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的現代研究路徑(1 / 1)

由於《古詩十九首》顯著的地位和影響,使它已經從《文選》學研究中獨立出來,成為古今學者關注的熱點。現代《古詩十九首》研究,與整個社會的發展變化密切相關,也與中國學術思潮的興衰緊密聯係。回顧20世紀學術思潮的發展曆程,出現了三個高潮。一是世紀初的“西學東漸”浪潮和“五四”新文化運動,這一學術思潮的興起是以摧毀舊文化、批判舊學術為旨歸的,其提倡新文化,鼓吹西方的學術思想的這種帶有“狂飆突進”式的思想革命,對傳統的古代文學研究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在“五四”運動以後的十五六年,中國文學研究出現了一個回歸古典、認識古典、不拋棄古典同時又適當用新的理論、新的視角和新的方法研究中國文學的時代,梁啟超的《中國之美文及其曆史》就是這一時期詩歌研究的典範之作,也是在近代的進化論理論指導下采用實證研究和曆史研究的成功之作。第二階段是三四十年代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運用唯物史觀來闡釋文學的發生、發展,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去闡釋文學發展的一些規律,無疑要比文學的進化觀念更加科學。這時期產生了一係列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觀點分析《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史著作,如劉大傑的《中國文學發展史》及解放後社科院文研所主編和遊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也產生了運用馬克思主義美學觀和曆史觀專門研究《古詩十九首》的專著,如馬茂元的《古詩十九首探索》。從三四十年代至五六十年代,《古詩十九首》研究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麵,其研究可分為兩派,一個是繼承《文選》李善注的詮釋型傳統,如陳桂的《古詩十九首解》,錢基博的《古詩十九首講話》,隋樹森的《古詩十九首集釋》,這一派研究比較切實、謹慎,強調對詩歌字、詞、句、義及用事用典的解釋,基本上仍屬於乾嘉學派的方法,但這些著作對後人正確解讀《古詩十九首》幫助很大。一個是繼承元人劉履的《選詩補注》的分析型傳統,如徐中舒的《古詩十九首考》、徐禪心的《古詩十九首在文學上的地位》、朱自清的《古詩十九首釋》等,這一派以釋“義”明理為主,強調詩歌的題旨和命意,在繼承傳統學術方法的前提下,對十九首的內容、命意和藝術進行客觀的具有現代意味的闡釋、分析和鑒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前兩種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古詩十九首》研究是20世紀古詩研究的主流,它貫穿了這一世紀的始終。第三次高潮是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在經曆了新方法熱、尋根熱、文化熱之後,中國的學術界呈現出多樣化的格局和多元化的方法,《古詩十九首》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有關其寫作的時代、作者、題旨內容、藝術特色、地位影響等老問題又重新被人提起,而關於它的美學特色研究、語言形式研究、抒情藝術研究、修辭技巧研究方興未艾。如李澤厚在《美的曆程》一書中,從漢代哲學思潮與美學風尚的互動背景的探討中,第一次從生命意識角度揭示出《古詩十九首》中表現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作為高等學校文科教材的《中國文學史》也掀起了重編重寫的熱潮,比較有特色的兩部《中國文學史》都從新的視角切入古詩研究領域,又用新的理論來觀照闡釋,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章培恒、駱玉明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從人性的發展角度,來論述《古詩十九首》人生主題的內涵,很有說服力。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以文學為本位,用史學的思維,借助文化學的視角對《古詩十九首》的題旨內涵、心態類型及抒情方式、語言風格進行全方位的闡釋,是目前為止論述最為全麵、持論最為公允的文學史著作。對於上麵提到的一些懸而未決的老問題,一些學者不畏艱難,勉力探索,取得了一些創獲。如李炳海關於《古詩十九首》創作時代的考證,倪其心關於《古詩十九首》作者身份的推斷,葉嘉瑩關於《古詩十九首》命意的講析等都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有所拓展和深化。特別是葉嘉瑩,她在《漢魏六朝詩講錄》中對《古詩十九首》的分析鑒賞能融中外文論於一體,以其女性特有的細密靈敏的感受力分析感悟文本,又以暢達文雅的語言形諸筆端,常給讀者別具一格、出人意表之感。綜觀20世紀《古詩十九首》研究的演變軌跡,經由了從繼承到發展,從詮釋到分析的顯明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