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種習慣 高度重視人際的交往
◇人,不是野獸就是上帝
人際交往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相互傳遞信息並交換意見的接觸活動。
人際交往活動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都是人類的一種必然的社會活動。它的必然性來源於人們的需要所決定的親合傾向。
親合傾向是人際交往的驅動力,是人際交往的心理基礎。
亞裏士多德曾經說過,一個獨立生活的人,不是野獸就是上帝。所以,就一般人而言,人們是需要和別人在一起的,這就是人類的親合傾向。親合是人類的一種基本需要,這種需要是引導與他人進行接觸的動力,是人與人之間發生關係的起因。
有人曾經訪問過一位在納粹集中營裏被單獨監禁526天的人。他說,起初他感到十分沮喪,灰心喪氣,以後就逐漸適應,甚至到後來允許與其他犯人說話時,他竟然覺得說話很困難。可見,人隻有與人在一起的時候,才能享受到作為一個人的全部快樂。尤其是青年人能否融入社會,與他人進行很好的交往,將在很大程度上關係到人生的未來走向。
◇影響人際交往的規律因素
影響人際交往的原因有以下幾種因素:
1.鄰近規律
人與人在活動空間上的接近,便於形成人際間的相互吸引。所謂“遠親不如近鄰,”就是鄰近規律的具體反映。人際交往是以空間的接近為先決條件的。人與人在空間上不能接近,人際交往的其他規律也難以發揮作用。人們總是隨著自己生活空間上的變化,不斷地在自己鄰近的範圍內選擇新朋友。人與人在空間上的接近,不僅為交往提供了方便條件,而且還有其內在原因。
①人與人在空間上的接近,會使人產生友好相處的期望。鄰近相處的雙方,要考慮今後的長遠交往,自己友好地對待對方,也希望對方友好地對待自己。
在雙方能夠體驗對方的友好表示時,彼此間在心理上便相互接受和容納,從而結成親密關係。
②人與人空間上的接近,可以有更多的了解。人們總是喜歡與熟悉的人在一起,而與陌生的人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是出於人的安全需要。對陌生的人不了解,惟恐受到傷害,有不安全的感覺,常常懷有戒心;臨近的人相互了解較多,畏懼心理逐漸消除,從而導致親密關係的建立。
③人與人空間上的接近,可以滿足雙方多方麵的需要。鄰近的人生活在一個共同的空間裏,“低頭不見抬頭見”,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給自己建立一個美好的環境,在生活上有所關照,更多地獲取外界信息。
然而,鄰近規律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是有條件的。它在人際關係形成的初期有明顯的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和交往麵的擴大,鄰近規律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越來越小,如果缺少其他吸引因素的滲入,雙方的關係就難以向深入發展,甚至還有可能向相反的方向發展。
2.相似規律
達爾文的表弟、優生學創始人高爾頓曾詳盡地分析了1768年。1868年這一百年間英國的首相、將軍、文學家和科學家共977人的家譜。在對這些著名人物的婚姻模式的研究中,高爾頓發現,那些功名卓著的男性們的婚姻,總是和那些能夠與其相配的女性們連在一起。
1903年,卡爾?派生進一步發揮了高爾頓的觀點,明確指出配偶雙方總是努力選擇與自己相似的人。在我國的婚姻狀態中,“門當戶對”也是相當普遍的現象。
不僅婚姻如此,而且在社會交往中也受相似規律的支配。
人與人在社會生活方麵的相同和近似因素,能夠使人際間產生相互吸引。這些相似因素包括:民族、年齡、學曆、修養、社會地位、職業、思想觀點以及興趣愛好和生活習慣等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