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束美麗的紅杜鵑:以咋該咋派散文選集01(1 / 1)

前 言

“以咋該咋派”實際上就是“客家人派”。客家人的客家方言中最典型的用語要算“以咋”和“該咋”,“以咋”就是“這個”的意思,“該咋”就是“那個”的意思。“以咋該咋”作為客家語言的代表元素,曾經被一首由客家民歌改編的紅色歌曲《十送紅軍》吸收到了歌詞當中,改編歌詞的作者,將“該咋各”寫成了“介支個”,將“以咋各”寫成了“裏個”,僅隻兩個客家方言的口語元素,加上贛南客家山歌的曲調元素,這首歌唱起來便具有了十分濃鬱的客家風味。

客家人分布很廣泛。湖南、江西、福建、廣東、香港、台灣等地都有客家人。客家方言是中國八大方言之一。客家人寫小說、寫散文,往往帶有很濃鬱的客家風味。比方說,在我們炎陵縣,雖然這是一個山區小縣,總人口僅有二十萬,客家人便占了百分之七十!這些客家人,把祖上從江西、從福建、從廣東等地遷徙時帶過來的客家習俗和客家語言,世代相傳,又在曆代文化的不斷熏陶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這些人撿起筆來寫文章,就免不了在筆端流露出“客家腔”。

最近十幾年來,炎陵人在縣文聯的引領下,傾心文學寫作的人越來越多。縣文聯創辦的文學刊物《神農風》和石洲鄉創辦的《映山紅》,便成為了炎陵人文學耕耘的一方熱土。在這些刊物上,我們發現炎陵客家人寫的一些散文、小說和寫炎陵客家人的散文、小說,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濃鬱的客家風味”。特別是黃建林、黃潤妹、李園平、沈紅星、蕭錦霞、萬亮、萬曼紅等等作者,他們寫出來的散文、小說,不僅述寫的對象是客家人的,甚至述寫語言都具有很濃厚的客家方言味道。於是,我們覺得把這些具有相同特色的散文編輯在一起,取上一個名字叫做“客家人派散文”或者幹脆叫做“以咋該咋派散文”,以此鼓勵所有客家人文學愛好者和所有寫客家人的文學作者積極寫作,從而達到促進客家風情文學豐富發展的目的。

“以咋該咋派文學”的派性宗旨是:客家人寫的和寫客家人的文學作品,主要包括散文、小說。所有述寫客家人生活的文學作品,都可以裝進這個籮筐,不論他是客家人還是非客家人。

編 者

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