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爭鳴】文學創作:走向沒落?(1 / 1)

◇李友海

從整體上而言,大學裏文學創作的不景氣已是不爭的事實。而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校裏的文學愛好者及“校園文人”依然數目龐大。

西安建大學生的文學創作在陝西高校中頗具影響力,現有近二十年社齡的“夏”文學社也曾於1995年至1996年進入了“黃金時期”,除在《詩刊》、《中國大學生》等重量級刊物上陸續發表了一批作品外,當時的負責人在校內也曾推出過作品展覽。然而,那兩年所達到的“高度”至今卻沒人逾越。當然,一個文學社團在發展中出現起伏是正常現象,未必就能精確地反映出一所高校文學創作的整體態勢;反過來說,一所高校整體的文學創作態勢也難以僅由一個文學社團所能承載。

整體上的不景氣,是否就可想當然地歸結為“走向沒落”了呢?簡單回答“是”卻有失偏頗。西安建大近年來發生了以下事實:唐華詩詞社、晨曦文學社在該校陸續注冊成立;2002年5月份,在首屆省大學生“我的大學”征文大賽中,該校共有五名同學獲獎,其中應屆畢業生周春芳的小說《歸去來兮》以優美的筆觸、真摯而淳樸的感情和濃鬱的神話色彩榮獲一等獎;10月初試運行的“夜流吟”校園文學網的注冊ID在短短不到40天裏就已逾百;此外,文學類作品仍占據了各院係刊的相當比重……

例子無需一一枚舉,這些事實至少說明:不斷有新麵孔出現,文學創作市場仍具很大潛力。同時也不可否認的是,在這些事實的背後,還有著眾多的問題值得人們長期思考。譬如,終究是人們遠離了文學,還是文學遠離了人們?

不妨來分析一下“不景氣”的成因,成因雖然眾多,但歸結起來不外乎兩大方麵:

其一,學生的文學作品中感性偏多、表現張力勢衰、對個性化寫作的熱衷及對純文學的留戀等,對受眾已很難構成持續的吸引力(文學“發燒友”另當別論),這是主要原因。

其二,大環境的不斷流失是重要原因,主要表現有兩點:第一,當以科技進步為標誌的社會發展為人們的精神需求的多元化選擇提供了諸多可能性後,文學飽受衝擊。傳媒界幾年前的重新“洗牌”,也使眾多口碑不錯的文學類刊物陸續退出,發表園地迅速減縮。而在就業競爭激烈的校園裏,學生們已更多地專注於自然科學,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著對社會科學的認知有所忽視。同時,眾多以大學生為主要受眾的刊物逐漸消減甚或撤掉了文學類欄目;第二,高校支持環境略顯“乏力”。由學生負責的文學刊物,如今大多數麵臨著經費短缺的突出問題。每次臨近出刊,學生所申請到的經費時常入不敷出,最終即使付梓,也往往有賴於拉到讚助甚至“自費”。

這兩大原因導致“校園文人”們更多地轉向了散兵遊勇式的個人寫作,從而弱化了整體氣候的延續。這個轉向無論對於高校校園文化的推動還是對於寫作者本人而言,都是弊大於利。

從如上所述事實及成因分析中不難預見,若得以加強引導與適度提供更好的支持環境,文學創作這塊“蛋糕”就可以做得更大、更好。

筆者幾年以來與多屆“校園文人”們有過多次座談,在他們青春洋溢的臉上及娓娓的言談中,筆者強烈地感到了這群人對於文學的熱愛與執著,他們仍在為校園裏文學創作的繼續繁榮而竭力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