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帝王後妃宮廷風雲人物(1 / 3)

漢高祖劉邦

漢高祖劉邦(前256年~前195年),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人,字季,西漢王朝的建立者,前202~前195在位。曾任泗水亭長。陳勝起事,他在沛縣響應,稱沛公。滅秦後,被項羽立為漢王。楚漢相爭,戰勝楚軍,即皇帝位。在位期間,使用重農抑商、與民休息的政策,為日後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

出身草莽

劉邦出身農家,兄弟四人中排行第四,劉邦生性豪爽,自幼不喜歡讀書,愛吹牛,但對人樂善好施。劉邦的相貌不凡,鼻梁很高,臉上有龍相,胡須很美。由於他不喜歡從事勞動,不如哥哥會經營,所以常被父親訓斥為“無賴”,但劉邦依然我行我素。他喜歡飲酒,愛好女色。劉邦30歲時,做了泗水的亭長,因重感情,講義氣,為人大度,在當地也小有名氣。

他的婚姻還有一段傳奇的故事。單父人呂公,因和人結下冤仇,為避開家鄉的仇人,考慮到沛縣縣令和他是好友,呂公舉家遷到了沛縣。剛到沛縣時,很多人登門拜訪。劉邦也去了,主持接待的是縣吏蕭何,他規定賀禮錢不到一千的人到堂下就坐。劉邦雖然沒帶一個錢,卻說:“我出賀錢一萬!”呂公聽說了,趕忙出來迎接他。一見劉邦就非常喜歡,後來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呂後,漢惠帝就是她和劉邦的兒子。

劉邦做亭長的時候,有一次請假回家,處理農事。當時,他的妻子帶著兩個孩子在田裏除草。有一個過路的老人向劉邦的妻子呂氏要水喝,呂氏滿足了他的要求並給他盛了碗飯。老人吃喝完了討好地說她是一副貴人相。等老人走後,她把剛才老人說的話告訴了劉邦,劉邦一聽異常興奮,他趕緊又追上了老人,讓他也為自己看看麵相。老人又討好地說他的夫人和女兒是貴人相,而劉邦的麵相更是貴不可言。

不久,秦始皇修驪山墓,動用了大批勞力,劉邦也受命押送刑徒到驪山。在押送的路上,刑徒們陸續逃亡。劉邦也很無奈,走到豐邑縣的大澤休息時,他命人悄悄鬆開了刑徒們身上的繩子,讓他們自己逃命去。刑徒們發現劉邦在生死攸關的時刻還惦記著他們,非常感激。他們不願意丟下劉邦一個人走,都表示願意跟著他,劉邦便帶領大家逃亡。傳說劉邦他們沒走多遠,前麵負責開路的人就回來告訴他前邊有條大白蛇攔路,沒法通行。劉邦訓斥說:“我們這些勇士行路,沒什麼好害怕的!”他扒開眾人,自己到了前邊,果然見一條白蛇橫在路中間,他便拔出寶劍將蛇一劍攔腰斬斷。又走了一段路後,後邊的人趕了上來,對他說:在路旁看見一個老太太哭,問她為什麼哭,老太太說有人把她的兒子殺了。又問為什麼被殺,她說她的兒子剛才變成蛇,卻在路邊被人殺了,所以才如此難過。大家當時都認為是老太太說謊,但老太太忽然就不見了。劉邦聽說後,心中暗喜,以後便常常借此來提高自己的威信和地位。

當時,秦朝的殘暴統治已經走到了盡頭。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了農民起義,起義軍攻占了陳縣以後,陳勝建立了“張楚”政權,和秦朝公開對立。很多百姓都把縣令殺了投靠陳勝。沛縣的縣令非常害怕,就想主動投誠。蕭何、曹參擔心縣衙裏其他人不同意,就建議縣令到社會上召集幾百人挾持其他官員。縣令覺得有理,便讓劉邦的妹夫樊噲去把劉邦找回來。此時,劉邦已經聚集了幾百人馬,便帶人趕回沛縣。但是縣令又後悔了,害怕劉邦回來自己不好控製局麵,危及自己在沛縣的地位,弄不好還會被劉邦所殺。於是,在劉邦趕回來之前,他命令將城門關閉,還準備捉拿推薦劉邦的蕭何和曹參。蕭何和曹參聞訊趕忙逃到了城外。劉邦這時已經聚集了好幾百人,他將信射進城中,鼓動城中的百姓起來殺掉出爾反爾的縣令。眾多百姓對平時就不太體恤他們的縣令非常不滿,於是,殺了縣令後開城門迎進劉邦,又推舉他為首領。劉邦順從民意,設祭壇,自稱沛公,領導民眾舉起了反秦大旗。劉邦在攻打胡陵、方與後,即回來駐守豐邑。

