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漢卿精心刻畫的這個智勇雙絕的人物所散發的超凡脫俗的人格魅力還在於他忠於漢室。關漢卿不惜通過藝術的虛構,改變了陳壽《三國誌·魯肅傳》中魯肅收荊州一事。據《三國誌》記載,當魯肅責問關羽失信時,“語未究竟,座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可在耳,何常之有!’”肅厲聲嗬之,辭色甚切。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可見,麵對魯肅的指責,關羽在場無以應答。而“關漢卿突破了曆史情境的製約,不僅通過藝術虛構把關羽塑造成孤膽英雄,而且將信譽之爭變為‘正統’之辨。”在第四折中麵對魯肅咄咄逼人的質問,關羽不與理會,而是慷慨陳詞,把矛盾轉移為正統之辨。“想著俺漢高皇圖王霸業,漢光武秉正除邪,漢王允將董卓誅,漢皇叔把溫侯滅,俺哥哥合情受漢家基業。則你這東吳國的孫權,和俺劉家卻是甚枝葉?請你個不克己先生自說!”句句帶“漢”字,顯示出關羽的凜然正氣。關漢卿為何強調關羽興複漢室這一點呢?實際上,從北宋開始,漢族政權與金、遼民族鬥爭激烈,在這一特定的曆史背景下,正統觀念得到強化,表彰關羽的價值取向由英勇善戰移到恢複漢室上。鄭鹹《元岉解州重修關廟記》:“謂侯英武善戰,為萬人敵耳。此不足以知侯也。”他認為完全出於正統思想的驅使,因“先主固劉氏之宗種”。朝代更迭,江山易主,蒙元滅金代宋。元朝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實行嚴酷的種族歧視政策。金元的儒士同宋士大夫一樣增飾和渲染關羽忠勇大義,發掘關羽事跡中蘊藏的忠義精神。金末郝經在《漢義勇武安王廟碑》中認為:“武安王始終守一義,盡心於複漢。”作為由金入元的文人關漢卿的《單刀會》,正反映了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元朝人們的思想背向,表現了漢族文人渴望英雄能夠出來力挽狂瀾,光複正統漢室基業的願望。
關漢卿在另一部曆史劇《西蜀夢》中,卻寫了豪情滿懷、英勇無比的關羽與張飛雙雙相繼被害。兩個人的靈魂一起到西蜀去見劉備,決定共同報仇。他們有著蓋世的武功,曾立下顯著的功勳,卻輕易地被人殺掉。怎能不氣惱?張飛的一段唱詞表明了心跡:“俺哥哥丹鳳之軀,兄弟虎豹頭,中他人機彀,死的來不如個蝦蟹泥鰍!我也曾鞭及督郵;俺哥哥誅文醜,暗滅了車胄,虎牢關酣戰溫侯。咱人‘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日無常萬事休’,壯誌難酬!”(〔滾繡球〕)同時,他們“橫亡在三個賊臣手,無一個親人救”。英雄尚且如此,更何況老百姓那?有關三國的故事眾多,而關漢卿卻選擇了兩個故事:一個關羽單刀從容赴會,一個是張飛、關羽遇害的事。如果說《單刀會》是呼喚英雄,宣揚漢為正統的話,那麼《西蜀夢》則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事實:英雄死了,死在小人之手。或許,我們從這可以看出關漢卿對一個悲劇時代的深刻把握與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