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這一急,立即就叫來張遼,命令他火速趕往黃河渡口,不論關羽路上殺了多少人,務必不能讓他殺了夏侯惇,也務必要讓關羽趕快走路,以留日後相見之機。
夏侯惇和關羽紛鬥不休,正難收場,張遼終於趕到。
張遼這一次傳達的命令是很徹底的,也終於為曹操挽回了一些關於關羽的資源價值。但夏侯惇始終想著蔡陽之托,覺得無法交代,依然不肯罷休。
張遼隻好說:“你且先放關將軍走路,蔡將軍那裏我自有分說。”
夏侯惇這才吩咐軍馬撤退。
在這一場龍爭虎鬥中,最值得分析的是夏侯惇對待曹操命令的態度。一般來說,對上級的命令唯命是從是一個模範下級的良好做法。但夏侯惇卻不這樣做。他必定要先了解了上級發出該命令時的背景情況,然後再根據這個背景情況,對上級的命令二次判斷,絕不盲從。這是非常高明的做法。因為上級和一線之間必然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當上級根據不夠充分的信息作出判斷下了命令後,往往這個命令會因為和一線實際情況的脫節而存在著誤差,甚至錯誤。如果下級機械地加以執行,表麵上看是對上級命令的尊重,但實際上卻是對最後結果的不負責任。
夏侯惇每次都要問清丞相是否知道關羽殺人,是因為根據他對丞相的了解程度,這是曹操作判斷的關鍵前提。
而且,夏侯惇盡管因關羽殺了秦琪非常痛恨,但他始終保持著冷靜,一直堅持要把關羽生擒,送交丞相處理,而不是像五關六將那樣,不管自己有多少分量,動不動就要取了關羽的首級去見曹操。
活關羽和死關羽對曹操來說,資源價值是大不一樣的。如果關羽被五關六將中的任何一人生擒而歸,曹操還可以大做文章。反之,如果是五關六將殺了關羽,曹丞相為了平息天下物議,是很可能將殺關羽者軍法處事的。
從以上兩點來看,夏侯惇雖然隻有一隻眼,但顯然看得比大多數人都清、都遠,也真的沒有辜負曹操對他的看重。夏侯惇是一個值得托付的男人!
張遼這一來,過五關斬六將就結束了,前麵已經是袁紹的地界了,追兵也不會再來了。關羽長籲了一口氣。
這一段旅程,讓關羽學會了很多東西。但他還是沒有學會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課,所以生活日後會繼續給他上課,直到他生命終結,再也用不著學習為止。因為就是關羽對這一課的忽視,讓他遭到了生命中最慘痛的失敗,最終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這裏,再提一下五關六將。盡管他們在“自我服務偏見”的驅動下,不由自主,不自量力,也不管他們出於什麼樣的心態,采用什麼樣的手段,但他們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全部都做到了忠於職守。和那些叱吒風雲的大英雄相比,他們隻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許人們今後不會再想起他們,但忠於職守的人始終值得我們欽佩。
張遼和關羽依依話別,竟是不知道說什麼才好。就兩個人的立場來說,這也是非常正常的一種情緒。
張遼沒話找話說:“雲長兄,你準備去哪呢?”
沒想到這句話歪打正著。本來關羽的去向是很明確的,但由於孫乾的出現,臨時改變了方向。但關羽又不能實話實說,唯恐曹操知道後會立即出兵討伐劉備。同時,在最後離別的時候,關羽也不忍心欺騙這個老朋。所以,關羽說:“我的兄長玄德公已經離開了袁紹,又不知下落了,我反正是找遍天下也要找到他。”
張遼一笑,其實並不相信,隨口說出一句:“既然玄德公不知下落,雲長兄不如暫且跟我回去見丞相,等玄德公有了確切消息後,你再去找他……”話未說完,張遼自己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就住口不說了。
關羽當然要說:“既然已經告辭,哪裏還有回去的道理呢?”內心中想:“這一趟走得如此艱辛,我是再也不願重來一遍了。”
關羽和張遼揮手道別,想到從此後分列兩個陣營,很快就會刀兵相見,不由相對無語。
心理感悟:生活經常就同一主題給你上課,直到你再也不會或再也沒機會在這一方麵犯錯誤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