破關入秦

在劉邦起兵的同時,秦末農民戰爭中還有一支強大的力量,這就是原來楚國貴族的後代項羽和叔叔項梁,他們在吳中起兵,兵力很快達到了近萬人。同時,其他被秦國滅掉的六國貴族後裔們也紛紛起兵,加入了滅秦的行列。

公元前208年,陳勝手下大將周章率軍攻打戲水。燕、趙、齊、魏各國都自立為王。

但秦朝泗川的郡監率兵包圍了豐邑。兩天之後,劉邦率眾出城與秦軍交戰,打敗了秦軍。劉邦命雍齒守衛豐邑,自己率領部隊到薛縣去。泗川郡守在薛縣被打敗,逃到戚縣,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抓獲泗川郡守壯並殺了他。劉邦把軍隊撤到亢父,一直到方與,沒有發生戰鬥。陳王勝派魏國人周市來奪取土地。周市派人告訴雍齒說:“豐邑是過去魏國國都遷來的地方,現在魏地已經平定的有幾十座城,你如果歸降魏國,魏國就封你為侯駐守豐邑。如果不歸降,我就要屠戮豐邑。”雍齒本來就不願意歸屬於劉邦,等到魏國來招降了,立刻就反叛了劉邦,為魏國守衛豐邑。劉邦帶兵攻打豐邑,沒有攻下,後因生病退兵回到沛縣。聽說東陽縣的寧君、秦嘉立景駒做了代理王,駐守在留縣,於是劉邦前去投奔他,想向他借兵去攻打豐邑。這時候秦朝將領章邯正在追擊陳勝的軍隊,章邯的別將司馬帶兵向北平定楚地,屠戮了相縣,到了碭縣。東陽寧君、劉邦領兵向西,和章邯的別將司馬在蕭縣西交戰,戰勢不利,就退回來收集兵卒聚集在留縣,然後帶兵攻打碭縣,三天就攻下此城。於是劉邦聚集碭縣的兵卒共五六千人攻下下邑,後退兵駐紮在豐邑。聽說項梁在薛縣,劉邦就帶著一百多隨從騎兵前去見項梁。項梁又給劉邦增加了5000兵士和五大夫級的將領10人。劉邦回來後,又帶兵去攻打豐邑。

劉邦跟從項梁一個多月,項羽已經攻下襄城回來了。項梁把各路將領全部召到薛縣,聽說陳勝被車夫莊賈所殺,因而立楚國後代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王,建都盱台,項梁號稱武信君。駐守幾個月後,項梁向北攻打亢父,援救東阿,擊敗了秦軍。另外,項梁派劉邦、項羽攻下鹹陽。項梁的軍隊駐紮在濮陽縣東邊和秦軍交戰,打敗了秦軍。

戰敗的秦軍重振旗鼓,在濮陽城周圍引水堅守。楚軍久攻不下,撤兵去攻定陶,沒有攻下。劉邦和項羽向西奪取土地,到了雍丘城下,和秦軍交戰,大敗秦軍,斬殺李由。又返回攻打外黃,沒有攻下。

項梁兩次打敗秦軍,露出驕傲的神色。宋義進諫,項梁不聽。秦朝給章邯增派了軍隊,趁著黑夜襲擊項梁軍隊。為了避免打草驚蛇,章邯讓士兵口裏都銜著一根橫木棍,結果在定陶打敗了項梁的軍隊,項梁戰死。這時,劉邦和項羽正在攻打陳留,聽說項梁已死,就帶兵和呂臣一起向東進軍。呂臣的軍隊駐紮在彭城的東麵,項羽的軍隊駐紮在彭城的西麵,劉邦的軍隊駐紮在碭縣。章邯打敗了項梁的軍隊之後,就以為楚地的軍隊不值得擔憂,於是渡過黃河,向北進攻趙國,大敗趙軍。正當這個時候,趙歇立為趙王,秦將王離在巨鹿城包圍了趙歇的軍隊,這就是所謂的河北軍。

