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管理效果
2008年的金融危機像一麵鏡子,照出了企業內部潛伏著的各種問題。不少企業在金融危機麵前不堪一擊,是因為這些企業內部早就存在嚴重危機,隻是它們平時看不到這些危機,所以當金融危機來臨的時候,倒閉是必然的。這就告訴我們,看不到危機才是最大的危機。
經典案例
雀巢公司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跨國食品公司,具有120多年的曆史。它所生產的食品,尤其是速溶咖啡,風靡全球,是其拳頭產品之一。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飲譽世界的雀巢帝國,在20世紀70年代卻險些信譽掃地,“一命嗚呼”。
當時世界上出現了一種輿論,說雀巢食品的競銷導致了發展中國家母乳哺育率下降,從而導致了嬰兒死亡率的上升。由於當時雀巢的決策者拒絕考慮輿論的批評,依舊我行我素,加上競爭對手的煽風點火,1977年,一場著名的“抵製雀巢產品”運動在美國爆發了。美國嬰兒奶製品行動聯合會的會員到處勸說美國公民不要購買“雀巢”產品,並批評這家瑞士公司在發展中國家有不道德的商業行為。對此,雀巢公司隻是一味地為自己辯護,結果遭到了新聞媒介更為猛烈的抨擊。整個危機持續了10年之久,正如美國新聞記者米爾頓·莫斯科維茲所言,“抵製雀巢產品”運動是“有史以來人們向大型跨國公司發起的一場最為激烈和最動感情的戰鬥”。
直到1984年1月,由於雀巢公司承認並實施世界衛生組織有關經銷母乳替代品的國際法規,國際抵製雀巢產品運動委員會才宣布結束抵製運動。
密碼透析
現在回頭細想,這場抵製雀巢產品運動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問題出在雀巢公司對於來自媒體的種種訪問,不管是友好的采訪,還是“帶刺”的追問,都采取沉默、回避的態度,得過且過。更為糟糕的是,它不能正確地對待消費者的批評建議,甚至對一些有很大影響力的社會人士所提出的嚴肅的道德問題也采取了冷漠的態度,一味強調所謂的科學性和合法性,結果非但沒令人感到公司關心社會公眾提出的問題,相反卻給人留下了公司不肯讓步的壞印象。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關於吸血蝙蝠與野馬的故事。在廣闊的非洲大草原上,生活著一種吸血蝙蝠,它雖然身體很小,卻是野馬的天敵。每當它要吸野馬的血時,就會悄悄接近野馬,然後趴在馬腿上,用鋒利的牙齒慢慢咬破馬腿,把尖尖的嘴插進馬腿的傷口中,慢慢吸起血來,當野馬感覺到腿部疼痛時,隻是用蹄子踢一下,繼續垂頭吃草。不久,野馬感到腿部麻木,而且全身發軟,便本能地用蹄子再踢,但已經無濟於事了,一切都晚了,一會兒便轟然倒地,在痛苦中慢慢死去。
野馬具有強大的身軀與力氣,麵對獅子、獵豹、豺狼等猛獸的時候,他能拚命地逃跑、反抗,可是當遇到不起眼的吸血蝙蝠時,卻沒有意識到災難的來臨,最終招致滅頂之災。
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和各種信息混雜的當下,“吸血蝙蝠”在每個企業中都存在著,而且看起來很平常,很多企業即使意識到了,卻並沒有找到問題的症結,或者對問題的症結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類似野馬的危機盲症,可能暫時對那些規模大、實力強的企業來說,不算是太大的問題,但對中小企業來說,“吸血蝙蝠”現象實際上是一個潛伏危機的信號,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視,潛在的危機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顯性危機,使企業陷入癱瘓。
現實中,大多數企業對於危機往往是亡羊補牢。其實,最重要的是要預見可能發生的危機,並預防它的發生。著名企業家鬆下幸之助在總結其企業的成功經驗時說過,長久不懈的危機意識是使企業立於不敗之地的基礎。
榮登美國《時代》周刊“風雲人物”榜、世界信息產業的巨子、英特爾公司的締造者格魯夫在談到其取得的輝煌業績時說,隻有把那些看不見的危機,屢屢清除,企業才能生存下去。
由此看來,將危機消滅於其潛在狀態,是危機管理的最高境界。
§§第十章 文化觀:企業需要精神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