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三農”麵麵觀01(1 / 3)

日本“三農”多亮點

日本是個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6800多個小島組成;地處寒溫帶到亞熱帶,屬溫暖的海洋性氣候,最北部年平均氣溫5℃以上,南部年平均溫度在17℃。全境受季風影響,雨量豐富。雖然常遭台風、冷害、土壤侵蝕等災害,但總的說來,氣候條件對農業生產是有利的。日本陸地麵積37.79萬平方公裏,75%是山地和丘陵,平原很少,耕地麵積僅僅469萬公頃(2005年),按全國人口平均計算不足0.04公頃。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耕地還在不斷減少。

自20世紀40年代末,日本實行農業政策改革,鏟除農村中的封建主義經濟關係,建立和鞏固了自耕農製度。從此,在個體的和小規模的農戶經營的基礎上,通過不斷提高資本集約化程度和降低勞動集約化程度,逐步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其主要表現:一是農業生產以使用家庭勞動為主;二是土地經營規模狹小;三是在農戶小規模經營的基礎上實現機械化;四是通過提高資本集約化程度實現農業現代化。

時至今日,又出現了一些新特點。

?農業生產備受重視

日本工業高度發達,農業總產值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1%。然而,政府始終把農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近些年來又采取了各種措施,扶持農業和農村發展。如2000年,出台了《關於山區、半山區地區的直接支付製度》,目的是補貼該地區和平原地區生產成本之間的差異。補貼的麵積約90萬公頃,規模為每年700億日元。對享受補貼的農民也提了些具體要求,那就是在生產活動中必須有助於減少或避免撂荒,防止水土流失,加強生物保護,等等。此外,還明確規定:大型水利建設工程由中央政府直接投資興建,小型工程由政府補貼全部費用的80%以上;對農民聯合購買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等大型農具,政府補貼全部費用的5%;對農民聯合建設溫室和塑料大棚、養畜場,政府補貼全部費用的40%;對各種自然災害損害的農地、農業設施,完全由政府負責出資修複等。

2006年,日本又出台了一部試定農業法,對農業的重要基礎作用進一步予以確立,禁止任何單位建設占用耕地,對非農企業投資農業予以扶持。日本政府和各縣、市都專門設有扶持農業財政預算,用於農村基本設施的建設和農業項目的開發。與此同時,還建立了糧食生產保護製度:當糧食過剩時,政府負責收購;而當糧食生產因災減產,又對農民損失的70%進行補償。這些製度的建立,保護了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產品的出口。對進口的農產品,則通過食品安全檢測,利用髙關稅和貿易技術壁壘嚴加限製,以保護日本國內農業生產的安全。

?積極調整作物結構

日本的食品曆來以糧食為主,水稻是傳統的主食,在糧食消費中占主導地位。近些年來,日本除水稻之外,其他作物的種植麵積和總產量都逐漸減少,從而導致糧食進口大量增加。例如,小麥自給率隻有12%,主要靠進口;大豆自給率僅僅4%,幾乎全部靠進口。同時,由於種植水稻過剩,水稻價格也隨之降了一半。為此,日本實行了作物結構調整政策,一方麵對農民種植水稻實行嚴格的麵積控製,以免過多種植加重財政負擔;另一方麵,鼓勵農民種植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並給予一定的生產補貼。農民拿到補貼後,為生產出比較理想的農產品,從而賣個好價錢,無不在產品質量上下工夫。如在果園、菜地用尼龍網進行封閉,以便有效地防風、防鳥、防蟲害。在果樹的每枝上隻留1~2個果實,其餘的全部摘掉,好讓僅存者充分生長發育,以達到個大、肉嫩、味美的目標。有的菜農還別出心裁,生產一些“瓜果書”,諸如“番茄書”“黃瓜書”“茄子書”。這些貌似書本的產品表麵都包裝著一張防水紙,內塞石絨、人造肥和種子等。顧客買回去之後,隻要照說明書每天澆水,便能長出手指粗細的黃瓜、彈丸般的番茄、拳頭大小的茄子。由於“瓜果書”能集觀賞性和食用性於一體,所以銷路極好。

鑒於歐美飲食對日本的影響,日本人對肉類、蛋類的攝取量已大大增加,而畜產品又主要依靠進口,日本農業部門也因此采取了兩項措施:一是增加供給,通過建立多樣化的農業體係,鼓勵生產多種農作物,促進農林牧漁全麵發展;二是宣傳科學的飲食結構以調節消費。為此,他們在全國範圍內開展“食育國民運動”,出台了《食育基本法》,並組織編寫《均勻進餐指南》,以實現“日本型飲食生活”,減少對進口畜產品的依賴。

