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奉命馳援(1 / 2)

五月的北方,寒意漸無,春草叢生,又是一片生機盎然之景。鳥兒飛舞,蟲鳴不斷,整個大地一片和諧。

農民在地裏忙碌著收割成熟的莊稼,不時的還要左顧右盼,瞧瞧有沒有外人闖入。生活在邊境上的他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日子,遼兵說來就來,掠奪一番然後就離去,可以說,平凡的日子對他們來說並不多。

瞧見四周沒人,農民們才又放心的彎腰收割莊稼,雖說是麵朝黃土被朝天,可他們也樂在其中,誰讓自己天生就是農民的料子,除非家裏燒高香,將來子女能夠入仕為官,他們這種局麵才能得到改觀。

清晨時分,正是忙碌的好時間,不熱不冷,許多農民都盼著,將地裏的莊稼收割完了,能回去好好的吃頓早飯,然而,好景不長,正當他們集中精力,準備好好收割時,卻聽見不遠處傳來一陣馬蹄聲。

難道又是遼軍來犯了?農民都仰起頭,忘了手中的動作,有的甚至已經做好了逃跑的準備,遼軍要糧,給他們一點無所謂,要是將老命也陪進去了,那可就太不值了。

他們眼神楞楞的注視著馬蹄聲傳來的方向,腳下也做好了逃跑的姿勢,深怕等一會兒出現在自己眼前的將是遼軍的騎兵。

漫天的灰塵,在五月柔和的風中肆意的飄舞,短短的時間就彌漫著整個天空,農民們心驚,也不知道來的會有多少人,他們是隻奪糧草還是會斬盡殺絕,農民們一時還摸不清楚,有的掃視周圍的熟人,發現他們已經開始逃跑了,便不由分說的丟下手中還未捆綁的麥子,要想追著他們而去。在他們看來,留著自己一條命,難道還怕明年種不出莊稼麼?

即使這般樣式,一些膽子大的農民還是選擇了等待,一個月前遼軍數萬大軍進攻高陽關,可惜被一個叫林浪的年輕人出謀定計,結果用了十天不到的功夫就讓遼軍連夜退回了大同府,因而在他們眼中,遼軍應該是膽怯了,怎麼還敢不要命的前來進攻,說不準出現的是自家的軍隊,如果到時讓他們瞧見自己狼狽逃回的模樣,還不讓他們笑話。

可能這樣想的人畢竟是少數,許多人還是想保住自己的小命,人啊,不能強求太多,他們雖為大宋子民,卻也知道自己束手無力,怎能抵擋得過遼兵的鐵騎。

近了,近了,馬蹄聲中,已能見到騎兵的身影,一些眼尖的人,甚至能瞧見騎兵最前方的一人,身著銀白色的盔甲,盔纓在晨風中蕩然起舞,而他手中的馬鞭,正拍打著馬身,想要讓自己的戰馬能急速前行。

看見這般模樣,再聯想自己剛才所看見的盔甲,那,那分明就是大宋的軍服,一些農民當即喜悅的大聲說道:“快看,那是咱們大宋的官兵,不是遼兵!”

“我也看清楚了,真的是咱大宋的官兵。”越來越多的農民附和著,那些已跑出不遠的農民聽說是自家軍隊,都停下了腳步,臉色閃過一絲痛苦,都怪自己沒弄清事實就逃跑,讓別人看了笑話。

他們悻悻的折身返回地裏,心裏清楚官兵前來定有自己的任務要做,也不敢去打擾,隻得繼續埋頭收割莊稼。

而領著士兵一路狂奔的宋軍將領,因為一路疾馳,顯然沒注意到農民的舉動,他扶了扶有些偏倒的頭盔,扭頭向後望去,發現騎兵雖一直跟在自己身後,可步兵卻不見了蹤影,也不知落後多少。

“希律律!”他急忙拉住馬韁,戰馬在原地打了個轉,才停下來。後麵的眾將見狀,也連忙拉住馬韁,不解的望著這位年輕的將軍,不知他又有何打算。

不用說,年輕的將軍正是定州的都鈐轄林浪,他舉目眺望了一下遠處,才對身邊的副將張旻道:“張將軍,步兵現在行到何處了?”

張旻在馬上抱拳道:“將軍,我們一路直行,不曾與步兵取得聯係,現在也不知他們行了有多遠。”

林浪知道他說的是事實,一路來,他為了能盡快的趕到威虜軍的駐地遂城縣(今河北徐水縣西二十五裏處),領著一千騎兵,根本就不曾有片刻的停留,依照步卒的速度,怎可能與騎兵相提並論。

林浪這才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僅僅三千人就要分兵兩處,那去了遂城還打什麼仗,可如果不這樣,等到步兵一起的話,也不知道要到何時才能趕到遂城,對友軍實施援助。

思慮片刻,林浪道:“張將軍,你在這等著黃丘等四位都統,我領著一千騎兵先行,咱們在遂城彙合。”

一聽將軍要先行,張旻忙阻止道:“不行,將軍,還是我領著領騎兵先行,你在這等黃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