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天風吹我不能立”(3 / 3)

上書以後,他等著進錦衣衛,結果平安無事,初戰告捷。也許政治這東西,容易上癮,而且很難戒掉,他本應按朱元璋所說,回吉水閉門讀書十年。可他一直到洪武二十四年,仍賴在南京不走,並且介入了為李善長平反的活動中,成為虞部郎中王國用的幕後高參。那封上朱元璋書,就是解的手筆。這一次,行文放肆,鋒芒畢露,對朱皇帝將自己的兒女親家,也以謀反罪處死,竟用了“大謬不然”的指斥語,可見這位個子雖矮,膽量卻大的解學士,在這場政治輪盤賭中,實際上是在賭運,在賭命了。

文章極佳,情理義憤,力透紙背。

善長與陛下同心,出萬死以取天下,勳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親戚拜官,人臣之分極矣,藉令欲自圖不軌,尚未可知,而今謂其欲佐胡惟庸者,則大謬不然。(《明史·李善長傳》)

如果不是老朱殺夠了,殺累了,能放過這個上書的王國用,和執筆的解縉嗎?情報係統肯定會向他彙報:陛下,這個矮子太狂妄了,竟敢如此大不敬,是殺,是剁,是斬,還是淩遲剝皮?居然,朱皇帝沒有表態。因為,他在想,這個解縉說得也對,李善長幫著胡惟庸推翻朕,他能得到比朕現在給的他更多的富貴嗎?

你得承認這位學士走運,但也得承認他審時度勢之精明,判斷決策之果敢。這第一局他贏得漂亮。接著的第二局,似乎輸了,又扳了回來,不賠反賺,算是小勝。洪武三十一年,太祖駕崩,傳位太孫,是為惠文帝。權力進行再分配之時,他認為他不能缺席。從吉水匆匆到了南京,沒想到一下船,被“有司劾縉違詔旨”。因為朱元璋有旨,要他在家讀十年書,至今才八年,不行。倘不回去補課,就把他派到外地當差。這也是官場摘桃心態,競爭者總是愈少愈佳相互排擠。

解縉上下活動,四出求援,無論如何,他是冒天大風險,為韓國公李善長平反冤獄,代王國用上書申訴過的,加之惠文帝登基後,亟想轉變其祖之暴政統治,解縉憑這點政治資本,被惠帝召為翰林待詔。這樣,在南京的他,又成為官場要員,文壇重鎮。自然□,這也是中國文人至盼的自在極樂境界,甚至到了今天,我的一些同行,也在摩頂削踵地為此而努力奮鬥呢!

從明·焦竑《玉堂叢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他馬不停蹄地應酬,四麵八方地聯絡,忙得要死的情景。“解大衝素無崖岸,求文與書者日輻輳,率與之,無厭倦意。或言有不當與者,公笑曰:‘雨露豈擇地而施哉?且人孰不可與進者?’”

他信奉的人生哲學,就是“寧如有瑕玉,不作無瑕石”,可為,不可為,應為,不應為,如果需要,統統不在話下。到了這一步,他還有什麼不能為和不敢為的呢?因此,永樂從北京打到南京,奪了他侄子建文帝的江山,麵臨這場不死即降,不降即死的兩難局麵,解縉在這第三局的博弈中,簡直和了個大滿貫。

據《明史·王艮傳》:“燕兵薄京城,艮與妻子訣曰:‘食人之祿者,死人之事,吾不可複生矣!’解縉、吳溥與艮、(胡)靖比鄰居,城陷前一日,皆集溥舍。縉陳說大義,靖亦奮激慷慨。”相約死殉。一方麵,解縉信誓旦旦,擲地有聲,他要苟活下來,將來怎麼有臉去見太祖和惠帝,非死不可,必死不可,而且要在文廟的大梁上自縊,以儆降者。一方麵,解縉連夜趕至金川門燕軍大營“馳謁,成祖大喜。明日薦胡靖,召至,叩頭謝,李貫亦迎附。”在方孝孺、黃子澄這類重臣拒不合作,更不投降的情況下,朱棣能得到解縉、胡廣之流的竭誠擁戴,也就相當滿足,自然委以重任了。

