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 “三農”今勝昔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地處非洲東北部,其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端,是一個地跨亞非兩洲的國家。全國麵積100.1萬平方公裏,其中96%是沙漠,人口7860萬,其中99%聚居在僅占國土麵積4%的尼羅河河穀和尼羅河三角洲。
尼羅河自蘇丹流人埃及,由南到北貫穿全境,在其境內總長1350公裏。尼羅河在開羅以北分成東西兩股,分別向東北、西北注入地中海,形成了肥沃的三角洲。在開羅以南,尼羅河的兩旁形成316公裏寬的狹長穀地。尼羅河三角洲和穀地是埃及糧棉基地。
埃及全境幹燥少雨,廣大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北部地中海沿岸地區雨水稍多,主要集中在冬季,由北往南降雨量急劇減少,到開羅以南地區,幾乎全年無雨。
目前,埃及農村就業人口占全國勞動力總數的30%,農業總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4%,達到1160億埃鎊。
?政府離度重視農業
埃及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在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曾是糧食淨出口國,一度被譽為“尼羅河糧倉”。但由於人口的急劇增長,從20世紀70年代起,迅速變為糧食淨進口國。除稻米、水果、蔬菜自給有餘外,需從國外進口的農產品日益增加。鑒此,埃及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總統穆巴拉克曾明確提出:“沒有糧食就沒有自由。”政府的農業部長,也由副總理兼任。多年來,政府一直將振興農業、逐步實現糧食等農產品自給,作為自己多年的戰略目標,並采取了一係列有效措施,如在農業開發和灌溉方麵組織實施了國家大型開發計劃;鼓勵私人投資在沙漠建設大型農場;用旅遊、石油、僑彙和蘇伊士運河等非農收入對化肥和多項農業投入實行補貼;農民試種良種時,國家給予種子、化肥、農藥等方麵的補貼,並提供種植技術指導;實行家庭補貼,並對大米、麵包、麵粉、食油、糖和能源等基本生活資料實行物價補貼;積極研發推廣農業科技,包括旱作農業、耐旱品種研究等技術,並出台相關的鼓勵推廣、應用政策等。
由於戰略得當、措施得力,近年來埃及農業穩定發展,農產品自給率不斷提高,為埃及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極力開墾新耕地
由於埃及的耕地麵積僅占全國土地麵積的3.5%,所以,該國政府自1997年起展開了一個長期的耕地擴張計劃,大力投資基礎設施,開墾新耕地,目標是到2017年新增農業耕地341萬費丹(1費丹約合6.3畝),每年增加耕地15萬費丹。
耕田擴張計劃的重點主要是:啟動圖什卡工程、東奧威納特工程、和平渠工程與達爾卜?艾爾巴因工程。
圖什卡工程已於1997年1月9日奠基,工程內容包括開鑿51公裏長的一條主渠以及總長達180公裏的數條支渠。截至2005至2006年度,已撥資金59億埃鎊,完成工程量88.5%。一期工程已將河水引入5.4萬費丹的農耕土地。2006至2007年的投資約1.46億埃鎊。該工程完成後,將增加54萬費丹農業土地,在撒哈拉沙漠西南創造一個新的三角洲,與尼羅河平行包容各種不同的經濟活動,主要生產葡萄、香瓜、豆菜、西紅柿、黃瓜、酸類水果,銷往歐洲。
和平渠工程是將尼羅河水引入西奈地區,在渠的東部增加40萬費丹土地,西部增加22萬費丹耕地。和平渠及其支流全長262公裏,工程分兩期,一期沿尼羅河87公裏,取尼羅河水,綿延219公裏注入蘇伊士運河;二期是在蘇伊士運河下遊修建和平渠的一條暗渠,將尼羅河水引入西奈地區,並修一條長86.5公裏的新渠,分出8條支流,主渠和支流總長175公裏。
東奧威納特工程,旨在埃及西部沙漠改良25.5萬費丹土地。東奧威納特地區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平區域,直徑350公裏。該工程1997年開工,耕地麵積至今已達到4.75萬費丹。工程完成後,將會出現一個新的繁榮社區,能容納10萬人,提供2萬個就業崗位。改良後的土地上部分農作物的產量很高,已經成功種植的主要農作物包括小麥、大麥、水果、蔬菜、藥用植物、香料用植物等,很大一部分產品銷往國外,主要銷往歐洲市場。
