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尼雅廢墟考古(2 / 2)

考古隊在民豐尼雅遺址發現,遺址的南邊隻有十幾間房子半露在沙麵上,北邊房屋約數百,三五成群地分布於其間。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古遺址中,發現大量的捕鼠夾子。據報道,捕鼠夾子“發現很多,幾乎每屋都有,大小不一,一般長30-40厘米,最寬處10厘米左右”。1959年在尼雅遺址發現的鼠夾子,如在第一處發現的鼠夾子長達37厘米;在第九處清理出大小鼠夾四個。考古學家分析,鼠夾的形製比當今河西一帶的鼠夾約寬1.5厘米,超長17-27厘米,也就是說,於闐國和精絕國一帶的鼠,比我們現在所見的家鼠約大2-3倍。從地理位置來看,尼壤城位於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南部邊緣地帶,此地幾乎家家都有鼠夾,可見此地鼠多鼠大且活動猖獗,給當地居民造成極大的危害。

西域地區的鼠害直到如今並沒有消歇。我們僅以1993年12月17日《北京晚報》轉載《烏魯木齊晚報》的一則報道為例:

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皮亞勒瑪鄉出現了在鼠洞中挖出棉花的奇事。

在這個鄉靠近戈壁的棉田裏,隻見滿地是棉花。這是老鼠從棉稈上抓下來的。它們剝開棉籽,吃完後就溜之大吉……棉田裏或離棉田不遠的地裏有許許多多碗口大的老鼠洞,這是一種黃色大老鼠的窩。老鄉們順著鼠洞挖下去,隻見洞裏藏著滿滿的一卷一卷的棉花和一些棉桃。有的洞有上中下三層,最多的洞可以挖出幾十以至上百斤棉花。於是一些不種棉花的農民也挖鼠洞棉上交……從新棉上市收購以來,皮亞勒瑪鄉棉花收購站就已收購這類鼠洞棉達32760公斤。

據《後漢書?西域傳》載,和田地區正是古代於闐國的所在地,皮山縣西漢時為皮山國,鄰近於闐,東漢初被於闐吞並。皮山縣在今和田地區西端,北與塔克拉瑪幹沙漠接壤,而上麵所說的尼雅考古發現的家家戶戶有鼠夾的精絕國,則在和田地區的東端,處沙漠邊緣。可見西域鼠的活動地域多集中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呈東西走向的帶狀分布。

西域鼠數量之多令人驚訝。本書在第五章《生物之鏈》中,介紹了《光明日報》1993年的一則報道,新疆北部阿勒泰草原於1993年6月上旬發生一起大量野鼠集體自斃的驚人事件,幾天之間,在數千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大量野鼠死亡。僅在一處水閘口就撈出死鼠三萬多隻,可見數量之巨。西域鼠不僅量多,而且個頭碩大。典籍中所記,西域之鼠一般者如兔、如貓、如刺蝟,最大者如犬,和當代“碗口大”的鼠洞相比,實在算不得誇大。西域鼠的毛色,據古今記載有兩種,一為黃色,如上文所述《北史》、《隋書》之“金鼠冠”,《新唐書》之“色類金”,如當代戈壁附近皮亞勒瑪鄉的“黃色大老鼠”;另一種為黃白相間,如《大唐西域記》的“其毛金銀異色”,《異苑》的“頭悉已白,然帶金環枷”,等等。

西域鼠不僅如書中所記好齧人衣物器皿,對農田、棉花等農作物的危害更是有目共睹,造成極大的破壞。可以看出,對鼠的信仰來源於該地區鼠多且大又活動猖獗,以及鼠對人的危害,鼠作為一種異己力量被誇大了,人無法製馭而采取一種消極的敬鼠媚鼠的態度,以求在鼠患的無奈中保持一種安寧的心態,西域地區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