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立場對立的原因,在曹操手下的大多數人看來,關羽背曹而走的行為是不忠不義、忘恩負義之舉。
按照關羽的邏輯,他是降漢不降曹。那麼,“漢”為正統,“漢”並未負他,他棄漢而走,是為不忠。曹操對他拔擢之恩,優遇之義,關羽統統放棄,不告而別,是為不義。
所以,曹操雖然叱退了一個蔡陽,另一個蔡陽就站出來了。這個人就是程昱。
程昱說:“丞相為什麼要放關羽走呢?”
曹操說:“我這是為了保全關羽的不忘舊主的義氣啊。”
程昱說:“丞相您度量大,能夠容忍他的這種行為,但是諸將都不服氣啊。”
曹操非常敏感,他最擔心的情況果然出現了,連忙問道:“諸將為什麼都不服氣?”曹操對手下人的思想動態的變化是高度警覺的。
程昱說:“關羽有三大罪狀,讓大家夥兒心中不平。”
關羽事急來降,毫無功勞,丞相立即拜他為偏將軍,上馬金,下馬銀。雖然斬顏良、文醜,立了點功勞,但丞相立即封他為漢壽亭侯,恩榮已極。今日一旦棄丞相而去,不能盡忠,這是第一條罪狀。關羽沒有丞相的命令,就飄然而走,門吏剛想阻擋,他就要揮刀殺人。目無法紀,這是第二條罪狀。雖然故主劉備對他有些微薄的恩義,但卻忘卻了丞相的大恩大德,胡亂寫了封信,冒犯丞相的威嚴,這是第三條罪狀。
程昱這幾句話,是很有威力的,一字一頓,全都狠狠砸在曹操的心坎上。幸虧曹操不是袁紹,如果是袁紹,十個關羽也殺掉了。
程昱的話還沒完,更厲害的還在後頭:“如果今天讓關羽歸順了袁紹,等於是放虎歸山,日後必有大患。不如派蔡陽追上誅殺,永絕後患。”
程昱的心理非常奇怪,當初想讓關羽立功早點走人的是他。如今關羽真的走了,想殺關羽的也是他。其實一點也不奇怪。說到底,還是妒忌心理作怪。
關羽實在是太特殊了,所有的規則對他都不適用。不管是走是留,都得到了曹操別樣的寬容和優待。這必然激起其他人的不平。
曹操知道,如果自己在這件事情上處理不好,不但在識人、用人上的威信、威望將大減,而且還會冷落了這幫子給他賣命的鐵杆兄弟。
曹操的當務之急是必須扭轉或顛覆大家對關羽遠離這件事的根本看法。你們不是認為關羽此舉是不忠不義的嗎?那我就得將這件事包裝成既忠且義,大忠大義之舉。隻有將關羽包裝成大忠大義之士,才有可能繼續維護曹操在識人用人上的一貫正確性,才有可能讓關羽作為一個完美的樣本繼續發揮“對主上忠義”的示範作用,讓手下這幫人向關羽效仿學習,永遠忠心耿耿地為自己賣力。
由此,曹氏資源配置法則又發展出了第三條規則:如何將負資源轉換為正資源,並加以充分利用。
曹操對程昱說:“不能這樣做,我以前曾經答應過他,一旦有了劉備的消息,就立即放他走的,所以今天對他網開一麵。如果追而殺之,天下人都會說我言而無信的。”
程昱當然是知道曹操曾經說過的名言的,心裏很不以為然。但是,他應該好好想想,以曹操現在的身份地位,背信的代價是很大的。一個本來一無所有的人,背信棄義也許反而會有所收獲,但曹操以丞相之尊,是漢王朝的實際掌舵者,如果言而無信,成本實在太高,確實是得不償失的。
關羽待得愜意,走得輕鬆,程昱還是很不服氣,繼續說:“但他不告而別,終究是失禮!”
程昱等人不是傻子,曹操要將關羽的行為包裝成忠義之舉,必須有一個大前提,就是關羽必須光明正大地走掉。如果關羽是像劉備那樣偷偷溜走的,就根本不具備包裝的基本條件。人人都會以為他因為忘恩負義而內心慚愧,見不得人,這才偷偷溜走。
曹操也明白這一點。但是關羽這個舉動由於曹操自己的不配合(避而不見)而沒有很好地完成。所以,曹操必須將責任攬到自己身上,以強化關羽的光明正大。
曹操連忙說:“這個確實不能怪關羽。他曾經好幾次到相府來向我當麵辭行,都被我用回避牌阻擋了。而且,關羽走得時候,把我以前賞賜給他的金銀絲帛,全部留下來,一絲一毫都沒有帶走。關羽真可謂是千金不可易其誌,大忠大義的大丈夫啊。這樣的人,是我最敬佩的啊!”
程昱簡直不相信這樣的話是從曹操的嘴裏說出來的。但看曹操的表情,確實是發乎內心的由衷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