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回 安大令骨肉敘天倫 佟孺人姑媳祝俠女(3 / 3)

當下向公子道:"你不必慌,隻管起來明明白白的說。"公子方才站起身來,從家中得信起身,一直到今日到店止,照方才回太太的話,應節省的節省,應加詳的加詳,並和張金鳳聯婚一段,一字不落,也都據實的稟了他父親。書中交代清楚,嚴父慈母,其性則一,其情不同;況且這位安老爺又是才學說三者兼備的人;當公子說的時節,便不肯用話打他的岔,默默凝神靜氣聽去,但見他聽著,忽而搖頭,忽而點頭,忽而抬頭,忽而低頭,那心裏大約是驚一番,喜一番,感一番,痛一番,一直等他把話說完了,才透過口氣來,不由得一陣酸心,兩行熱淚。公子也鳴嗚咽咽惶恐個不住。安老爺定了一定,長出了一口氣,才向公子道:"這樁事我都是明白了,你想我聽著,怎能夠不驚!到了此時,卻急也無益,更無氣可生,隻是苦了你了。你如今不必害怕著忙,聽我告訴你,你此番為我出來,這是天理人情,無所謂錯;況又受了這場掀天風浪,難道我還責備你不成?然而這事,卻是都由你少不更事而起。你想這條路,帶著若幹的銀子,便華忠跟著,且難保無事;何況你孤身一人,以致險遭不測。你想,倘然果遭不測,不但你成了罪人,連我也是個罪人了,比起你給我送銀子來,孰輕孰重?及至你在店裏,遇見那個什麼十三妹女子,卻純是你不學無識了。方才聽你說起那情景來,她句句話與你針鋒相對,分明是豪客劍俠一流人物。豈為'財'色'兩字而來?你千不合,萬不合,不合那一走。這就是叫作'吉凶侮吝,生乎動'了哇!再講到那騾夫、和尚,原是天理人情之外的事,也難怪你見不及此;隻是果然不走,這禍又從何而來呢?至於你受那十三妹的金銀,允那張金鳳的姻事,這兩樁事,你自己以為大錯,我倒原諒你。何也?聖人說:'觀過知仁',原不盡在'黨'字上講。當那進退維穀的時候,便是個練達老成人,也隻得如此,何況於你?又何況你心裏還多著為我的一層!倒是我作老家兒的不曾蔭庇到你,轉叫你為我先受了累了,這是我心裏難過的去處。如今這項金銀,也還算得從義路而來,此時也無法不受,況且我也正用得著。竟是用了她的,成全了那女子一番義舉和你一片孝心,我們再圖後報。那張姑娘,方才聽你說來,竟是天作之合的一段姻緣,你可不準嫌她父母鄉愚,嫌她鄙陋,稍存求全之見,如今竟是以前言為定,都等我完了官事出去,給你們作合,想來你娘沒什麼不肯的。"公子聽一句,應一句,緊記了母親的話,且慢說方才放定的一層;今聽安老爺如此一問,乘勢回道:"看母親的光景,也以為必當作合,但不得父親的話,隻不好就定,還叫兒子請示。"老爺說:"那更好了,你略歇歇兒,就先回去,把這話說給你娘聽。並致意你嶽父嶽母,叫他二位好放心,我也無可為難著的了。"安公子聽完了話,一切得了主意,心裏一想,暗道:"我安驥修了幾生,有多大造化,得這樣劬勤複育的二位老人家。"想到這裏,轉不禁痛定思痛,感深而泣。安老爺道:"這又哭什麼?不必哭了,再哭,就叫我著急了。"公子這才收了淚痕,換出笑臉,詳問父親的起居眠食。老爺說:"你此時且不必絮叨,把方才的話回去說了,就換了衣裳來,跟我吃了飯,今日就在此住,我還有話說呢!你丈人那裏,我請程相公替我陪去。"公子領命退出,本是雇了個小轎來的,就坐了那小轎飛奔回店。見了安太太,不及細說,笑嘻嘻的道:"我父親沒生氣,都依了。"安太太道:"我早曉得了,我隻管那叫你去,到底不放心,打發人跟了聽去,回來回了,我都知道了。這好極了,你去陪你丈人吃飯去罷。"公子又把父親還叫回去,並請程相公陪著的話回明,忙忙的換衣回去,他父子方才得說一番無限離情,敘一番天倫樂事。

那張老有程相公在那裏陪著,一個講的是抄謄繕寫,一個講的是耕種耙鋤,說了一晚,也不曾說到一處。那張太太是提著精神,招護了一雙女兒、女婿,到了這裏放了心了。晚飯又多飲了一杯,更加村裏的人兒,不會熬夜,才點了燈,就有些上眼皮兒找下眼皮兒,打了一個嗬欠說道:"要不,咱睡罷!"張姑娘正要和婆婆多親熱一刻,說:"我還不困呢,媽先睡去罷!"那婆兒更無謙讓,過西間去,脫了衣裳,躺下就睡了。這裏安太太叫張姑娘上了炕,才細細的問她家鄉路上一切閑話。說到路上,那張姑娘不住的十三妹姐姐長,十三妹姐姐短,安太太這才知道,那位救命的姑娘叫作十三妹。張姑娘又把十三妹的形容舉止,並定親以前,怎樣先私下問她許多的話,都傾心吐膽的告訴了婆婆。安太太更是心感,因說道:"這位姑娘,不要真是位菩薩轉世罷!隻是你們受了她的好處,還當麵給她道了個謝;我可那裏謝她一聲去呢?我方才心裏許了個願,等十五日在天地前,上個滿堂供,焚個滿鬥香,一來答謝上天,報咱們父子婆媳完聚的天恩;二來祝讚著那十三妹姑娘增福延壽,將來得個好婆婆,好女婿;我還打算另設張桌兒,望空遙拜她一拜,心裏才過得去呢。"張姑娘道:"這個隻怕使不得。她和媳婦結了姐妹,在婆婆看著,也是孩子一樣,這一拜她斷當不起。媳婦倒有個見識,媳婦本也有個願心許下,給她供個長生祿位,早晚禮拜,願生生世世和她托生一處。婆婆想著使得使不得?"安太太聽了,說:"很好。"又說:"是這樣,咱們娘兒們,都是十五那天還願。"婆媳二人,又談了許久,聽了聽,那天已交四更,才各歸寢。

讀者,看這回書把上幾回的事,又寫了一番,不覺得有些煩絮拖遝麼?卻是不然,在我作者,雖不過是照事實描寫,卻別有一段苦心孤詣。這野史稗官,雖不可與正史同日而語,其中伏應虛實的結構也不可少;不然,都照宋子京修史一般,大書一句了事,雖正史也成了笑柄了。非這番找足前文,不成文章片段,並不是我消磨工夫,浪費筆墨,也因這第十二回,是個小團圓,是《兒女英雄傳》的第一番結束。正是:好向源頭通曲水,再從天外看奇峰。

後事如何?下回書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