
諸葛瑾還不死心,繼續說:“吳侯向來是想和您結為秦晉之好的,現在仍然是這樣想的。隻要你投降了,還是可以同力破曹,共扶漢室,將軍何必執迷不悟呢?”
話音未落,關平在一旁聽了大怒,拔劍要斬諸葛瑾。關羽淡淡地喝止,說:“諸葛先生的兄弟現在蜀中輔佐你的伯父,如果今日殺了他,就會傷了義氣。”吩咐左右將諸葛瑾禮送出城。
關羽這對父子,今天剛好掉了個兒。往常都是關羽發怒,關平用諸葛亮的麵子來說情勸止。這次麥城卻剛好相反。當人陷入絕境後,往往和平時的表現大相徑庭。
關羽是不可能投降的。當郭嘉這樣說的時候,關羽投降了。
關羽是有可能投降的。當諸葛瑾這樣想的時候,關羽卻要決一死戰。
那麼,關羽為什麼可以投降曹操,卻不會投降孫權呢?關羽其實是個愛惜生命的人,因為他知道,隻有繼續活著,才可能創造輝煌。所以,他在土山被圍的時候,才會以“降漢不降曹”的名義保全性命。所以,他在華容道放曹之後,才不會和孔明叫板,而忍辱偷生。但是,我們不要以為關羽就是個貪生怕死之人。
當時的情況是關羽雖然自許甚高,但功業未立,關羽所以忍辱保全有用之軀,以不枉這一生。但現在情況已經大不相同。關羽斬顏良、誅文醜,過五關斬六將,笑取長沙,單刀赴會,水淹七軍,鎮守荊州十數年,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已經享盡輝煌,已經發掘了人生的最燦爛的價值,此時此刻,夫複何求?
更為重要的是,在關羽的心目中,曹操盡管奸詐狡猾,但不失為一個英雄。諸葛亮盡管故弄玄虛,但不失為一個智士。所以,他會降曹而忍諸葛。也就是說,曹操和諸葛亮都有讓關羽服氣的地方。但是,在他的刻板印象中,所有的東吳之人,都是無能鼠輩。這是一種明顯的群體區隔。關羽扮成侍衛,陪劉備赴宴,周瑜沒敢拿他怎麼樣;關羽單刀赴會,和魯肅會晤,魯肅沒敢拿他怎麼樣;諸葛瑾數次來荊州,均被關羽任意淩辱,東吳也沒有任何動靜。凡此種種,都讓關羽覺得東吳之人,是沒有血性,沒有能耐的鼠輩。而鼠輩和英雄是兩個完全對立、沒有共同語言的群體。一個人的卓爾不凡是要通過與其他人的對比凸顯出來的。如果沒有鼠輩,就無法彰顯英雄的存在。所以,關羽越是把東吳之人看成鼠輩,越是能知覺到自己的了不起。從而,關羽是絕不可能投降東吳孫權的,因為那樣做,就等於是極大地降低了自己的層次,和鼠輩同流合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