不足十二個小時,這位學士的兩麵派表演,卑鄙得那麼坦然自若,無恥得那麼津津有味,可謂登峰造極矣!這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連川劇的“變臉”也望塵莫及。盡管如此,我也不想將“小人”這個字眼,加諸解縉頭上。因為,他這樣做,是他自己的生存之道,無可非議;而且,他也沒有拿別人當墊腳石或者當見麵禮。也許由於我一輩子,從來沒碰上過這樣一位“君子”式的小人,僅這個緣故,我佩服他。

這個極有眼力,極善揣摩,極能體會,極能迎合的解學士,一夜之間,易主而事,成為永樂的首席寵臣,是一點也不奇怪的。文人要馬屁起來,而且是一個高層次的文人來拍馬屁,一定能撫摸得主子通體舒泰,身心安逸的。於是,朱棣馬上給這位解學士派下來修《太祖實錄》,修《永樂大典》這樣極體麵,極榮耀,也是極需要學問的重大差使。

如果,他安於此,老於此,解縉很可能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然而,一個太政治化的文人,還有心思坐得下來做學問嗎?他那奇佳的胃口,奇精的腦袋,已經全身心地盤算著那個胖子朱高熾——大明王朝未來的第四任皇帝了。試想,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他都無一失手地周旋應付過來,有什麼理由不從現在起,就進行期前投資呢?

此時,他還不到四十歲,他以為來日方長,若是像歐陽修那樣活得六十多歲,他認為自己很可能還要侍候第五位、第六位皇帝呢!可是,一肚子學問的解縉忘了,戰場上沒有常勝將軍,牌桌上同樣也沒有常贏的賭客,他怎麼可能永操勝券呢?

據《明史》:“先是,儲位未定,淇國公丘福言漢王有功,宜立。帝密問縉。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聖孫。’謂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縉……而太子既立,又時時失帝意。高煦寵益隆,禮秩踰嫡,縉又諫曰:‘是啟爭也,不可。’帝怒,謂其離間骨肉,恩禮寢衰。”封建社會中的大位繼承,從來就是伴隨著血風腥雨的難產過程。狗拿耗子,用得你多管閑事麼?解縉不自量力地介入這場最危險的宮廷遊戲,分明是在找死了。

1410年(永樂八年),他又犯了一個極其愚蠢的錯誤:“縉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縉謁皇太子而還。”應該聰明,卻是一位笨伯,應該靈敏,卻是一隻呆鳥的解學士,在這第四場博弈中,連連敗績,現在又做出這等授人以柄的傻事,隻好將身家性命統統搭進去了。“漢王言縉伺上出,私覲太子,徑歸,無人臣禮。帝震怒……逮縉下詔獄,拷掠備至。”好了,他的故事到此也告結束。1415年(永樂十三年),“錦衣衛帥紀綱上囚籍,帝見縉姓名曰:‘縉猶在耶?’綱遂醉縉酒,埋積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遼東。”

嗚呼,解縉詩雲,“天風吹我不能立”,他要是有一點先見之明,預知最後凍死在雪堆裏的命運,還會如此耽迷政治,熱衷名利,酷嗜權力,到成癮成癖的地步嗎?不過,看時下一些同行,經營競逐之積極,張羅奔走之忙碌,上下其手之努力,攀援迎附之熱烈,好像還很難說這位學士就肯消停下來的。

十個文人,九個輕狂,這種說法,也許不無道理。

明代中後期,才子型的文人,強調個性自由,輕易不肯隨人俯仰。縱情詩酒,放浪形骸,恃才狂傲,率性而為,成為當時非主流文壇的時尚。風氣所至,唐寅會為他心愛的華學士府上那位漂亮的小妮子,“詭身為仆”,這浪漫,夠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