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記兒也是一個為了維護自己的愛情而與豪強鬥爭的女性。她在白姑姑的撮合下與白士中結為夫妻,而花花太歲楊衙內聽說頗有姿色的譚記兒被白士中娶走,納妾的計劃落空,於是施計致白士中於死地。他在皇帝麵前誣告白士中貪花戀酒、不理公事,獲準拿著勢劍金牌去娶白士中的首級,白士中的母親寫信告知此事。白士中麵對這突入其來的無理迫害茫然失措。因為白士中隻是譚州地方官,楊衙內是權豪勢宦,皇帝是他強大後台的支柱。所以,作為受害者的白士中明知是陷害也畏懼三分,並勸譚記兒“休惹他,則他是花花太歲”。難道讓這陰謀得逞?譚記兒顯示出了她非凡的勇氣和智慧,她決定親自去楊衙內那裏走一趟。而白士中由開始擔心譚記兒自投羅網到完全相信妻子的才智。他讚道:“據著夫人計謀見識,休說一個楊衙內,便是十個楊衙內,也出不得我夫人之手。”譚記兒喬裝打扮成一個切魚片的漁婦,第一步騙取了楊衙內仆人的信任,第二步譚記兒口頭答應作楊衙內的二夫人。趁楊衙內興致高,譚記兒以借勢劍三天去給魚刮鱗剖肚為幌子將勢劍拿到手;又以打戒指為由得到了金牌。文書則在他們醉酒迷糊之際被譚記兒取走。楊衙內失去了抓白士中的憑證,反而被譚記兒告他在江心強逼為妻。而後巡撫湖南都禦史李秉忠奉皇上的旨意,知楊衙內妄奏不實。楊衙內得到“杖八十削職歸天”的下場;譚白二人夫妻團圓。李秉忠也感歎“譚記兒天生的智慧,賺金牌親上漁船”。的確,她以不凡的智慧和勇氣救了處危險之境的丈夫,獲得了自己美滿幸福的婚姻。
趙盼兒與譚記兒都以冷靜的頭腦、從容鎮定的舉動從惡勢力手中順利地救出了自己的親人,這不同於《錢大尹智寵謝天香》。風塵女謝天香不是智慧的謀劃者和實施者,而是錢大尹出於善意而施計的承受者。唐傳奇中也塑造了不少栩栩如生的女子形象,如《霍小玉傳》、《李娃傳》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霍小玉是個癡情者,因對負心漢李益錐心刺痛的思念而病日漸篤,最後香消玉殞,命歸黃泉。李娃則以自己的善良挽救了在大雪天已經奄奄一息的男主人公,即使與鴇母脫離關係也沒有什麼阻礙,多給一點錢便了事。宋代話本中美麗女性多是愛情追求狂熱者,她們往往因情而死,因情而生,在世俗的社會強大的阻力麵前死成為她們的唯一選擇。如《錯斬崔寧》中婢女璩秀秀慘死在郡王的劍下;《鬧樊樓多情周勝仙》中的富家小姐周勝仙因父親的阻礙而氣絕身亡。當然作者采用了浪漫主義主義的藝術手法,讓她們的鬼魂得以繼續愛情的追求。而關漢卿筆下的女子遇事沉著鎮定、冷靜理智,最終在現實生活中贏得勝利;而惡勢力被打敗時顯得不知所措、狼狽不堪,留給觀眾會心的一笑。
剛柔相濟以死抗爭的女性——竇娥。《感天動地竇娥冤》是關漢卿的傑出代表作。它取材於漢代流傳下來的“東海孝婦”民間故事,關漢卿結合了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體認,精心構製了這個大悲劇,而竇娥也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畫廊裏光彩奪目的一個經典悲劇形象。不幸似乎總降臨在她身上:三歲時失去了母親的精心嗬護,而處於貧困境地的父親在她七歲時又抵債賣給蔡家做童養媳,結婚不久,丈夫又死去,與蔡婆婆過著相依為命的生活。如果不出什麼意外,竇娥或許會這樣終此一生。但是地痞流氓張驢兒父子蠻橫逼婚卻打破了竇娥平靜如水的生活,善良柔弱的竇娥也在這次事件中變得格外地剛強、毫不示弱。
竇娥作為無依無靠的平凡寡婦,在生命受到威脅之時仍然寧守那顆善良的心。張驢兒想毒死病中的蔡婆,從而輕而易舉地霸占孤苦伶仃的竇娥。沒料到自己下了毒的羊肚兒湯被自己父親喝了,但他卻把父被毒死的罪名肆意加在竇娥頭上。竇娥在官府“一杖下,一道血、一層皮”的淫威之下至死不認,而為了婆婆免遭毒打卻心甘情願地認罪畫押。竇娥在往刑場的途中害怕婆婆看見自己披枷帶鎖的樣子傷心,要求從後街繞道而行,因為前街離蔡婆家近。已經是魂魄的竇娥在真相大白的時候還不忘給竇天章囑咐:“爹爹,俺婆婆年紀高大,無人侍奉,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兒盡養生送死之禮”。善良的竇娥並不一味的柔弱和順從,她麵對惡人的誣蔑、殘酷的毒打與無端的欺淩仍然至死不渝地堅守自己的清白。張驢兒父子巧遇賽盧醫正要勒死蔡婆婆,從而救了蔡婆婆一命。張驢兒父子以蔡婆與竇娥分別嫁與他們作為謝恩的條件。麵對這滑稽且無理的要求,蔡婆婆竟然妥協了,而平時柔順的竇娥卻給予堅決地回絕。雖然竇娥的堅決不從主要是遵循封建倫理道德的法則——恪守婦道,一女不嫁二夫出發的,但在此劇中關漢卿不是大肆宣揚和提倡為婦女立貞節牌坊,而是讚歎她驚天動地的反抗黑暗勢力的英勇行動。善良的竇娥不嫁地痞張驢兒是對的;告官求清白按常理也是合理的途徑。但不幸的是在黑暗社會裏昏聵太守桃杌不問是與非而嚴刑逼供,竇娥為了婆婆不受毒打而認了罪。作惡的逍遙自在,清白的反而銜冤而亡。當竇娥幻想破滅,她憤怒地呼喊出:“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竇娥對當時在人們心目中的最高的主宰——天地進行痛快淋漓地控訴和責罵,顯示出不屈從於現實命運的浩然之氣。同時,竇娥至死不屈,又在臨刑前發下了三樁誓願:一腔熱血飛上素練;三伏天降下三尺瑞雪,楚州大旱三年。這是悲劇的高潮,誓言都一一應驗。不僅表現了這個善良女子的衝天冤氣,而且更表明人民群眾堅信宇宙間還有正氣存在。竇娥已經死了,但是她的冤魂仍托夢給已為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的父親竇天章,從而得以昭雪。這樣的理想結局“其用意並非引導觀眾在假相的伸冤中獲得一點自慰,而是從這樣突破人生命運與現實環境的行動裏,樹立起一個不屈於環境,不服從命運的被壓迫者的形象。”一個柔弱而善良的女子在遭受巨大人生災難時變成堅強不屈、富於反抗精神的烈女,也給人間留下了一曲對黑暗社會以死抗爭的回腸蕩氣的悲壯歌曲。猶如一道劃破漆黑天空轉瞬即逝而光亮的閃電,雖然短暫,但在人們心目中卻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