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安欽差攻破青雲山,張七在曹州府城外被褚、陸、周、田殺敗,隻剩下百餘名嘍羅,跟隨往東方逃命,身邊惟孫海一人護衛。那張七一路上歎氣連聲,無精打采,走的都是些隱僻小路,恐怕有人追趕。正走中間,腹中饑餓,無奈止得命嘍羅四下尋覓人家,買些飯食充饑。幸虧山村之內還有人家,聽說有錢買食物,也就隨便賣給他們些飯食。他們飽餐了一頓,給了飯錢,又往前走。一路打聽兗、沂二府早已有人盤查,偷不過去,除非由山背小路走去,約八百裏,方是泰安府羊角嶺交界。張七聽說"羊角嶺"三字,十分歡喜,想道:"到了羊角嶺,見著鐵頭陀,再三求他。他若肯拔刀相助,要報此仇,有何難哉!"因此尋路前進,直奔羊角嶺而來,暫且不表。且說欽差得了曹州信息,知道賊人大敗逃命,生擒賊目一名,府城無恙,心中大喜。隨即帶領人馬與山中男女、銀錢糧米,一齊裝運押送進城,還有兩個賊目,與曹州這賊三人,一並送人監禁。欽差進城,文武迎接。到了府署,欽差人內升座,文武參漏已畢。欽差遂將山中所獲金銀糧米各物,請太守親自閱視,查明數目,一半存庫,一半分賞三軍。忙將攻破山寨一切情形,寫信通知中丞,意欲奏聞獎敘有功將佐,隨後再進攻續兗、沂之賊。至張七現在逃亡,派人尋蹤往探,一定要將他拿獲。此間被獲三個賊目,請旨定奪,或解進京師,或就地正法,均候欽定雲雲。又片保舉出力員弁,如田總兵、褚、陸、周、馮、趙與兗、沂大小將官,皆候旨施恩。此信一發,不過一日,早到省城。中丞閱信,照樣擬了奏稿,會同辦理,仍將奏稿封寄商酌。這裏欽差隨派曹州府審問那些婦女,麵諭胡氏一名女子,是個烈女,即令人將他家屬喚來領回,好好給他配個人家。似此節烈,照例請旌,旋於奏折尾末敘明。奏稿擬定,仍請衛中丞拜發。
這裏曹州府無人不知胡家女子,能在賊中一月有餘,仍然保住貞節,真算節烈可風。他父聞知,即刻來府署,父女見麵,大哭一場,稟明太守要領女兒回家。太守允許,送與胡女許多東西。又叫他入署內,那知府太太與他談談說說,十分佩服,也有賞賜。胡女又求太太轉求太守在欽差麵前討情,留張七嫂子一條性命,算是報他救命之恩。那些話一言難表。但說胡家父女好容易死裏求生,而今骨肉重聚,二人臨走時,親到欽差公館前叩謝,然後歸家。後來胡女許配一個秀士,也中一名舉人,後來官居教授,夫婦享壽七十而終。這都不提。
再說欽差與曹州府太守商議,將那些被擄婦女有家可歸者,稍給銀兩,著他家屬領回;無家可歸者,散給他些資財,叫他自己過活。那賊人的家眷:暫行看管,聽候聖旨發落。所奏張七、孫、餘、李、黃五個人,都無兒子,縱有兒女,也不見得是親生自養的。我朝聖恩寬大,罪人不孥,將來或可免死。這是後話慢表。
再說那張七與孫海在路潛逃,晝伏夜行,走的都是些幽僻小路。一路上有時還有飯吃,有時止得挨餓。走了八九天,那天才到了泰安交界。一路探明羊角嶺路徑,有人說道:"那羊續角嶺青蓮寺是有名殺人的活閻王,你等此去,莫非不怕死麼?"張七等道:"我等是他舊交,他斷不能殺我等的。"一路尋蹤覓跡,果見山路崎嶇,比較青雲山又險要多了。到了嶺下,止見有幾家酒店開設在那裏。跑堂的招呼客人說道:"我這裏酒飯俱全,要甚麼菜都有,嚐嚐看,我這酒是真正原封,無一點假,嚐了管保你別處酒就喝不來了。"吆吆喝喝,聲音洪亮。張七撿了一家門麵寬敞的,走了進去。到客座上坐下,其餘跟隨的人止剩得七人,也隨同進來,兩旁列坐。跑堂的忙上前問道:"爺台來了,請坐!"忙倒上茶來,請示用甚麼酒菜,吩咐了好去預備。張七道:"有現成的雞魚肉食,盡管拿來,酒要好的。他們是我夥伴,一樣預備酒菜,快快去辦來!"跑堂的連忙答應,下去端整酒菜。不多一會,端了上來,擺列好了,請張七用酒吃菜。