公元前207年,楚懷王把都城從盱台遷到彭城,把呂臣、項羽的軍隊合在一起由他親自率領。他任命劉邦為碭郡太守,封為武安侯,統率碭郡的部隊,封項羽為長安侯,號稱魯公;呂臣擔任司徒,他的父親呂青擔任令君。

這時,因趙國幾次請求援救,懷王就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向北進兵救趙,然後向西取鹹陽。命令劉邦進軍關中。楚懷王和諸將相約,誰先進入函穀關平定關中,就讓誰在關中做王。

公元前206年8月,劉邦攻入武關,向鹹陽逼近。秦相趙高殺死秦二世,派人向劉邦求和,被劉邦拒絕。同年9月,秦王子嬰即位,他誅滅趙高,派兵在崤關抵擋劉邦。劉邦率軍繞過崤關向秦國進攻,在藍田之南打敗秦軍,接著到藍田又大破秦軍。10月,劉邦即進抵鹹陽東郊灞上。秦王子嬰被迫乘坐素車白馬,用帶子係著頸,捧著璽印向劉邦投降。秦王朝滅亡。

10月,劉邦攻入鹹陽後,以“關中王”自居,準備好好享受一番。樊噲提醒劉邦安於享樂將重蹈秦的覆轍,他不以為然。張良再一次進諫說:“秦王朝的統治殘暴無道,所以你才能進入關中。你若想為天下除去殘暴,自己首先就必須以樸素為資。現在剛剛入秦,卻安於享樂,這並非大丈夫所為,況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樊噲講的話雖不合你意,但為了坐穩天下,希望你還是聽從他的勸告。”於是,劉邦聽從了張良、樊噲等人的建議,“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灞上”。劉邦到達灞上之後,便召集當地的名士,和他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製一律廢除,這條規定順乎民心。

楚漢之爭

項羽在巨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後,也率軍向關中進發。公元前206年12月,聽說劉邦已平定關中,劉邦的屬下曹無傷對劉邦很不滿,他暗地裏派人向項羽挑撥說:“沛公劉邦想在關中做王,讓子嬰做宰相,自己將秦的財物都納入私囊。”項羽大怒,當即命當陽君英布攻破函穀關。範增也勸項羽趁機除掉劉邦這個對手。項羽就下令準備,要在第二天進攻。這時的劉邦在兵力上無法和強大的項羽相抗衡,他隻有10萬軍隊,不可能戰勝項羽的40萬精兵。大難臨頭之際,劉邦卻迎來了一位救星。

這個救星恰恰就是項羽的叔叔項伯。劉邦的謀臣張良曾經救過項伯一命。項伯聽說項羽馬上就要進攻劉邦,就潛入劉邦軍中,想把好友張良帶走。張良卻說:“沛公有難,我不能走,除非把這個事情告訴他。”張良將事情的嚴重性告訴了劉邦,劉邦要張良趕快考慮對策。張良說:“你現在應親自對項伯說明,你不敢背叛項王。”劉邦為感激項伯便與項伯約為兒女親家,然後說:“我入關之後,秋毫不犯,登記吏民,封存府庫,以待將軍。之所以遣將守關,是為防備盜賊和其他意外。我日夜盼望將軍到來,怎麼敢反叛呢!希望您能替我向將軍解釋這個情況。”並表示次日即向項羽賠禮。項伯即連夜返回,把劉邦的話回明項羽,並勸告說:“是劉邦先破關中,你才有機會進入關中,劉邦立了大功,應該好好待他。”項羽遂同意取消進攻計劃。

