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注家仍然寥落,30年代日本學術界出版了瀧川資言的《史記會注考證》,是繼《史記》三家注之後近代的一部集成著作,其價值不能低估。近半個世紀《史記》研究的總成果相當可觀,重要的學術論文有228篇,專著31部。朱東潤的《史記考索》、崔適的《史記探源》、劉鹹炘的《太史公書知意》、李景星的《史記評議》、李長之的《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鄭鶴聲的《司馬遷年譜》、王國維的《太史公行年考》等等,都是各具特色的專著。一大批著名學者如章炳麟、梁啟超、羅振玉、錢鍾書、顧頡剛、翦伯讚、鄭振鐸等,也在他們的著作或論文中程度不等地評述了《史記》。這一時期創立的史學史、文學史大都給予《史記》以專章、專節的論述,使《史記》在我國史學史和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得到了更牢固的確立。
四、當代
當代《史記》研究,在唯物史觀指導下,把司馬遷的寫作活動與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緊密地聯係起來,以曆史的研究為主導,把《史記》從“史料學”的研究水平提高到“史記學”的研究高度上來,把司馬遷和《史記》放到中國文化、中國思想文化史的大背景中進行評述,走上了科學化的軌道。《史記》研究的領域不斷得到擴展,研究課題不斷深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史記》研究者,對司馬遷思想和《史記》文、史、哲、經的內涵展開了全麵的研究,提出了不少引人注目的新觀點。此外,司馬遷的美學、法學、民族學、人才學、天文學、地理學、軍事學、倫理學、人才學、宗教學、音樂學、農學、禮學、醫學、教育學、經學、《史記》與檔案資料、《史記》與地方誌等課題,不斷被開發。研究隊伍日益壯大,研究陣地得到擴充。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了更為可喜的形勢,學術交流擴大,橫向聯係加強,全國性的《史記》學術研討會從1987年以來已舉辦了10次。1993年陝西省成立了司馬遷研究會,促進了總結性工程的開展。1995年7月由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叢書《司馬遷與華夏文化叢書》共28冊,600多萬字,包羅天、地、人、物係統知識,從《史記》百科全書這一廣闊的領域內揭示出了司馬遷與中華文化的密切關係,這是史無前例的壯舉。2001年中國《史記》研究會成立,這是當代《史記》研究步入黃金時代的一個標誌,它極大地促進了全國各地學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了《史記》研究向縱深發展。自研究會成立以來,共舉辦了5次學術討論會,出版了學術交流論文集三集,協作公關推出了教材《史記教程》。2005年1月由華文出版社出版了大型學術工程《史記研究集成》14卷,共498萬字。《史記研究集成》工程於1994年啟動,曆經十年完成。它集研究之大成,研究內容融貫古今,囊括中外,突出當代,所選皆精粹,一編在手,既可了解司馬遷其人其書,又可了解兩千多年來“史記學”發展的曆程以及概況,融學術性、工具性、資料性於一編。2006年8月,在河南滎陽召開的中國《史記》研究會第五屆年會上,正式啟動了《史記疏證》工程,計劃三年基本完成,預計全書1500多萬字。它將凝聚我們這個時代學人的智慧,成為《史記》研究的又一座裏程碑,為承傳中國傳統文化做出新的貢獻。
當代《史記》研究的發展趨勢,是提高與普及雙向發展,前者總結,後者開拓,普及工作將是今後一個時期的方向。隨著強化精神文明建設,《史記》不再是少數文人墨客的案頭物,而將成為廣大人民所共享、共識的文化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