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聖佛現身
泥婆羅(也就是尼泊爾一帶)乃是天竺的一個邊境地區,而天竺也不過是大食的一部分而已,是個佛教盛行的地方!
天竺此時是個印度教統治的地方,四大種姓占統治地位,祭祀的神職家族婆羅門地位最高,其次是刹帝利階層,也就是皇族與貴族,士兵,第三是吠舍,也就是做工的仆人,第四是首陀羅,當地的農牧民以及賣苦力的人,當然還有四大種姓製度之外的哈裏真,也就是奴隸了!
穆斯林大舉東來,利用強權推行新的宗教製度,讓他們十分不爽,可是他們畏懼鐵蹄卻沒有辦法,他們中不少城主,貴族東來尋找晟華幫助,希望恢複他們的地位。
華帝其實也就是布局利用宗教瓦解大食人的統治地位,隨著晟華軍隊收複吐蕃邊境,晟華軍隊的威名逐漸遠播,這四大活佛的弟子們得到聖佛的命令,繼續西進傳教,在天竺成為與印度教,穆斯林教(伊斯蘭教)並駕齊驅的教派,並一起爭奪信徒!
當年晟華尚未完全擊潰吐蕃時候,華帝就開始思量佛教西進之事,後來吐蕃一安定,在晟華國家強力支撐下,揣著金銀,晟華製品售賣的晟華佛家徒,以泥婆羅的佛教基地為基礎,通過濟災,行醫,救苦救難,等等多種形式,宣傳聖佛降生,佛教興盛,解萬民於水火雲雲!一時信徒雲集,也是,一個虛無縹緲的神靈哪裏有佛教眼中降臨的,活生生的活佛,聖佛有威信?
在這印度教占主流的地方,大食穆斯林是用強權,恐怖手段推行宗教,晟華傳播佛教是用金銀,愛心推動佛教回歸歸宗!並且這四大活佛弟子為了顯示聖佛的存在,還組織了不少信徒前往晟華朝聖觀光,感受晟華民眾的平等,朝氣,美好生活,以及晟華之主的仁慈博愛,人民的自由,然後再讓他們回來加入宣傳的隊伍,短短兩三年時間,印度教中的哈裏真,首陀羅,吠舍,甚至部分刹帝利都開始接受佛教,佛教信徒信者雲集,並逐漸向天竺腹地擴散,也是,這佛教原本就是出自印度,與印度教多少還是有相通的地方,再說婆羅門也好,刹帝利也好,都希望利用晟華力量,是以對佛教采取了扶持,或者是默認的態度,當然結果是佛教的勢力大增!
很快這一切就引起了穆斯林教徒的嫉恨,這天竺是他們的屬地,他們百十年的推行居然趕不上這晟華兩三年的努力,一些他們用大刀架在脖子上都不願改變信仰的印度教信徒,居然心甘情願主動加入到了佛教徒的行列中,讓他們是又嫉又恨,他們抓了不少新佛教信徒,恐嚇其他信徒,意思就是告訴他們,這裏是他們穆斯林的天下!
這動則抓人殺人的行徑很快引起了當地民眾的反抗,可反抗是沒有大刀有效果的,這莫蘭度的狂言就是在泥婆羅殺人後說的!這泥婆羅一地更是駐紮了十萬大食與天竺聯軍,準備彈壓當地民眾的反抗以及晟華軍隊的妄動!
泥婆羅扼守門戶的是雪域兵城加底滿裏,一年有一半時間為冰雪覆蓋,小城在神山腳下,包括周圍民眾,佛教信徒人口一共近三萬人,軍隊就有一萬人!
這兵城現在形同空城,因為天氣緣故,在這寒冷的冬季,是沒有誰會給他們帶來危險的,晟華邊境並沒有增兵的架勢,雪山是天然屏障,冬天翻越春天翻越雪山都是不可想象的,一隻大軍翻越雪山,恐怕會被大雪埋葬大半人馬,會有什麼戰鬥力?
可就在此時,晟華華帝帶領的萬人軍隊,卻已經翻過了最艱難的神山,用了半個月時間,每天保持三五十裏上下,死傷不過千人,到了雪域神山另一側,當然這一切都得益於晟華充分的裝備!
其中三千頭犛牛居功甚偉,三千雪橇省力無數,幹糧充足,皮衣毛衣棉衣抵禦風寒!同時這老天爺也沒有太過刁難晟華軍隊!
“陛下,前鋒離加底滿裏不過百裏,以我們幽靈青騎的滑雪行軍速度,一天就可以趕到!”高德劭高旅長向華帝請示。
“後麵還有多少兄弟沒有跟上來?”華帝對身邊的隨軍參謀征詢問道。
“陛下,大概還有三千人,不過死傷還好,不過千人,這些兄弟大多是為了照顧他們才落在後麵的!”
“這斷風崖可算是個背風的好地方,讓兄弟們在這裏休息兩天,生火注意一點方向,一則補充體力,二則等等後麵的兄弟,犛牛就讓兄弟們改善生活吧!”
“陛下!”
“沒事,這就叫背糧一戰!咱們隻有進入加底滿裏才能補充糧食!”
“陛下,我們應該及早抵達加底滿裏才對,為什麼要在此地歇息呢?”
“兄弟們,咱們沒有後援,沒有糧草,一旦奪下加底滿裏就要麵對數十萬大食軍隊的圍攻,這兄弟們個個都是寶啊,不能做無謂的犧牲!”
“可是——”
“沒有什麼可是,如果發現有人發現我們,要麼扣留,要麼射殺,讓偵騎兵的兄弟們盡量不要在外麵遊動以免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