第二天早上,劉邦率張良、樊噲和100多個騎兵來到項羽的駐地鴻門,向項羽賠禮。項羽宴請劉邦,席上明爭暗鬥,劍拔弩張,演出了曆史上著名的“鴻門宴”。項羽要借此時機殺了劉邦,卻被劉邦借故脫身躲過。“鴻門宴”後,項羽即率兵西屠鹹陽,殺秦王子嬰,燒秦宮室,擄掠財物、婦女,然後東歸。因楚懷王堅持誓言——“先入關者王”,逆了項羽的心思,公元前206年5月,項羽以最高統帥的身份,佯尊楚懷王為義帝,立諸將為王、侯,諸侯王共分封了18個。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管轄梁、楚九郡,都彭城,立劉邦為漢王,管轄巴、蜀、漢中41縣,居地南鄭(今陝西南鄭)。

4月,項羽遣諸侯各自就國,劉邦也隻好前往南鄭。項羽當時隻給了他3萬士兵,加上自願隨從的幾萬人,也不到10萬人。為了防備其他諸侯的襲擊,同時,也為了向項羽表示不再東出爭奪天下,劉邦接受張良的建議,把通往漢中的棧道燒了。這樣,從陳勝開始反秦到秦滅亡,長達3年的戰亂暫時平息。

劉邦身居南鄭並不滿足漢王的封號,隻是鑒於勢單力薄,暫時沒有反對項羽。而到了南鄭之後,一方麵劉邦所率士卒不服水土,思念東歸,他必須立即決斷;另外,由於分封不均,齊國田榮起兵反叛,陳餘打敗張耳立歇為趙王,諸王反叛項羽也為他提供了東進的機會。劉邦決定出關與項羽一決雌雄,恰好丞相蕭何又向他推薦將才韓信,認為“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他便任命韓信為大將。劉邦讓他全權部署作戰計劃。公元前206年5月,劉邦以蕭何為丞相,留守巴蜀,安撫後方,自己則和韓信率領大軍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東),很快占領了整個關中,楚漢戰爭正式爆發。

公元前205年,正當項羽與齊、趙激戰時,劉邦率兵出關向中原進軍。漢軍聲勢浩大,共56萬人,東向伐楚,次年4月,攻下了彭城。

項羽聽說劉邦已經占領彭城,便率領精兵3萬,急返彭城。結果,項羽大破漢軍,漢軍沿穀、泗二水退逃,被殺死十幾萬人。又在靈璧(今安徽省東北)東濉水上被項羽追上,十幾萬漢軍被殺死,“濉水為之不流”。劉邦僅與數十騎逃脫,項羽還從沛縣擄來劉邦的父親、妻子做人質。各路諸侯看到劉邦大敗,紛紛叛離。

劉邦退到滎陽之後,蕭何從關中派來部隊增援,韓信也收攏散餘軍隊來會合。漢軍重振旗鼓,在滎陽南邊打敗了項羽,兩軍在滎陽一帶開始對峙。後來,劉邦策反了項羽的大將英布,分化了項羽的兵力。但是後來項羽派兵侵擾漢軍的運糧通道,最終將滎陽的漢軍圍困起來。劉邦隻好向項羽求和,提出以滎陽為分界線,滎陽以西為漢。項羽想答應劉邦,但範增卻不同意,說現在正是消滅漢軍的好時機,錯過這個機會,放虎歸山,就後患無窮了,項羽於是又開始攻打滎陽。劉邦認為範增是項羽的重要謀臣,必須除掉他,才能擊敗項羽。劉邦就采用了陳平的離間計,待項羽派使者來勸劉邦投降時,劉邦就讓人先擺出盛情款待的樣子,送去精美的食品,及見了使者,又故意驚奇地說:“我們聽說是亞父的使者來了,原來是項王的使者啊。”接著就將精美的食品撤了下去。結果使者非常生氣,回去便告訴了項羽。項羽信以為真,從此不再聽範增的意見了,懷疑他背叛自己,私下和劉邦交往。

範增得知內情,勃然大怒,對項羽說:“大王您自己多保重,我還是回老家做一個平民百姓吧!”範增負氣離開了項羽,但沒能到達彭城,就病死在半途中。

範增走後,項羽加緊進攻滎陽,劉邦隻好設法從滎陽突圍。大將紀信自告奮勇,替劉邦向項羽假投降,讓劉邦趁機逃脫。紀信乘坐著劉邦的車出東門假降,劉邦則從西門出城突圍。紀信將項羽的大部分軍隊吸引住,使得劉邦脫身,結果項羽一氣之下將紀信燒死。