?重視農業科技創新

日本政府非常重視農業科技創新,其重點主要放在品種的改良、栽培技術的進步、病蟲害防治、資源環境保護、耕作機器的更新換代等方麵,每年中央和地方財政都有科技創新預算,補助或獎勵農業科研推廣單位。例如,中央政府每年撥出專款約350億日元,占農業預算的1.2%,都道府縣配套與此相當的資金用於農業技術推廣事業。科研主要依靠各國立和公立科研機構、大學、民間(企業等)三大係統組成的農業科研體係,推廣服務主要由政府的農業改良推廣所和農協負責。例如,中央農業綜合研究中心研究的農業廢棄物再利用、土壤熱水消毒、倉儲防蟲技術等項目,具有很高的技術水準。兵庫縣農林水產技術綜合中心研究的“兵庫69號”水稻品種,產量高、品質好、抗病性強,在全國得到了較大麵積的推廣。特別是這個研究所研究的可預防人花粉過敏的水稻品種的開發,使日本大米在國內外市場的知名度得到進一步提升。大分縣溫泉熱花卉研究中心研究的利用溫泉種植花卉技術,也為花農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離不開快速、準確的信息。為此,日本有關方麵已將29個國立農業科研機構、381個地方農業研究機構以及570個地方農業改良普及中心全部聯網。農民隻要上網查詢,就能及時了解天氣情況、農產品市場行情、最新科技信息,等等。即便收看電視、收聽廣播、閱覽報刊,也都能獲得有關行情。

日本農業的科技工作,為日本農業發展注入了動力,也對世界農業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如京都種苗株式會社,不僅在日本國內建立了6家研究分支機構,還在中國、東南亞、西亞、北美、西歐建立了分支機構,為17個國家提供優質的種苗,對世界農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全麵推行放心食品

21世紀初期,由於日本“白色戀人”餅幹過期黴變、豬肉充當牛肉出售以及我國進口的菠菜農藥殘留超標等事件被電視報道後,引起了廣大消費者的不滿,也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視。從此,日本政府把確保食品安全作為農林水產四項職能之一,大力實施安全食品發展戰略,並采取了一係列具體措施。首先,加強了食品安全的立法工作,製定了《食品衛生法》,修訂了《農藥取締法》,並把食品安全作為國家的一項基本國策。其次,國家製定了一整套食品安全標準,在嚴格檢驗的同時,組織公務員以多種方式廣為宣傳;國家法定質檢機構不定期到田塊及蔬菜批發市場和超市抽查,公布結果,對不合格的予以重罰,不準進入市場,並通過媒體曝光。第三,廣泛開展相關技術和產品推廣工作,淘汰和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業投入品。同時,狠抓無公害蔬菜生產。有關方麵還明確規定,凡上市新產品都要按標準進行嚴格的篩選、分級。農產品批發市場經銷的產品都標明產地、生產者、聯係電話等,既表明誠信經營,又在萬一出現問題時便於追溯,查明其“身份”。對大米的消費,也有明確的規定:儲備米全部進行低溫保管;經過一段時期存儲的大米,要打上儲備米標識進行銷售;精米的標示要提供產地、品種、生產年份等。

2003年,農林水產省又設立了消費安全局,隨後建立了優良農產品認證製度,即申請認證的農副產品,都要如實標明產品的生產者、產地、收獲和上市日期,以及使用農藥和化肥的名稱、數量、日期等,以便消費者能更加容易地判斷其安全性。

隨著放心食品的全麵推行,農民又開始養成一些新習慣:許多農民每年夏季都事先花費大量資金購買畜禽糞便或鋸末,經充分漚製腐熟,於冬耕前施入農田。對自家的一些農作物秸稈也切碎加工,漚製成基肥,而不輕易用化肥,以避免肥害。再就是菜農們對上市的農產品絕不散裝出售,更不讓它們帶泥、帶死葉。即便對白菜、蘿卜、土豆這樣的常規蔬菜,也確保幹幹淨淨。如白菜,賣時有整箱的,也有一棵的,還有切成半棵或1/4棵的,全都用塑料薄膜密封;若切開的當天賣不掉,到晚上就扔進垃圾箱。

?集約化水平相當高

所謂農業集約化,是指單位土地麵積上投人人力、物力多,精耕細作,實現高產、優產。由於日本人多地少,十分重視集約化生產和機化耕作,積極開展品種引進和改良,大力發展堆肥和高效農藥,科學防治病蟲害。目前,已有90%以上農業作業實現了機械化。

日本的農業機械化自20世紀70年代後期起一直處在世界領先地位。如1978年日本每1萬畝耕地擁有127台拖拉機,而當時的美國隻有15.2台,英國為45.7台,法國為49.9台。而現在,日本又新研製出來一些新農機。如耕耘機器人,使用了自動控製拖拉機,能在無人駕駛的情況下進行旋耕作業;自動直行插秧機,采用地磁方位儀和羅盤來控製車輛的行進方向,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髙了作業效率和作業精度;聯合收獲機群管理係統,可由一個人同時控製多台聯合收獲機,並使前後車輛保持一定的相對位置。此外,還有變量施肥機、變量農藥撒播機、高精度的除草機以及蘿卜收獲機、超小型半喂入式聯合收獲機等。

蘿卜收獲機是種自走式的乘坐收獲機,其作業對象是大白蘿卜。當機器拔起蘿卜後,還會按照一定的長度,自動切斷上麵的葉子,隨後裝箱。使用這種收獲機,隻需要1名駕駛員和1名輔助收獲人員。

超小型半喂入式聯合收獲機,是一種適應在小而不規則的農田進行收獲的農機。最小的長約2.3米,寬1.7米,高1.3米,可在狹窄的道路上行走。隻要有2米多的幅寬,它就可轉向掉頭;如果路的一側有障礙物,哪怕在1.2米寬處也可通過。