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揣月光上路37(1 / 2)

寫作與“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一個作者要想寫出好的作品,我覺得首先得博覽群書。正是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認為一個寫作者在閱讀的初級階段,詩歌散文小說等各種體裁的作品都要或多或少地涉及一些,曆史、美學、哲學類書籍也應有所涉足,尤其是要注意積累人文方麵的知識。對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均要有所了解,尤其是作家名著或者代表作之類,特別要精讀。讀書,可以從二三流作品學技巧,從一流作品裏麵學境界。就個人粗淺的感悟,我認為一個寫作者必須經過泛讀到精讀的過程,博覽群書是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是精讀。到了精讀階段,說明讀書者已經擁有豐厚的寫作知識儲備,是寫作者開始成熟的表現。我認為我應該到了第二階段。我在第二階段的做法,主要是搜集自己喜歡的作家文集閱讀,小說散文隨筆等多種體裁都讀,對獲得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冰心散文獎等權威獎項的作家文集,往往盡量找來讀,有的幹脆當作必備書買回家收藏起來。一個聰明的寫作者應該將閱讀的重點作家框定在一個範圍:那就是你的心靈必須與自己熱愛的作家的心靈相似或者相近,也就是說,寫作者與自己熱愛的作家在思想、興致及藝術鑒賞等方麵達成相當的共識,或者說該作家的行文風格或筆調尤其讓你心醉神迷。

在三十五歲之前,我知道了“讀書破萬卷”的重要性,並孜孜以求付諸實踐;三十五歲之後,悟出“行萬裏路”對寫作同樣至關重要,開始嚐試著熱愛生活,積極融入社會這個大家庭。正是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近年來,我愈來愈覺著自己在“行萬裏路”這方麵底蘊不足,至今仍然未邁出湖北的境地,甚至念書時連一次春遊活動都沒有趕上。近兩年由於在網絡文學領域稍有起色,我斷斷續續地獲得一些師友的邀請,參加一些有益的社會活動。譬如在今年初夏參加的黃陂木蘭湖 “當代網絡散文大賽”頒獎活動中,結識了一批省市資深作家,與少數作家還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旅行中感受大自然的寧靜與美好,通過聚會交流寫作觀點,從虛擬中的神交到走向現實中結交知己,在惺惺相惜中相互提高寫作水平。

真的,我愈發覺得“行萬裏路”的重要性。“行萬裏路”不僅包括飽覽祖國山川河流,還包括認識形形色色的人,結識並熟識各種各樣的朋友。曾記得有一位外國著名作家說過,當好一個小說家必須深入透徹地了解一百個人的生活。小說主要就是寫人,寫人物性格,突出人物精神風貌,謳歌人性人情的真善美。所謂“人情練達即文章”,也就是說在與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之後,才能夠得心應手遊刃有餘地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這樣自然而然能夠成就好文章。

在“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之外,我覺得還有一個寫作者對待生活的態度問題也很重要:那就是一個隨時準備為寫作獻身的人,他必須以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去參與大眾生活,感恩生活,對世界充滿熱愛和憧憬。這樣,世界在他眼中便會變得多姿多彩,充滿蓬勃的生機,他的文章便會多一份讓人振奮與翹首的希望,並帶給讀者不絕如縷的春日暖陽。我認為文學的作用就是使讀者變得更好,文學的終極價值更應該體現在這裏。

2009年10月16日

後記:九年辛苦不尋常

轉瞬之間,我從事文藝評論寫作已有整整九載春秋。從九年前第一篇讀後感“呱呱墜地”,文藝評論創作先後從咿呀學語、走起路來一溜歪斜到步履沉穩,從自我無意識到自發自覺狀態,在一路艱辛中逐步走向成熟,其中的酸甜苦辣自不待言。

我創作書評的啟蒙地是紅袖添香網站紅袖書話論壇。第一個發現並激勵我寫書評的人是該論壇首席版主飄紅女士。我的第一次創作成就感也是在該論壇找到的:點評顧城和賈平凹的兩篇拙評被該論壇置頂推薦,並入選書話論壇的電子文集。七年前,飄紅便對我寄予了深切的願望,希望我的書評上《芙蓉》雜誌。我的第一篇書評發表在《武漢作家》上,緊接著第二、第三、第四篇分別刊載於《文化藝術報》、《語文教學與研究》和《文學教育》。2007年春天,因為出色評論賈平凹和張執浩的長篇小說,我被破格吸收為武漢作家協會會員。因為評論,又與西安《文化藝術報》結下了不解之緣:寫羅偉章的評論《心靈在舞蹈》被該刊從紅袖添香論壇選用;後來,就出了處女散文集,《文化藝術報》用了近三百字的文字作了推介,正應了“牆內開花牆外香”這句老話。2009年,還參加了大眾書評網舉辦的“普羅杯全國百佳書評大賽”,拙作《亦莊亦諧周同賓》忝列新星獎(相當於三等獎,一等獎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