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盤王節與敬狗習俗(3 / 3)

“還盤王願”,瑤族稱為“做堂”、“指願”或“踏歌堂”。它也是過盤王節的重要內容之一,至今,瑤族仍然保留著這一古老的傳統祭俗。

據傳,十二姓瑤民從千家峒逃出之後,有一部分乘船漂洋過海,人們在船上祈禱盤瓠王保佑,並許下大願,若能平安抵岸,今後一定隆重祭祀盤王神靈。果真風平浪靜,一路順風,十二姓瑤平安抵岸。

從此,也就有了還盤王願謝盤王恩的祭典習俗。於是民間也盛傳“盤瓠”、“長鼓”、“渡海”三個著名的曆史傳說。

廣西富川平瑤地區盛行三年還一小願,十二年還一大願的祭祀習俗。從農曆十月十三日淩晨起,舉行還大願“請神”、“拜公”、“祭祀盤王”、“人皇”等大型儀式。賀縣瑤族的“還盤王願”也很特別,據說要請四位師公(還願師、詔禾師、賞兵師、王穀師)、四位藝人(歌娘、歌師、長鼓藝人、嗩呐藝人),還要六位童男童女和廚官廚娘,整個儀式需要三天三夜。

廣西瑤族的還盤王願祭儀,深受道教的影響,原本應直接祭盤王的儀式,加上所謂“人皇”的內容。相比較,雲南蘭靛、大板、盤瑤等的“還願”儀式更具有原生的特色。雲南瑤族的聚居區,大多都有盤王廟,但廟中所塑的盤瓠王像各有不同。有的是人形,上身裸露,不穿衣服,下身圍著樹葉狀銀裙。有的則是狗形,例如曆史較古老的桃子村的盤王廟,掛有一口大鍾,上麵鑄有兩個狗頭像。當地的瑤族在每年的十月十六日跳盤王,其中就有“還盤王願”。

還願祭禮時,要宰牛祭盤王。然後師公抬著盤瓠像來到一個村寨的盤王廟,人們用殺死的肥豬牛舉行祭禮儀式,感謝盤王的恩賜。“還願”活動一般都要進行三天,屆時唱歌跳舞,通宵達旦。

唱《盤王歌》是舉行盤王祭典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其實,在舉行“跳盤王”和“還願”的儀式中都要誦唱《盤王歌》,追溯盤瓠王及十二姓瑤的曆史,因此,“盤王歌”大約就是在祭盤王的會歌堂中逐漸形成的民族史詩。

據說在盤王節期間,要有三對未婚的男女(有的地方則要求必須是純貞無比的美貌處女和童男)在盤王像前唱“盤王歌”。現存盤王歌抄本有20路、32路和63路三種,每一路都有3000多行以上。篇幅浩長,內容豐富,若將這些歌唱完,據說要花七天七夜的時間。

瑤族人對於盤瓠犬的敬拜,也表現在飲食上。瑤家人是嚴禁食狗肉的,他們不食狗肉,不打罵狗,並於狗死時,舉行隆重的喪禮,甚至有些瑤人不養狗。在舉行家祭的“還願”儀式時,要向狗王行叩拜禮,《博羅縣誌》述廣東瑤人:

瑤本槃瓠種,自信為狗王後,家有畫像,犬首人服,歲時祀祝。

劉錫蕃《嶺表紀蠻》也說:

狗王,惟恂瑤祀之:每值正朔,家人負狗環行灶三匝,然後舉家男女狗膜拜。是日就餐,必叩槽蹲地而食,以為盡禮。

這些敬狗的行為不但與崇信盤王神犬有關,而且與瑤族的嚐新民俗聯係在一起。在一年吃新米的這一天,瑤家人將米煮熟,先盛一碗,再放一塊肉,請狗先食。在狗吃的時候,要作詳細的觀察,若狗先吃飯,就預兆當年豐收,米價便宜;若狗先吃肉,則表明此年豬肉漲價,米糧歉收。

另外,當狗食完飯之後,家中的老人第一個嚐新,將一碗置於桌下的槽裏,長者趴在地上作狗吃食的象征性動作吃上幾口,以示對狗的尊敬和崇拜,然後才擺在桌上,全家再將此碗飯食盡,這樣才正式吃飯。有的地方,除嚐新之外,凡屬較大的節日裏,也都先請狗吃,人後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