拿下滎陽之後,項羽又占領了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鎮)。後來劉邦集中兵力將成皋收回,然後圍困滎陽。項羽回師救援,和劉邦在滎陽東北部的廣武山一帶對峙,時間長達幾個月之久。項羽急於和劉邦決戰,因為劉邦的糧草供應順暢,而他的糧草供應卻常遭到彭越的襲擊。為了盡早結束戰鬥,同時迫使劉邦投降,項羽就把原先俘獲的劉邦的父親押到了兩軍陣前,他對劉邦說:“你如果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的父親煮了!”

劉邦心中憤怒,卻表現得不以為然,笑眯眯地對項羽說:“我和你曾經‘約為兄弟’,所以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了。如果你一定要煮了我的父親,那就請便吧。不過,別忘了給我也留一碗肉湯。”項羽氣得七竅生煙,當場就下令要將劉邦的父親殺死。項伯急忙上前勸道:“將軍,現在天下歸誰,我們無法預料,何況爭天下的人都是不顧家人生死安危的,殺了他的親人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相反會增加雙方的仇恨。”項羽隻好命人將劉邦的父親帶回去。

知道殺劉邦的父親不靈,項羽又要與劉邦單獨決鬥。劉邦沒有上他的當,卻說:“我和你隻鬥智,不鬥勇。”接著罵項羽有十大罪狀,“第一,你負前約,沒有讓我稱王天下,而是稱王蜀漢;第二,你殺死上將軍宋義,取而代之;第三,你救趙之後,本該息兵,卻進軍關中;第四,火燒阿房宮,中飽私囊;第五,你殺死秦王子嬰;第六,你坑殺秦的投降士卒20萬;第七,對諸侯王分封不公;第八,將義帝趕出彭城,自己占為都城;第九,你暗害義帝;第十,不但以臣殺主,政事也不公平。我現在率領眾將領來誅殺你這殘忍的逆賊,何必非要和你單獨決鬥呢!”項羽聽了,氣得拉弓射了劉邦一箭,雖正中劉邦的胸部,但卻被劉邦逃過死劫。

劉邦和項羽在對陣了10個多月之後,劉邦有幸得到關中和蜀地的支援,逐漸占了上風。而項羽則兵源缺乏,糧草不足,難以和漢軍抗衡。在侯公的撮合下,項羽和劉邦定下了停戰協定:楚漢以鴻溝(今河南滎陽中牟、開封一帶)為界,東西分治。協定達成之後,項羽將劉邦的父親和妻子送還。項羽領兵東返,劉邦也打算領兵回關中。張良和陳平則極力勸說劉邦趁機滅掉項羽,因為這時項羽兵不精、糧不足,讓項羽回到彭城,等於是放虎歸山。劉邦立即命令追擊,同時派人命韓信和彭越合擊項羽。

公元前202年10月,劉邦的軍隊在固陵(今河南太康西)追上了項羽,然而,韓信和彭越的軍隊還沒有到達。項羽向漢軍猛烈反擊,將漢軍擊潰。劉邦隻得堅守不出,問謀士張良有何良策。張良說大王如果能封給韓信齊地(今山東北部和河北南部),封給彭越梁地(今河南商丘等地),那他們兩個肯定會火速進兵。劉邦按張良的主意給韓信和彭越許諾,在擊敗項羽後立即封他們為齊王和梁王,這正合倆人心意,所以,韓信和彭越也很快有了回音——立即進兵。同時,楚的大司馬周殷也被劉邦派人勸降,淮南王英布也領兵趕來會師。漢軍會合各路援軍共30萬,和項羽決戰垓下。夜裏,圍困項羽的漢軍唱起了楚國蒼涼的歌,使項羽以為漢軍已占有全部楚地,走投無路的項羽在帳營中和心愛的虞姬飲酒,乘著酒力慷慨而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唱道:“漢兵已略地,四放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虞姬含淚自刎,項羽率領800騎兵趁夜突圍。第二天早晨,漢軍才發現項羽已經突圍而去,劉邦命令灌嬰率騎兵火速追擊。項羽在渡過淮河後,身邊隻剩下了100人,到達陰陵時,因為迷路走入大澤之中。從大澤出來後,項羽向東撤退,在東城被灌嬰的騎兵追上。項羽的隨從隻有28人了,和漢軍激戰三次,殺傷幾百漢軍後,項羽最後橫劍自刎。至此,楚漢戰爭以項羽的失敗而結束。

