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後記(3 / 3)

《河流——西安建大校園文學佳作選粹》一書,由我校師生撰寫的文學作品編輯而成。“河流”兩字作為本書的書名,有著特定的寓意。兩字取自於“樹高千丈有根,河流萬裏有源”,這條“河流”是經過數代建大師生員工為校園文化奔走、努力、堅持、付出,並以熾熱情感澆灌而成的文字之河、情感之河、校園文學作品之河。多年來,我校師生員工為文學接力前行的創作態勢,猶如江河湖海的自然流動,承小溪收飛瀑,穿山越穀,遠離喧鬧,無論一瀉千裏還是九曲回環,皆受天地滋養,皆得自然清新,皆現文化樂趣。

《河流——西安建大校園文學佳作選粹》一書既有“大家閨秀”,也有“小家碧玉”,既向往“陽春白雪”,也歡迎“下裏巴人”。由此可以說,本書基本真實地反映了西安建大師生在一定時期內的文學寫作態勢和水平。本書最終收錄的約400篇作品,長短不一,風格迥異。在本書的編輯過程中,編者經常不自覺地融入到了作者的情感體驗、文學體驗與寫作嚐試中。作品中對情感、生活、社會、人生等等的敘述和打量,彰顯了作者獨特的心靈視角和情感體驗。漸漸的,在我們的眼前以及心中,這些文字已悄然彙聚成了一條歡快流動的河流。

《河流——西安建大校園文學佳作選粹》收錄的作品,絕大多數來自近些年來西安建大校報副刊精心選發的文章。多年來,在見證學校風雲的同時不遺餘力地為學校的興盛、為校園文化的繁榮鼓與呼,昭示著校報的神聖責任。多年來,校報對倡導與傳承校園文化的辦刊脈絡從未斷裂過,對活躍校園生活、傳承校園文化的責任從未推諉過。多年來,校報副刊一以貫之進行的,其實就是堅持倡導大氣、厚重、高雅的校園文化。多年來的努力、堅持與工作,已使得校報副刊成為西安建大校園文化中的重要平台。由此,編者以校報副刊為側重點去進行本書的編輯工作,是尊重曆史的,亦是合適的。

《河流——西安建大校園文學佳作選粹》凝聚著方方麵麵的關心和幫助,這些關心和幫助為《河流》這一建大校園文化之花的綻放,提供了極富營養的底肥。人文學院韓魯華教授、祁嘉華、呂剛、許娟莉副教授為本書給予了專業性的指導。此外,西安建大馨火文學社、夏文學社這一新一老的文學社團的成員們也積極向本書推薦稿件。在此,我謹向他們及為本書供稿的所有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校慶叢書從策劃到編輯出版始終得到了學校各級黨政領導的關心和支持。校黨委書記高明章、校長徐德龍院士在百忙之中多次過問叢書編寫情況,並審閱了樣稿,提出了十分寶貴和中肯的指導性意見,這給了我們極大的鼓舞和鞭策,在校慶叢書出版之際,我再此向關心和支持叢書的各級領導表示衷心的感謝。

陝西人民出版社曾宣傳、翟寶海、姚鋒等同誌精心編輯把關,為我們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並加班加點,保證了叢書的出版質量和時間。我校藝術學院青年教師徐紅蕾精心構思,巧妙設計,為叢書設計了既富有文化藝術內涵,又充滿生命活力的封麵。在此,我也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一年多來,作為叢書的主要編寫者:王繼武、葉淑玲、李友海、李欣軍、趙阿鋒、康愷、邱必震、曹宏偉、孫景麗、張強等曾為叢書的出版度過了許多個不眠之夜,他們不僅以辛勤的勞動、豐碩的成果為學校校慶獻上了厚禮,而且,經過了這次體力和心智的艱難磨煉,這支隊伍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特別是叢書常務副主編王繼武同誌,作為一名建大培養的學子,將自己對建大的深情厚誼,傾注在叢書的策劃、編輯、出版過程中。據我所知,叢書的每一步進展,每一個細節,甚至每一段文字中,都凝聚著他的熱情、汗水和智慧。這也從一個側麵,體現了建大人對建大的一片赤誠之心。在此,我也向他們表示深深的謝意。

盡管我們竭盡全力,由於時間倉促,水平有限,校慶叢書還是難免有所遺漏與不足,甚至錯誤之處也在所難免。因此,我們懇請校內師生、曆屆校友及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2006年仲秋,我們將見證學校辦學110年並校50周年校慶盛典,我們以凝聚著伏案一年多的辛勤汗水的叢書,獻給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辦學110年並校50周年華誕,並奉上我們對母校最誠摯的祝福。

張建

二〇〇六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