張七飲了數杯酒,看了看那跟隨的人也在一旁喝酒吃菜。張七遂喚跑堂的過來說道:"我要問你,這裏上羊角嶺還有多少路途?那青蓮寺方丈現在可在家?諒來你總知道的。"跑堂的聽了這話,忙問道:"爺台想是與我們方丈認識?"張七道:"然也。"跑堂道:"此去上山還有五裏路遠,到了山半中間,還有一處名曰往來亭。那亭上有人把守,亭外挖有濠溝,除非熟人或有來曆舊交,到了那裏通了名姓,那亭中大師傅準你上去,才放下吊橋,渡你過去。不然,你休想上去。止怕他那裏一聲暗號,四下裏有人看守,一齊圍裹上來,登時拿住。這個地方好有一比,比做閻羅殿上,到此死多活少。爺台如要上山,務要打定主意,不可冒失,白送了性命。就是我們這個地方,開設店麵,也是奉了大師傅之命,在此做眼。凡是過路客商,知道規矩,由此經過,先送上買路金銀,我等給他一張路票,任憑他過山。周圍百裏之內,無人阻擋。若不送金銀,到了店,續我等暗地通信他山上發下人來,登時人財兩空。年輕的擒上山去,做個小卒;年老的一刀了賬。任你有多少人馬,也過不去。甚麼講究呢?此去八裏外有一條河,名曰羊眼渡。大王有法力,那河水雖不深,就是無法能渡。不拘甚麼東西,見水就沉,不能行船,又無橋梁,水流甚急。任你千軍萬馬,到了那裏,也是束手無策,止有等死。而且那水喝不得,喝下去腹中疼痛,周身無力,登時倒地。大法師有如此本事,所以在羊角嶺上青蓮寺中,帶領著徒子徒孫,享受清福。凡是山東山林中好漢,無一處不來進獻金銀。還有海中幾家大王也來通信,送些禮物,遇有急難,還要求他相助。爺台既是相與,大概這些事久已聞知。若是初次來見,路徑不熟,那倒不妨,我遣人同你去,何如?"張七聽了這一番話,忙答應道:"兄弟,你當我是誰?我就是曹州青雲山的張七大王是也。與這裏大和尚是盟兄盟弟,素有往來。大和尚曾到過我山寨三次,我卻不曾來過。目下因有些不得意的事,特地來投奔他。原是初次到山,路徑不熟,相煩你派個人送我上山。好在是一家人,我也不用客氣道謝。"那跑堂的聽張七說完這話,連忙上前下跪,說道:"原來是七寨主駕到,小人不知,多多得罪!千乞大王爺擔待。"張七忙將他拉起來,說:"好兄弟,何必行此大劄!你我原是一家人,不知者不罪。勞煩你快領我上山,見師傅要緊。"跑堂的說:"刀口是自然。"忙打了一聲暗號,止見內麵走出幾個人來,略問了幾句話,就請張七動身。從店後小路前往,走不多遠,看見有幾間房子,那房內有樓。那領路人上樓吹起號來,一聲響亮,山上早有人答應,放下人來,用竹幾子轎數乘,請張七坐了一乘,孫海也坐了一乘,其餘不用。每一乘有四個人抬,行走如飛。不消半個時辰,早已上得山來。果然到了亭子內,續有人出來接見,問明來曆,一同上去。約有半裏,已到青蓮寺麵前。止見山門大開,十分威嚴,兩旁坐著有數十個頭陀,都是麵貌凶惡。見了張七、孫海,忙問道:"兩位從那裏來的?"引路人代通名姓。那些頭陀聲忙站起,合掌道:"我等不知,有失遠迎,望乞大王恕罪。"張七道:"豈敢,相煩通報大師傅。"頭陀答應,同進山門,有人飛跑進內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