而達爾卜?艾爾巴因工程位於西撒哈拉沙漠,能夠新增耕地1.2萬費丹,全部依靠地下水灌溉。當前,這一地區已經建起16座新村,同小型受益者簽訂了所有權合同,並成功種植出橄欖、椰棗、水果、蔬菜、香料。
與此同時,埃及政府還鼓勵國民尤其是青年人開墾荒地,並對墾荒者購買的機械實行長期低息貸款,為他們的土地提供水資源,新開墾的土地在10年內免交土地稅等。
?推廣蓄水抗旱經驗
埃及人在與沙漠的長期鬥爭中,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驗。其中有一條,竟是利用“尿不濕”的原理來蓄水抗旱的。這種做法已被有關方麵大力推廣。
“尿不濕”是日本尼西奇公司最先研創的。它是嬰兒尿布的一種,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吸水性強;二是蓄水量大,蓄水量是其自身重量的500倍以上。嬰兒的尿液,很快就被“尿不濕”吸收並儲存,而無尿濕褲子之虞。埃及科學家受它的啟發,決定給大地也穿上“尿不濕”,讓它幫助土地有效地吸收並大量儲存降水,以保持土地的濕度,緩解旱情,繼而遏製土地的進一步沙漠化。
基於此,埃及農業科學家請了些富有經驗的日本同行,開始一起做起“尿不濕”的文章。他們在開羅西北180公裏處一個名叫“公園”的農場,反複進行各種試驗。那裏幹旱少雨,一年四季隻有冬天才勉強降下一些雨水。科學家們給大地鋪上“尿不濕”之後,果然一反往常:降水沒有輕而易舉地蒸發和流失,土壤保持了難得的濕潤性。幾年過後,這個曾被專家們預測為本該荒蕪了的農場不但存活下來,而且花草樹木更多,綠色麵積更大,似乎變成了“花園農場”。
這種土地“尿不濕”的奧秘何在?原來,製作“尿不濕”的主要材料是高吸水性樹脂,由澱粉和丙烯酸鹽等成分構成。科學家們把吸水性樹脂製成直徑兩毫米左右的顆粒,然後把它們混合置於幹燥的表層土壤內。如此一來,不僅能使土壤大量吸納雨水,雨水也不易漏泄,從而保證了土地長時間的濕潤。
接著,科學家們又摸索出了這樣一個規律:在每平方米的土地上,隻要摻進500克由吸水性樹脂、黏土和水混合攪拌而成的製劑,就能產生最佳效果,至少可以節省50%的水。在這一混合製劑中,吸水性樹脂、黏土和水的比例構成為20:100:25。
現在,“花園農場”除了種莊稼,還種上了西紅柿、茄子、黃瓜、青椒、草莓等,堪稱五穀豐登,瓜果飄香。慕名而前去參觀的人,也接二連三,越來越多。埃及有關方麵自然如獲至寶,通過各種途徑大力宣傳,期盼著盡快將這一經驗和技術廣泛推廣。
?重視“科技興農”
埃及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科學研究,其課題立項、經費支持直至成果推廣應用,都由農業部的一位副部長親自抓。
埃及的農業科研機構主要分為三個係統:一是中央一級的埃及農業研究中心和埃及農業發展中心;二是地方一級的農業研究站;三是綜合大學裏的農學院及所屬的研究單位。另外,水利灌溉部、農業部、農牧產品加工部和水利資源部也都設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機構。
埃及農業研究中心設在開羅近郊的吉薩,是農業部直接領導的全國農業科研中心,其任務是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和開發國家的農業資源。該中心現有博士學位的農業研究人員近千人,輔助研究人員近2000人,下設大田作物、果木園藝、棉花、農藥、植物保護、土壤和灌溉、畜牧、獸醫、沙漠改良、漁業資源、農業經濟、優良品種推廣服務和農業機械化13個研究所。
埃及農業發展中心設在尼羅河畔的阿米裏亞,是在埃及農業部、土地開墾部以及聯合國開發總署的援助下建立起來的。其主要任務有兩個:一是對已開墾或即將開墾的土地進行全麵規劃,合理使用水資源,鞏固和發展在新開墾土地上建立的新農村;二是開展農業應用技術研究。
地方一級的農業研究站直接由埃及農業研究中心管理。研究中心的良種培育都在研究站進行。研究站除要解決本地區農業生產中的具體問題外,還負責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工作,如向農民發放種子、指導農民育種和栽培,並將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向中心彙報。
而農學院,一般都設在綜合大學裏,全國有14座綜合大學設有農學院,不但從事教學,也開展農業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