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才能有“奇緣”,保持一顆好奇心,就可能發現“奇跡”,與“奇跡”結緣。
必需的好奇心
佚名
有個科學實驗是這樣的:剛開始,有五隻猴子被關在一個籠子裏,籠子上頭有一串香蕉,實驗人員裝了一個自動噴水裝置,猴子若想拿香蕉,馬上就有水噴出來,使五隻猴子變成“落湯猴”。猴子們全都嚐試過拿香蕉的後果後,達成一個共識:隻要其中有一隻猴子拿香蕉,全部猴子都會遭殃。
實驗人員慢慢把猴子換掉。新猴子A加入後,馬上想要拿香蕉,其他四隻吃過虧的舊猴子就把它痛扁了一頓。新猴子心有不甘,試了幾次,每次都被打得滿頭包。
又有新猴子B加入,換走了一隻舊猴子。B看到香蕉,就急得想拿,結果也被其他四隻猴子扁了一頓,A還特別用力地揍它出氣!後來每隻曾被水噴過的舊猴子都被換掉了,但還是沒有猴子敢動那串香蕉。猴子們都不知道為什麼,隻知道,想拿香蕉就會被打得鼻青臉腫。
這個故事,說明了“傳統”的由來。
我們和猴子一樣都屬於靈長類,或許比它們聰明,但兩者也有相似之處。動不動就搬出傳統的人,往往從來不曾弄清楚傳統的內涵,莫名其妙受了苦的人,一旦看到新的叛逆者出現,反而可能變本加厲地打壓他。
人類的文明進化其實不是建立在傳統上,而是建立在傳統與反傳統不斷蛻變的交替過程中的。還好,人不是全像實驗中沒被水噴過、隻被扁過的猴子一樣,“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地製止後來加入的猴子。否則,我們現在可能還停留在鑽木取火的年代。
好奇心加上創造力,推動文明向前邁進。企管作家JackMingo曾指出我們所酷愛的許多產品,都是靠直覺、猜測和幻想做出來的。它們的發明人不但特立獨行,在旁人看來甚至瘋瘋癲癲、胡言亂語。這是因為,要創造全新的東西的確需要全然不同的眼光,全然不同的眼光,就是好奇心。然而,觀念上的傳統,比科技上的傳統更不容易更新。
一個真正的樂觀者,必然是一個會思索何謂傳統、何謂未來的人,總是以好奇心看待一切新鮮和陳舊的事物。曾經為曆史創造新篇的人,靠的都是不願全然把自己送給傳統的心。就如愛因斯坦所說的:“我沒有特別的天分,隻是好奇心十分強烈而已。”
一個真正的樂觀者,必然是一個會思索何謂傳統、何謂未來的人,總是以好奇心看待一切新鮮和陳舊的事物。曾經為曆史創造新篇的人,靠的都是不願全然把自己送給傳統的心。
聰明人的眼光
蔣光宇
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是一位眼光敏銳、接受新事物能力很強的智者。
有一天,林肯獨自一人來到華盛頓的大街上,那時還沒有電視等先進媒體的傳播,他隻要稍加改裝,就不會被人認出來。忽然,他發現在一家名為《智慧》的雜誌社門前圍了一大群人,於是他也好奇地湊了上去。結果發現,在華麗的牆壁上竟鑽了一個小洞,洞旁寫著醒目的幾個大字:“不許向裏看!”然而好奇心還是驅使人們爭先恐後地向裏觀望,林肯也順著小洞向裏看,原來裏麵是用五彩繽紛的霓虹燈組成的一本《智慧》雜誌的廣告畫麵。
林肯總統覺得這家雜誌社很有創意,回來就吩咐秘書為自己訂了一份。果然,《智慧》雜誌不論內容編排、版式裝幀、封麵設計,還是印刷質量,都堪稱一流,頗受林肯的喜愛和青睞……這天,林肯處理完一天的公務,順手拿起一本新到的《智慧》雜誌翻閱起來,翻著翻著突然發現這本雜誌的中間幾頁沒有裁開。林肯很是掃興,順手將雜誌放到一邊。晚上,林肯躺在床上突然想起了這本雜誌:這既然是一份大家喜愛、風行全國的雜誌,在管理方麵應該是十分嚴格的,按常理絕不會出現這種連頁的現象。他由此聯想到雜誌社在牆壁小洞上做廣告的事,難道這裏麵又有什麼新花樣?他翻身下床,找到這本雜誌,小心翼翼地用小刀裁開了它的連頁,發現連頁中的一節內容竟被紙糊住了。林肯想,被糊住的地方大概是印錯了,但印錯的內容又是什麼呢?好奇心驅使林肯又用小刀一點點兒地撬起了糊紙,下麵竟寫著這樣幾行字:“恭賀您,您用您的好奇心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獲得了本刊1萬美元的獎金,請將雜誌退還本刊,我們負責調換並給您寄去獎金。——《智慧》雜誌編輯部。”
林肯對編輯部這種啟發讀者智慧和好奇心的做法極其欣賞,便提筆寫了一封信。不久,林肯總統便接到新調換的雜誌和編輯部的一封回信:總統先生,在我們這次故意印錯的300本雜誌中,隻有8個人從中獲得了獎金,絕大多數人都采取了將雜誌寄回雜誌社調換的做法,看來您的確是位真正的智者。根據您來信的建議,我們決定將雜誌改名。這本雜誌,就是至今仍在風靡世界的《讀者文摘》。
在故意印錯的300本雜誌中,機遇就擺在300人的麵前,但絕大多數人熟視無睹。隻有8個人抓住了機遇,還不到總數的27%,為什麼隻有8個人在“平凡”之中發現了“非凡”,獲得了獎金?
大地回春向萬物發出了請柬,但並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發芽;機遇在人群中穿行,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去奮力捕捉。機遇的確時有時無,但與其抱怨沒有機遇,倒不如曆練發現機遇的眼光。變革年代,是一個機遇特別多的年代,也是特別需要有一雙能發現機遇的眼光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