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隘型性格的人常常不自量力,妄自尊大,由於自己對自己或自己對別人在某方麵存在著很高的期望值,一旦這種期望得不到滿足,就對他人充滿怨恨和嫉妒。遇到挫折時,常以攻擊的方式對那些曾經給自己帶來挫折的人進行報複,同時也常常為了一些非原則性的、不值得的小事,斤斤計較,采用極端的報複手段,使得報複這把雙刃劍既傷害了對方,也傷害了自己。第三十三章狹隘型性格與命運
1.善妒的大權謀家李斯
李斯是集大學者、大權謀家、大政治家於一身的秦國宰相,但他心胸卻非常狹窄,善妒,他有極強的權力欲,這從司馬遷在《史記·李斯列傳》中插敘了一件小事,能夠形象地說明。據說,在李斯當小官時,曾到廁所裏方便,看到老鼠偷糞便吃,人和狗一來,老鼠就慌忙逃走了。過了不久,他在國家的糧倉裏又看到了老鼠,這些老鼠整日大搖大擺地吃糧食,長得肥肥胖胖,而且安安穩穩,不擔驚受怕。他兩相比較,十分感慨地說:“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意思是說,人有能與無能,就好像老鼠一樣,全靠自己想辦法,有能耐就能做官倉裏的老鼠,無能就隻能做廁所裏的老鼠。不管是偷吃糞便的老鼠還是糧倉裏的老鼠,總之都是老鼠,而李斯卻要做後者。通過這則小故事;形象地揭示了李斯的性格特征,也預示了他未來的結局。
年青的李斯到秦國,投到了丞相呂不韋的門下,很快就憑借自己的才幹得到了呂不韋的器重,當上了小官。官雖不大,但有接近秦王的機會,僅此一點,就足夠了。處在李斯的位置,既不能以軍功而顯,亦不能以理政見長,他深深地知道,要想嶄露頭角,引起秦王的注意,唯一的方法就是上書。他在揣摩了秦王的心理,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後,立刻給秦王上書說:凡是能幹成事業的人,全是能夠把握機遇的人。過去秦穆公時代國勢強盛,但總是無法統一中國,其原因有二:一是當時周天子勢力還強,威王還在,不易推翻;二是當時諸侯國力量還較強大,與秦國相比,差距尚未拉開。但是從秦孝公以後,周天子的力量急劇衰落,各諸侯國戰爭不斷,秦國已經趁機強大起來了。現在國勢強盛,大王賢德,掃平六國真是如撣灰塵,現在正是建立帝業、統一天下的絕好時機。大王千萬不可錯過了。
這些話既符合秦國及各諸侯國的實際情況,又迎合了秦國的心理,自然也贏得了秦王的賞識,李斯被提拔為長史。李斯不僅在大政方針上為秦王謀劃,還能在具體方案上出意見,他勸秦王拿出財物,重賄六國君臣,讓他們離心離德,不能合力抗秦,以便秦國各個擊破,由於這一謀略卓有成效,李斯因而被秦王封為客卿,李斯在秦國開始崛起了。
可就在這時,秦國掀起了一場反對外國人的運動,秦王下了一道“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懷著失望而又悲傷的心情離開秦國,在臨近邊境的時候,他覺得應該最後試一試,否則,一旦出了秦國,就再無返回之日,一生的功名利祿也就付諸東流了。於是,他抱著試探的態度,給秦王上了一道奏章,這就是著名的《諫逐客書》,文中大意是說,從前秦穆公尋訪賢能之士,從西方的戎地請來了由餘,從東方的楚地請來了百裏奚,又從宋國請來蹇叔,並任用從晉國來的丕豹、公孫友。正是因為任用了這五個人,秦穆公才兼並了二十個國家,在西方稱霸。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新法,移風易俗,國家更加富強,因此打敗了楚國、魏國,擴大了近千裏的國土,秦國更加強大起來。秦惠文王用張儀的計謀,拆散了六國的合縱之約,迫使各國服從秦國。秦昭王得到範雎,削弱貴戚力量,加強王權,吞食諸侯,秦國終於建立了帝業。這四代君王都是因為任用客卿才對秦國做出貢獻的,客卿有什麼對不起秦國的呢?如果當初這四位君王也下逐客令,隻能導致國家沒有富利之實,也沒有強大之名。
《諫逐客書》所持的論點可謂證據確鑿,論理也符合秦國當時的實際需要,又兼言辭懇切,情意真誠,使秦王讀後大受感動,竟撤消了“逐客令”,派人追回李斯,並封他為廷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