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研究巴枯寧無政府主義的力作(2 / 2)

又如,關於巴枯寧無政府主義產生的國度和標誌問題。在我國,有的學者認為:“巴枯寧主義是19世紀60年代產生在瑞士、意大利等國,而後流行於西班牙、比利時等國。”王興斌:《1847—1985國際共產主義的實踐與理論》,70頁,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至於對巴枯寧無政府主義產生的標誌問題,國內外卻很少有人進行深入的論述。本書作者認為,1866年初巴枯寧以他在意大利寫的為建立無政府主義社會而起草的未完成的《解放人類國際秘密協會綱領》為基礎,起草了另一個完整的綱領:《國際革命協會的原則和組織》。這個綱領第一次係統地提出了他的無政府主義觀點,標誌著他的無政府主義理論已經形成。作者還強調指出:“我們說,巴枯寧的無政府主義是在意大利期間形成的,主要的依據就是這兩個綱領。巴枯寧從意大利到瑞士以後,繼續發展他的無政府主義理論。”② ③《無政府主義之父巴枯寧》,146、157、479—483、329頁。這就是本書的結論。

再如,關於巴枯寧無政府主義的內容和特點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的共運史學者對此研究很少。本書對此作出了科學的概括和表述,關於巴枯寧無政府主義的內容,本書明確指出:首先是他的個性絕對自由觀;其次是他的廢除一切國家的國家觀:再次是他的反權威論;最後是他的無政府主義社會革命論。關於巴枯寧無政府主義在理論方麵的特點,彭樹智把它表述為:第一,他的無政府主義是“破壞一切”的無政府主義;第二,巴枯寧的無政府主義是“立即暴動”的無政府主義;第三,巴枯寧的無政府主義是“社聯主義”的無政府主義。②本書作出這樣高度集中的概括,這在國際共運史的研究中還是不多見的。

總之,《無政府主義之父巴枯寧》是一部有很高價值的學術著作。當然,本書還不是十全十美的。有的論述前後不免有重複的地方,個別提法也有待進一步推敲。例如書中說:由此可見,科學社會主義所理解的“無政府狀態”隻能是在階級消滅之後。③這些不足之處,希望以後再版時能夠予以斟酌或修改,使之更趨完善。

原載《人文雜誌》199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