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是寶貴的,人的青少年時期更為寶貴,因為青少年正是人的一生中成長時期、打基礎最重要的時期。所以,珍惜時間、勤奮學習不僅是青少年自身成才的先決條件,更是祖國和人民向青少年提出的要求。做時間的主人,就是要抓緊時間,科學安排時間,巧妙地利用時間,在最寶貴的青春期珍惜時間,讓青少年學生的每年、每月、每天、每小時、每分鍾都有意義,讓每一秒鍾都成為青少年創造輝煌人生的基石。
那麼,到底要怎樣才能做時間的主人,贏得更多的學習時間?要想珍惜時間,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去考慮。
①早立誌向。彼埃爾?居裏說:"使自己想一個嗡嗡地響著的陀螺一樣急速地旋轉,使外物不能侵入。對那些立誌獻身祖國,攀登知識高峰的學生來講,為了實現自己的誌向,一定會自覺地抓緊時間來學習。
②明確學習任務,製定學習計劃。根據學生的進度和他們自己本身的學習狀況來合理安排計劃,弄清楚並且要意識到每天必須要完成的學習任務。
③利用零碎時間。達爾文說:“我從來不認為半小時是微不足道的一段時間”。青少年學生如果認識到學習的重要,看到自己學習的水平不高,就會感到時間的緊迫,自覺地去利用零碎時間。零碎時間建議用來學習自己喜歡的學科,以吸引自己的注意力。
④檢查時間利用率。每天反省一下,今天在學習上完成了什麼任務,時間利用率怎樣,效果如何,怎麼改進等。不斷調整學習時間規劃,使時間利用率得到提高。
熱愛勞動好作風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父母讓青少年孩子們過上了無憂無慮的好日子,這本是值得慶幸的事。然而正是如此,有不少學生缺乏勞動的意識,成了家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小皇帝”,有的甚至於還養成了“好逸惡勞”的不良脾性。有些孩子,懶得鋪床疊被,懶得收拾書包,甚至於懶得洗腳、洗臉,甚至連喝水吃飯也懶得自己做……如果不從培養青少年學生們良好的勞動習慣,訓練勞動技能,長此以往,無論是對他們本人本身的發展,還是對於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後果將不堪設想。
偉大領袖毛澤東有句名言:“一切壞事都是從不勞而獲開始的。”馬克思說:“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了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青少年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孩子們隻有從小經常參加勞動,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不僅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而且更有利於大腦的發育。此外,勞動對青少年還有以下幾點好處:
①青少年能從勞動中學會關心家長、關愛他人,戒掉隻享受別人的服務,不為別人著想的壞習慣,培養孩子自理、自立、自強的獨立生活能力,發展進取精神,這也是孩子成材的重要因素。
②孩子在勞動中自己安排和計劃,可以培養他們的分析、判斷能力和動手能力,對孩子搞小創造小發明有重要意義,很多小發明家就是在勞動中得到啟示的。
③勞動能有利於孩子培養勤快、主動的態度,培養責任感和義務感以及任務意識。這既對孩子做個好學生有利,對今後的成材也有利。
④勞動能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意誌力,養成勤儉節約的好作風,鍛煉了孩子社會適應能力,有利於今後的生存發展。
發明家愛迪生曾說過:“世界上沒有一種具有真正價值的東西,可以不經過艱苦辛勤的勞動而能夠得到。”因此,家庭、學校應該擔負起教育孩子熱愛勞動的責任。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激發孩子的勞動興趣。孩子的好奇心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人以身作則,他們什麼都想嚐試,就很想模仿大人的勞動。通過勞動,讓孩子體驗了解到勞動的艱辛,知道財富來之不易。因而他們也會更懂得珍惜,更容易養成勤儉、節約、樸實等良好的品質。
①家長日常生活注意培養孩子勞動能力。受應試教育的不良影響,很多家長沒有落實對孩子勞動習慣的培養,也不重視對孩子熱愛勞動思想的教育。勞動習慣有一個逐漸地培養過程。今天如果怕麻煩,明天的麻煩將會更多。因此,勞動習慣的培養家長必須給予支持。
②教師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如果教師養成了平日裏熱愛勞動的習慣,在學生同時還享有威信,對學生就會直接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教育學生不怕髒、不怕累,就必須做到以身作則,做好學生的帶頭人,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勞動積極性。
腳踏實地幹實事
在人生之道路上,要做許多事情,我們必須要一絲不苟,腳踏實地去做,唯獨這樣才能做得最好。有一個這樣的故事,說某一天一個天文學家在走路時頭一直仰望著星空,沒有看路,結果不小心掉井裏去了。故事告訴我們做人一定要腳踏實地,不能好高騖遠。“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青少年要從小培養 “從小事做起” 的良好習慣,不管做任何事都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把事情盡量做完美一些。
司馬光對自己要求一向很嚴格。每晚他總是在老仆人睡了之後,自己仍然點上蠟燭工作直到深夜,第二天淩晨起身接著工作。天天如此,一直持續了19年。夜裏,為防止困乏而睡過了頭,便用圓木做了個枕頭,木枕很光滑,隻要稍稍一動,頭就會落枕,人就會驚醒。後人都把枕叫做 “警枕”。司馬光曾向他好友邵雍問道:“你看我是怎樣的一個人?”邵回答說:“君實,腳踏實地人也”。意思是說司馬光研究勤奮刻苦學問,踏實認真。這就是“腳踏實地”成語的來源。
平凡的事往往最好做,但也需要平靜的心,也需要腳踏實地。青少年做事情要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先把自己能做到事好好做到,然後把自己的目光遠一點,目標高一點,盡量做得圓滿一些。
當前一些青少年的通病之一是浮躁心理,表現為缺乏思考和計劃、行動盲目、做事心神不定、缺乏毅力,幹什麼事都 “三分鍾熱度”,今天說學武術,明天又說想學畫畫,可都堅持不下去。這樣的青少年一般都缺乏恒心和毅力,急於求成,見異思遷,不願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努力學習。長此以往,將來什麼事也幹不成。
為了改變孩子的浮躁心理,培養孩子腳踏實地的良好習慣,父母應指導孩子注意以下問題:
①榜樣教育。父母自己首先要調適心理,改掉浮躁毛病,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孩子。其次,鼓勵孩子用向榜樣如革命前輩、科學家等優秀人物督促自己改掉浮躁的毛病,培養腳踏實地的優良品質。
②教育要孩子立長誌,而非常立誌。立誌時,是立誌要專一。“無誌者常立誌,有誌者立長誌。”父母要告訴孩子立誌不在於多,而在於“恒”,防止孩子出現“常立誌而事未成”的不好結果。
③重視孩子的行為習慣的培養。要求孩子先思考,後行動,做事情有始有終。不虛浮,不焦躁,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事。如果遇到一次做不成的事情,就分開做一點兒一點兒,積少成多,積沙成塔,最後一定可以累積到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