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在校中外學生萬餘人,加設算學館,英、法、德、日、俄文的同文館。創建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增設師範館(北京師範大學前身)。外國教會創辦育英、崇實、彙文、貝滿等西式中學。雖然我國早就發明了造紙和印刷術,從前卻隻有“官報”,直到清代,《官局書報》、《順天日報》、《京論日報》、《啟蒙畫報》、《北京女報》才公開發行,使新聞和輿論傳播到民間。
《紅樓夢》是我國古典文學的巔峰。“不讀紅樓就不了解中國的封建社會”,評論紛紜,至今還有上千位中外“紅學家”繼續研究。這種文學現象,舉世罕見。
徽班晉京為乾隆帝祝壽,演出後留下了,為他們參與競爭、開闊眼界、博采眾家之長提供了條件。徽劇吸收了楚調、漢劇、昆曲、弋陽腔、秦腔的優美曲調和劇目,在京師“高級戲迷”(鑒賞家和評論家)的百般挑剔、百年挑剔中,不斷完善提高,精益求精,終於使一個地方劇種發展成了京劇,國劇。
辛亥革命,推翻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北京的皇家園囿開放:成立故宮博物院,將太廟、社稷壇、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景山、北海、中南海、頤和園、十三陵等地辟為公園,展現了極其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同時吸納西方文明,建立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協合醫院、北京飯店、六國飯店,開辦了麵粉、啤酒、玻璃、造紙、織布、製革等二百多家工廠。
20世紀是人類科技知識和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的時代。“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有著光榮傳統。1917年《新青年》編輯部由上海遷到北京,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發表大量文章,提倡新文學和白話文,北京成為新文化運動策源地。“五四”運動提倡科學與民主,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全民族的抗日戰爭由蘆溝橋“七七”事變開始。
1949年新中國定都北京,是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搬掉“三座大山”,開辟曆史新紀元的標誌。北京是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老一輩政治家,朱德、彭德懷、賀龍、陳毅、葉劍英等軍事家,郭沫若、齊白石、茅盾、梅蘭芳、老舍等文藝家,李四光、茅以升、華羅庚、錢學森等科學家長期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他們是北京的光輝和驕傲。“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這樣的燕趙悲歌,唱出了北京人民的豪邁性格和正義感,具有深厚的人文積澱。
近半個世紀,尤其是改革開放新時期,北京的經濟、文化建設有了巨大發展,城市麵貌日新月異--在保護古都文化的同時,正向著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邁進。
回顧北京建都史,溫故而知新。發揚民族結團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保證。當今世界民族紛爭十分慘烈,造成不少國家衰敗、解體。而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英明偉大,保證了安定團結、齊心協力建設國家的大好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