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願意收留周倉,並詢問他手下的伴當何去何從,還有一個現實的需要。單人獨騎的艱辛,關羽早已嚐夠,眼下雖然已脫險境,但展望未來,要想和兄長劉備大展宏圖,必須援用外力。這樣,帶上周倉、裴元紹及其手下人馬,就成了一個最好的選擇。
那麼,關羽計議已定,為什麼又提出要稟告二嫂呢?這裏麵有兩個原因。第一,與劉備相見日近,如何解釋自己的這一段經曆,是離不開二嫂的評定說明的。“挾二嫂以保名聲”能否成功的關鍵就在於此。此刻,孫乾恰好在場,又製造出一種他人在場的評價顧忌。所以,關羽必須表現出對二嫂的尊敬。第二,人都有保持一致性的內在需求。前次關羽拒絕廖化,這次接受周倉,前後有矛盾之處,關羽自己也感不妥。稟告二嫂,則可以將此決定視為二嫂的意見,由此即可平息關羽自己內心的認知不協調。關羽以為,二嫂料必同意,不過是走個形式而已,但沒想到卻碰了個軟釘子。二位夫人不軟不硬地說了這樣一番話:“二叔自離許都以來,一路獨行到此,曆經多少險難,從來也沒有需要軍馬跟從。上次廖化想要跟隨,也被你拒絕了。這次如果容許這一大夥為盜者跟隨,恐怕惹人議論吧。不過,我二人隻是女流之輩,沒有見識,大主意還是二叔你自己拿吧。”二位夫人的這番話,說得很有水平。其實,當初廖化來投,二位夫人是持肯定意見的。因為廖化所給的恩惠是直接針對這姐妹二人的。但關羽未經商量,就將其拒之門外,令二夫人心有不滿。如果關羽這次還是自作主張,二位夫人也不會來幹涉。但關羽一來稟告,二位夫人就逮住這個機會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關羽愣了一下,隻好說:“嫂嫂說的是。”
關羽雖然有心收留周倉,但既然二嫂表達了意見,關羽也隻好從命了。
關羽對周倉說:“不是我不肯收留你啊。隻是二位嫂嫂不同意。這樣吧,你們先在山寨中耐心等待,等我尋到兄長後,一定再來招你。”這倒是個不錯的辦法。不料周倉卻頓足道:“我周倉不過是一個粗魯匹夫,不幸失身為盜。今天遇見將軍,可謂是重見天日。如果今天錯過了,日後哪裏還有門路得見?既然將軍不容許我們全夥跟隨,那麼我就讓他們盡數跟隨裴元紹,我自己單身一人就跟您去,不管千裏萬裏,也不辭辛苦!”
關羽見周倉如此堅決,深受感動,隻好又來稟告二嫂。
甘夫人道:“如果隻有一兩個人跟隨而去,那也沒什麼不可以的。”
周倉聞言,大喜過望。周倉為什麼能夠在這短短的瞬間,改變二位夫人的意見,征得二位夫人的同意呢?這裏麵蘊藏著一個重要的說服技巧。前麵我們曾經提到非常有用的“登門檻”技巧。而這裏卻是一個正好相反的“閉門羹”技巧。
“登門檻”是由小漸大,得寸進尺的技巧。而“閉門羹”則恰恰相反,是由大轉小,虛大實小,從而得逞的技巧。“閉門羹”技巧首先提出一個幾乎一定會被拒絕的,非常大的請求——門當著你的麵砰然關上。然後,在被拒絕後,再提出一個小一點的請求,門就會被打開一絲縫隙。當然,這個“大”的要求在更多的時候隻是一個幌子,請求者內心的底線實際上是那個“小”的要求。當請求者提出一個貌似很大,但肯定不會被滿足的要求時,盡管是必然會被拒絕的。但是,拒絕的發出者也因為這個動作而心中有所愧疚。
同時,由於“大”、“小”兩個要求之間形成了“知覺對比”效應,這樣,由於有“大”在前麵做鋪墊支撐,“小”則愈顯其小,和先前的“大”相比,也就更顯得微不足道了。這樣,被請求者就不好意思再加以拒絕了。如果不是使用“閉門羹”技巧,就直接提出“小”的要求,也是不會得到滿足的。
有這樣一個有意思的實驗。實驗者在一所大學校園的人行道上攔住了一些行人,希望他們能夠答應自己的請求,完成一個由“加利福尼亞互助保險公司”進行的關於“住宅或宿舍安全”的調查。實驗者對行人保證,這份調查隻需要十五分鍾就可以完成。對其中一些行人,實驗者非常有禮貌地直接提出要求,希望他能夠完成這份簡短的調查,因為大學校園是一個非常繁忙的地方,而關於保險的調查又非常的枯燥,所以不出所料,隻有百分之二十九的人答應了這一請求。同時,另外一些行人則被作為實施“閉門羹”技術的目標人群。對於這一部分人,實驗者首先要求他們填寫一份需要兩小時才能完成的問卷調查。被拒絕後,實驗者詢問這些行人是否至少可以幫助完成一個需要十五分鍾完成的答卷。結果,百分之五十三的受訪者接受了這一請求。
周倉因為其堅決和誠意,無意中使用了這個技巧,終於得償所願。
心理感悟:給予要以小博大,索取要以大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