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漫畫家錢海燕評說:“我們可以躲開一頭大象,卻躲不開一隻蒼蠅。”使我們不快樂的,常常是一些芝麻小事。
神亦說,在日光之下沒有新鮮的事,婆媳衝突在哪裏,總結為兩個字:小事!不信,請看!
角色的難以適應
衝突根源在於老媽、老婆和夾心三方角色之間難以很快適應。
對男士而言,婚前的角色:在外是心愛女友的“戀人”,在家是媽媽身邊的“孝子”。婚後兩個角色馬上會變化,他必須是個愛太太而且有男人氣概的“老公”,同時也應該是如同往昔般既聽話又孝順的“兒子”。但這的確很難同時麵麵俱到。
對新婚的女士而言,既是可向老公任意撒嬌的“太太”,也同時是家中婆婆的溫順的“媳婦”。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對於婆婆呢?她可能第一次感到家裏權威女性地位的動搖,而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兒子受到一個“外來女子”的左右。
老人與下一代畢竟出生的年月相差很遠,上一代的人因為生活歲月的艱苦,她們吃盡了各種苦頭,懂得節約與珍惜;而作為媳婦的下一代卻因為生活環境的優越,很多人都沒有經曆過苦難的日子,她們大多比較鋪張也浪費,再加上現在時代的生活節奏加快,物質與精神生活不斷完善,年輕的女人們追求時尚新潮,她們的“奢侈”生活讓老人特別看不慣也接受不了,所以常常會在兒媳婦麵前嘮嘮叨叨,數落不停,這時候如果做媳婦的來一兩句對衝,那一場婆媳之間的唇槍舌劍肯定少不了。
婆媳糾紛就是這些“小事”引起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家庭出生,對同一件事物都有可能產生不同’的看法和做法。上輩人的思想觀念和見解與年輕的一代存在著一條鴻溝,再加上老年人一般都比較固執,嘴裏愛嘮叨,所以通常老人的一些觀念和做法讓兒媳婦反感,繼而出現隔閡。若是溝通不良,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可能引爆大衝突。對那些家裏莫名而的“戰火”,男士既要“擺平”又要“安撫”,也不是一件易事。在處理妻子與母親之間的爭執時,常常因為男士這種毫無彈性的解釋與處置,使得事情日趨惡化。男士所受的“夾板氣”也成為家常便飯了。
婆媳問題之所以複雜正是根源於在這幾種角色的衝突中,三方都很難同時擺平來自各方麵的壓力。
婆媳心理問題
生活中,人們常議論婆媳關係。廈門話說:“達家(婆婆)心不(媳婦)相處,十個有九個要冤家(吵架)。”婆媳關係是家庭人際關係中最難相處的,婆媳關係緊張幾乎是普通現象。我曾經聽一個婆婆向人訴苦說:“媳婦與我相處了四年,我們之間的感情仍是那麼疏遠。”後來,我又聽她媳婦說:“雖然我口裏叫婆婆為‘媽媽’,可是我心裏,一直認定隻有娘家的母親才是我自己的媽媽,我跟婆婆從來沒有親如母女的感覺,所以我從來也不指望婆婆待我如親生女兒。”如此心中執意要保持距離地相處在一起,彼此的關係又怎能有所進展呢?最多也隻是不斷地意會到“她是別人,我要客氣一點”,如此而已。的確,有些媳婦對待公婆,隻是在表麵上保持一份應有的禮貌,或盡一份兒媳婦應盡的孝道,並沒有像對待親生父母那樣親近。到底問題出在哪裏呢?當然,做媳婦的也有做媳婦的苦處。
有一次,我到一位女性朋友家中拜訪,那正好是晚餐後,我與朋友坐在客廳裏聊天,還可以聽到家中老太太在廚房裏洗碗的聲音,這時,我的朋友歎了口氣向我說:“我的婆婆年紀大了,兩腳時常感到乏力,走路也不大方便,因此從前常常一個人自怨自艾,總認為人老了,沒用了,不能自由地到處走動,倒不如死了好,叫我們做兒孫的聽了好難受。她的脾氣也變得古怪而難以侍候。”
我還聽過一個年輕媳婦如此不耐煩地對人說:“家裏如果沒有老人的話,我們都可以買第二台電視機了。”這怎能不惹起家庭矛盾呢?所以有些老人傷心地對人說:“人老了連一台電視機都不如。”
還有這樣一個事例,康老師無論在單位,還是在鄰裏,與人們相處得都不錯,唯獨與媳婦合不來。退休在家後,與媳婦住一處,更是格格不入。其媳婦在外工作積極,人際關係也不錯,常被評為先進。但兩人還是矛盾不斷,都為此苦惱極了。
兩代同處日久,在日常生活中,不論兩代之間如何自我克製,總難免有些難以言傳的疙瘩存在,所以有些表麵美滿的家庭實際上也是小矛盾不斷。
心理學家認為,婆媳之間產生矛盾有曆史遺留下來的原因,有些人受“多年的媳婦熬成了婆”的舊思想、舊觀念的影響,認為自己當媳婦時受到婆婆的不公待遇,如今自己也當上了婆婆,有補償心理效應。
另外,由於婆婆與媳婦來自不同的家庭,所受的教育、經曆不同,生活習慣脾氣性格各異,比較難溝通。加上生活在一起後,二者在家庭開支、小孩撫養、家庭管理,甚至爭奪兒子(丈夫)的感情等方麵易起衝突,雙方又缺乏母女間的血緣之情,容易心存芥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