長安稱帝

公元前202年正月,劉邦按照與韓信、彭越的約定,立韓信為楚王,彭越為梁王。受封的韓信和彭越聯合原來的燕王臧荼、趙王張敖以及長沙王吳芮共同上書劉邦,請他即位稱帝。劉邦開始假意推辭,韓信說:“雖然大王出身不富裕,但能率領眾人掃滅暴秦,誅殺不義,安定天下,功勞超過諸王,您稱帝是眾望所歸。”劉邦順水推舟地說:“既然大家一致要求我當皇帝,那就按你們說的辦吧。”同年的二月初三,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同時,封夫人呂氏為皇後,兒子劉盈為太子;定都洛陽。同年5月,劉邦在洛陽的南宮開慶功宴。宴席上,他有說有笑,與眾人分析楚漢戰爭雙方勝敗的經驗教訓。高起和王陵說,陛下之所以能戰勝項羽,是因為陛下能與大家同甘苦、共患難,而項羽卻自私自利。劉邦認為他們說的有道理,但沒有說到最重要之處。他總結了自己取勝的原因:“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是我們取勝的真正原因。至於項羽,他隻有範增一個人可用,但又對他猜疑,這是他最終失敗的原因。”劉邦的總結非常準確,戰爭的勝敗,人是決定性因素。

公元前200年,劉邦采納齊人婁敬(即劉敬)的建議,遷都長安。婁敬認為劉邦得天下和先前的周朝不一樣,所以不應該像周朝那樣以洛陽為都城,應該定都關中。張良等人也建議遷都關中,因關中為形勝之地,人口眾多,物產豐富,這樣有利於在秦地鎮守險地,國家才能興旺。婁敬因建議劉邦遷都有功,賜姓劉,拜郎中號“奉春君”,後為關內侯。

劉邦當了皇帝之後,對秦亡的教訓極為重視。他命士人陸賈總結包括秦朝在內的曆代興亡的經驗教訓,供他借鑒。陸賈認為:秦始皇並不是不想把國家治理好,而是製定的措施太殘暴,用刑太殘酷,所以秦國就滅亡了。陛下得了天下,要使國家長治久安,就應文武並用,這才是“長久之術”。劉邦對此非常讚同。劉邦認為,秦王朝的滅亡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秦始皇采取的政策太苛刻、太急切,特別是在取消“分封製”的問題上,分封製已有近千年的影響,若要廢除,老百姓不能立即接受,對立情緒太大。劉邦認為實行分封製,對於消除對立情緒,穩定群臣名將,依然是一個重要手段。同時,劉邦也並不希望再出現諸侯割據、群雄爭霸的分割局麵,而秦始皇所創立的郡縣製,確是克服這一弊端的有效措施,因此,劉邦采取了郡縣製與分封製並行的辦法,人們稱之為“郡國並行”製。

吸取了秦亡的經驗教訓之後,漢朝繼承了秦朝大部分的製度,與秦朝的殘酷刑法和嚴厲的治國思想不同,漢朝采取清淨無為的黃老思想為治國的指導思想,這種思想體現在經濟方麵就是減輕百姓賦稅。

漢朝的政治製度基本上也是秦朝的延續,中央是三公九卿,地方是郡縣製。不過,在漢朝的鄉一級地方機構中和秦朝有一點不同,即在各鄉的三老中,又選出一個作為縣的三老,負責和縣級的官吏聯係,溝通上下的關係。

