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龍與蟒(3 / 3)

其八,古人在描述某一傳說中的祖先或神的形象時,有的說“蛇身”,有的說“龍身”。這表明在古人的意識中,龍蛇為同類。例如伏羲,或稱之為“蛇身人首”,或稱“伏羲龍身”;又如軒轅,有的稱之為“人麵蛇身”,有的則稱之為“龍身而人頭”;再如燭龍,學術界有人認為是北極星神或北極光神的象征,正如龍被視為雷神一樣,史籍則稱其為龍類之一,但關於其形象卻說法不一。有的史籍稱其為“身長千裏”,“人麵蛇身赤色”,有的史籍則稱其為“人麵龍身而無足”。從燭龍身長千裏來看,燭龍的原形當是蟒蛇。

其九,龍是古代各部落、各民族共同崇奉的神靈,因此,它不會在很少人崇奉的動物基礎上產生,它隻會在許多氏族部落和民族共同崇奉的動物基礎上形成。據筆者所知,以鱷魚為圖騰或神靈的氏族部落很少,而以蛇為圖騰或神靈的氏族部落卻很多。《說文》雲:“南蠻,蛇種”;“閩,東南越,蛇種”。被稱為“蛇種”者,都是以蛇為圖騰的。而“蠻”和“閩”,當是“蟒”“奔”的同音異寫。此外,《山海經》中記有眾多的“人麵蛇身”或“蛇身人麵”之神。根據民族學資料,半人半獸的動物形象,大多是圖騰祖先或由圖騰演化的地域保護神形象。這說明遠古時代有很多氏族部落崇奉蛇。正因為如此,在蛇圖騰或蛇神基礎上演化的龍才會被大多數部落所接受。直到近代,蛇在南方許多地區和民族中受到普遍的崇拜,如江蘇宜興稱蛇為“蠻家”“蒼龍”。浙江嘉興、湖州地區稱蛇為“大仙”“天龍”。安徽當塗地區稱蛇為“家龍”。此外,這些地方還有敬奉家蛇和忌呼蛇名的習俗。有些地區還有祭蛇儀式。

其十,傳說中的龍是善變化的神異動物。《管子?水地》:龍“變化無日,上下無時,謂之神”。《論衡?龍虛篇》:“龍之所以為神者,以能屈伸其體,存亡其形。”“龍變體自匿,人亦不能覺,變化藏匿者巧也。”而蛇也往往被視為有靈性的動物。蛇行動靈活,神出鬼沒能潛入水底,能鑽入土中,能躲入草叢,能爬上大樹,能在水中行走,亦能在陸地奔馳。而且還會蛻皮。在夏天,在蛇出沒的地方,經常能看到蛇蛻下的皮。凡此種種,都會使古人感到神秘,意識到蛇與其他動物不同,是善變化的動物。另外,古代有許多關於龍化物、龍化人和人化龍的傳說,而蛇化人的傳說在古今各民族均有不少。

其十一,在曆史上,龍的主要神職是掌管雨水。在古代傳說和近現代許多民族中,有不少關於蛇主旱澇的信仰。如《山海經?中次二經》:“陽山……其中多化蛇,其狀如人麵而豺身,鳥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見則其邑大水。”《山海經?西山經》:“太華之山……有蛇焉,名曰肥壞,見則天下大旱。”《山海經?東山經》:“獨山……其中多??,其狀如黃蛇,魚翼,出入有光,見則天下大旱。”《山海經?中次二經》:“鮮山……其中多鳴蛇,其狀如蛇而四翼,見則其邑大旱。”《山海經?北次三經》:“幽都之山……有大蛇,赤身黑首,其音如牛,見則其邑大旱。”近現代一些民族也有類似的信仰,如雲南布朗族認為,人頭蛇身的“苦拉”是最大的鬼,它是管水的,據說下雨漲大水,山崩地塌時它就出來,人見了就會死,因此每年要在河邊祭祀它。在古代中美瑪雅人(或稱“馬耶”人)中,其雨神形象為人首蛇身或象首蛇身。與中國的主宰雨水的雷神形象極為相似。澳大利亞北部的阿努拉部落人也認為蛇主宰雨水,傳說蛇居住在水塘裏經常不斷地向天空噴水,直到天空出現雨雲及雨水降落。

其十二,史載龍肉可食,相傳夏後氏曾食龍肉,而蟒蛇肉亦可食。清人郝懿行說:“今有菜蟒,不能騰,人啖之,以為珍味矣。”又龍可豢養,古有專門飼養龍的“豢龍氏”,而蟒蛇亦可飼養。非洲一些民族崇拜蟒蛇,蛇廟或聖所內養有蟒蛇和其他蛇,由祭司飼養。據報道,印度尼西亞蟒蛇很多,被視為善蛇,至今仍有人飼養大蟒蛇,並與蟒蛇生活在一起。婆羅洲有一個人與大蟒組成的家庭,該家庭的成員之一是一條長6.4米、重約60公斤的巨型蟒蛇。一家人除了與大蟒蛇同眠外,家中最小的孩子還每天同大蟒蛇一起衝涼,並負責為蛇擦身。另據報道,印度尼西亞有一名3歲女孩,名叫泰瑞哈德,長年與一條長6米的大蟒蛇生活在一起。幾年前,其父在野外發現4個大蟒蛋,結果有一個蛋孵出小蟒。於是,泰瑞哈德就一直與蟒蛇為伴,甚至連睡覺也躺在蟒蛇的懷裏。

有人以龍的冬蟄、卵生和會鳴叫等特性說明龍的原形是鱷魚。其實,這些特性不僅鱷魚有,蟒蛇也有。大蟒蛇除了冬蟄、卵生外,還會嗚叫。《淮南子?泰族訓》:“騰蛇(蟒蛇)雄鳴於上風,雌鳴於下風。”《山海經》所記的長蛇、大蛇,也會嗚叫。《山海經?北山首經》:“鹹之山……有蛇名曰長蛇……其音如鼓柝。”《山海經?中次二經》:“鮮山……其中多化蛇……其音如磬。”《山海經?北次三經》:“幽都之山……有大蛇……其音如牛。”

上述種種表明,龍的原形當為蛇。而古人也往往龍蛇並舉,如“蛇龍居之”,“驅龍蛇而放之菹”,“深山大澤,實生龍蛇”,“龍蛇之蟄”,諸如此類,在史籍中屢見不鮮。而蟒蛇為蛇中之王,故古人以最大的蛇――蟒蛇為基形塑造龍。因此可以認為,蟒蛇是龍的主要原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