在漢朝,除了郡縣製外,還實行了封國製,即分封諸侯王到地方建立諸侯國和王國。最初,分封的是異姓王,如韓信等人,主要是為了團結眾將取得戰爭的勝利。漢初,先是分封了7個異姓王,後來除了長沙王吳芮,其餘都被陸續消滅。但在削平異姓王的過程中,高祖又分封了9個同姓王,他們都是高祖的子侄兄弟。漢高祖規定:諸侯王國的政治地位等同於郡,中央政府派相國輔佐各諸侯王,相國是中央的官吏,不準與各諸侯王勾結對抗中央,否則就要以“阿黨附益”的重罪處罰。同時,還有侯國,地位和縣等同,主要是封給建國功臣們。這樣,諸侯國和郡縣並立,因王國和諸侯國有自己獨立的司法審判權,造成後來的地方政治機製混亂不堪。

為了維護尊卑等級,高祖還沿用了秦的20級爵位製度。在秦朝法律的基礎上,高祖也改製了新的法律,就是漢代著名的《九章律》。在製定法律的同時,高祖又仿效秦朝建立起一套禮儀製度。歸結起來,漢承秦製集中體現在禮法製度方麵。漢高祖劉邦的統治政策與秦王朝有許多不同之處,這種不同之處,正是借鑒秦朝滅亡的教訓而總結、製定、推行的。總之,通過以上一係列措施,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大帝國又重新建立起來。

由於長達8年的戰亂,使得建國之初的漢朝人口銳減,經濟凋敝。為了促進經濟的繁榮發展,漢高祖下令釋放囚犯、流民返鄉、軍人複員、解放奴婢、鼓勵生育。同時,他又調整土地政策,發展農業經濟。

為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秦的賦稅製度的基礎上,高祖采取了輕徭薄賦政策。除了輕徭薄賦,高祖還通過“賜爵”、“複爵”等手段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不僅重點發展農業生產,漢高祖也對工商業的政策作了調整。主要措施就是放寬對私人工商業的限製,結果不僅振興了工商業,也促進了農業生產。

能否解決好與匈奴的關係,決定著漢朝的興衰。劉邦對於匈奴的屢屢犯境非常憤怒,公元前200年他親率大軍進攻匈奴,雙方在白登山展開激戰,漢軍大敗,劉邦被困七天七夜,幾乎被俘,後以重金收買匈奴首領,才得以突圍。正因為這樣,劉邦不得已采用婁敬的“和親”策略,以宗室女為公主嫁給冒頓單於,並送給匈奴大批財物,與其約為兄弟。匈奴對中原的騷擾大為減少,漢朝與匈奴之間的關係暫時出現了和平,從而給中原人民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生產環境。

由於以上措施和政策的施行,漢初的農業生產大大發展,經濟很快得到了恢複。到惠帝、呂後統治時期,已經是“衣食滋殖”。到文帝、景帝時,更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繁榮景象。

鞏固皇權

劉邦雖然做了皇帝,但他也沒有敢對自己的皇位掉以輕心。在享受的同時他也積極采取措施對皇權進行了鞏固。

他日夜放心不下的首先就是各地的異姓王。這些異姓王手裏都有兵將,有的與劉邦不是一條心。其次就是其他將領,他們為功勞大小和賞賜的多少爭鬥不休,如果安撫不當,就會投奔那些異姓王作亂。還有原先六國的後代也不能掉以輕心。在中央,丞相的權力對他這個皇帝也構成了威脅。

正是因為劉邦的政權依然存在威脅,所以他要著手殺掉一些對自己不利的人物。劉邦最先動手的對象是韓信。公元前201年,即高祖六年,朝中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劉邦當時半信半疑,他問諸將如何是好,諸將說:“趕快發兵殺了他。”陳平卻認為,楚國兵精,韓信又善於用兵,如果發兵攻之,無異於自己挑起戰端,不如假裝巡遊雲夢,通知各個異姓王到陳縣會麵,韓信必定也會前來謁見,到那時,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把他抓起來。高祖按計實行。韓信一到陳縣,立即被高祖逮捕。韓信大喊冤枉,他感慨道:“果然像人們說的那樣:‘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經安定,將領已經沒用了,本來就該給烹了。”高祖見狀便說:“有人告你謀反。”說完就命令隨從把韓信捆綁起來,押上囚車。可到了洛陽,因查無實據,高祖又赦免了韓信,將其降為淮陰侯。經過這件事,韓信對劉邦的戒備心理更強了,也更加懷恨劉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